第3课 论握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阐述的关于“握手”的观点。
2.品悟对比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气氛.( ) ②窘.状( ) ③泾.渭分明( ) ④笑容可掬.( ) 答案 ①fēn ②jiǒnɡ ③jīnɡ ④jū (2)多音字①模⎩⎪⎨⎪⎧ 模.样( )模.范( ) ②与⎩⎪⎨⎪⎧ 参与.( )与.人为善( )答案 ①mú/mó ②yù/yǔ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诺( )偌( ) (2)⎩⎪⎨⎪⎧ 拙( )绌( )答案 (1)承诺/偌大 (2)笨拙/相形见绌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宠若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泾渭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谈笑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2)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
(3)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4)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5)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6)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浮来山,又名浮丘,主体建筑“定林寺”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另有“怪石峪”怪石嶙峋,“卧龙泉”溪流潺潺。
四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笑容可掬....。
( )(2)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
( )(3)李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 )(4)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
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 )(5)爸爸多年未见的老战友到了我家,他们谈笑风生....,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
( )(6)他上课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受其他同学的干扰,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
( )答案(1)√(2)×。
“惊”不是受惊吓之意(3)×。
“萍水相逢”用于素不相识的人之间(4)√(5)√(6)×。
“我行我素”指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2.辨词填空(1)施行·实行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执行;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实行。
适用于具体的事物。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适用于抽象的事物。
①为了解决冬季供暖不热的问题,供热部门将在全城区________电热供暖改造工程。
②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的处罚自2013年1月1日起________。
答案①施行②实行(2)荣幸·荣耀荣幸:光荣而幸运。
交往中的敬辞,表示客气。
荣耀:光荣。
侧重于心理表现。
①能参加这次盛大的会议,我不胜________。
②小静考上了清华大学,那是全村的________,值得庆贺。
答案①荣幸②荣耀三、名言警句与“礼仪”相关的名句1.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3.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一、作者简介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
二、文学知识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类型有:①事实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感受等;②理论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以及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论握手》一文在写作中就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课堂导语《礼貌歌》中唱道:“相逢点头笑,见面问个好,笑容挂眉梢,心儿甜透了;人世间怎能够不打交道,礼貌对人是多么重要。
”握手传递的是礼貌,握手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礼仪,更是一种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
握手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握手能缩短两个人心灵上的距离。
下图是对课文文脉的梳理,请阅读课文,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论证方法。
答案①举例②道理③对比1.议论文的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论点出现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论点: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
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2.阅读全文,按照表格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失态现象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实质一概热情式神态:语言:欲伸欲缩式神态:对待别人的握手:答案失态现象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实质一概热情式神态:一脸殷勤,笑容可掬仿佛是密不可分的挚友萍水相逢之人语言:“幸会”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过于张扬外露欲伸欲缩式神态: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谨言慎行)与他人格格不入对待别人的握手: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颇似过于内敛、畏缩矜持、忧郁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3.本文议论了哪几种握手的情形?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三种情形:①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②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③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
(2)第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
因为握手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礼节,因此人们比较看重握手;但是由于一些人把握不住分寸,往往出现过分热情的尴尬场面。
4.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出那两位先生在握手礼节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变化,并分析他们在心态及结局上的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共同点: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极少与人握手,即使与人相握亦冷淡无味。
(2)变化:其中一位转变了看法,意识到握手的重要性,握手频频,热情亲切;另一位则举止丝毫未改,我行我素,旁若无人。
(3)心态:一个随和,知错就改;另一个固执,姿态冷傲。
(4)结局:改变者得以变迁,冷傲者为其所激。
5.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对比论证?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其中一位先生对“握手”的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
(2)两位先生对“握手”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3)能否重视“握手”导致的结果的对比。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
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
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如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公仆精神,可用孔繁森不幸殉职后留下的遗物是8元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与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大肆贪污受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比。
有人认为作者已经从生活现象的角度谈了两类握手的“失态”行为,从而印证了自己的论点,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属于画蛇添足。
你是怎么认为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不是画蛇添足。
文章是从两种握手的“失态”现象写起并引出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在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并没有立即停笔,而是由“肯定这一点”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两个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不愿握手的原因是傲气,即待人接物傲慢或对人不信任。
如果文章就此搁笔,则显得较为突兀,所以作者援引两位先生的例子继续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证明,以显文章丰厚,论述严密,结构缜密。
并且我们从第一位先生的“翻然改变”中,也能看到作者对“热情亲切”,暗含了褒许之意;而对于后者的“我行我素”,作者却说“但因此倒也显堂堂正正,免去许多非议妄言”,调侃煞尾,显示出更多的生活真实性来。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论握手》一文中前两段就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握手现象,探讨握手之道及处世立身之理。
运用举例论证,要精选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这样才能够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技巧点拨(1)举例要简练概括。
举例记事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
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
如果不考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
(2)举例要紧扣论点。
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
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