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摘要]我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是我国全体公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但是当前对中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面临不利的境地。

为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护我国的民族个性与传统文化,必须针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展开调研和分析,本文也以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探索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市引言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与全球化加速深化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正在于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事物,中小学生如何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吸收和基本判断,如何解决内心的困惑,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能够给予中小学生有效的指引或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中小学生当前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能够培育中小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社会主体。

如果一个学生从小越遵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其竞争与合作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因此对中小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基于笔者的个人教学经验,中小学生对华夏民族优越传统文化充满着好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渴望,但是又较为陌生,只是经常提及一些耳熟能详的人名或事件,对优秀文化的真正内核并未领略。

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不足有关,因此有必要就当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展开调研,从局部地区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完善建议。

一、北京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一)国学课的开设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起着示范作用。

2013年北京市新的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意味着北京地区的国学教育将大幅回归。

而早在2008年,北京市的部分中小学就已经开始试点开设“国学课”。

在大兴区与通州区部分中小学采用教育部国学专项研究课题组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主要涉及到《三字经》、《弟子规》等多本标准教材,涉及我国的传统艺术、国学经典以及民俗文化,这也是当前我国唯一一套体系完善的传统文化教材。

而这两个区从2008年开始就使用这一套教材,通州区共有三十三所中小学成为课程实验校,每周给学生安排一个课时左右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初三年级一般不会开设国学课程。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果除了开设国学课程,北京市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主要集中于语文课程教育、节假日教育以及政府的推广宣传等方面。

近年来对中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北京市各区教委负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表示支持和乐观。

大兴区教委副主任周爱彬表示,当前整个大兴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良好,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文化素养培育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越的文化底蕴,也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在认识到近年来北京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之后,我们也必须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否则难以持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由于当前北京市并没有在所有区域推行国学课程教育,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和应试课程教学之间的认识也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才能进一步促进北京市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二、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了深入分析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选择所就职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及其他区域的北京向阳小学、北京三中、首师大附中三个学校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随机抽选四所学校的四百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其中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对象。

此次调查共发放四百份学生问卷,其中两百名小学生,两百名中学生。

回收问卷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达到98%。

问卷详情见附录一。

(二)问卷统计结果1、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关于学生的调查问卷,笔者共设计了9道题目,对于学生的问卷回答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下:问卷中第1题“你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392名学生中,有279名学生表示喜欢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喜欢。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课程持认同态度,这种调查结果与笔者的授课实践、观察是相一致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积极性较高。

表1你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问题1 人数比重A、喜欢279 71.1%B、不喜欢113 28.9%问题2“你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379名表示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中,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而喜爱传统文化。

其中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有趣,不枯燥的学生有105名,而认为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增长知识的学生有121名,而认为教师的授课有意思的只有73人,还有剩余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对考试有所帮助。

可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内容丰富、知识有趣、而部分教师授课生动,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注重内容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表2 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问题2 人数比重A、有趣、不枯燥105 26.9%B、能够增长知识121 30.8%C、教师授课有意思73 18.6%D、对考试有帮助93 23.7%问题3“你不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在113名表示不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中,有34名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较难,45名认为学习时间有限,这些是他们对此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表3你不喜欢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问题3 人数比重A、课程内容较难34 30%B、学习时间有限45 39.8%C、占用学习时间22 19.4%D、其他原因12 10.6%问题4“你觉得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如何?”有105名学生表示课堂氛围较为沉闷,115人表示一般,而剩余同学则表示课堂氛围活跃。

表4你觉得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如何问题4 人数比重A、课堂氛围活跃105 26.7%B、较为沉闷172 43.8%C、一般115 29.5%问题5“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主要形式?”有168名学生表示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95名学生表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55名学生表示自己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表5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主要形式问题5 人数比重A、教师讲授为主168 42.8%B、小组合作学习95 24.2%C、不清楚55 14%D、其他形式74 18/8%问题6“你所在的学校会经常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吗?”有90名学生表示经常开展,但是剩余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偶尔开展这类活动。

表6你所在的学校会经常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吗问题6 人数比重A、经常90 23%B、偶尔302 77%C、从不0 0%问题7“你对于学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看法?”有120名学生表示活动内容有趣,能够引起自己的关注;而239名学生表示活动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愿意参加,还有其他学生表示课堂作业较多,没办法抽时间来参加。

表7你对于学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看法问题7 人数比重A、活动内容有趣120 30.6%B、千篇一律239 60.9%C、课堂作业较多,33 8.4%难以参加问题8“你对当前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考核方式的看法?”250名学生表示不认同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他们希望能够引入更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表8你对当前学校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考核方式的看法问题7 人数比重A、单一的闭卷方式250 63.7%不合理B、较为合理22 5.6%C、希望更加多元化120 30.6%问题9“你觉得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如何?”189名学生表示教师的能力较强;90名学生表示一般,无法提起兴趣。

还有其他学生表示教师的准备并不充分,并且存在挤占传统文化课程的情形。

表9你觉得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如何问题9 人数比重A、教师水平较强189 48.2%B、一般90 22.9%113 28.8%C、教师准备不够充分问题10“家长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态度如何?”有225名学生表示认为家长并不认同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他们认为会占用时间学习其他重点课程。

表10家长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态度如何问题10 人数比重A、不认同225 57.3%B、认同167 442.6%问题11“学校有专职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学校不存在专职充实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一般是由语文老师或其他课任老师兼任。

表11学校有专职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吗问题11 人数比重A、有390 99.4%B、没有 2 0.6%(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上述学生问卷调查可知,当前北京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归结如下:1、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存在不足当前调研对象的四所学校中,并没有存在专职的传统文化教师,一般是由其他科任老师兼职,师资力量存在匮乏。

而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延续传统的满堂灌形式,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氛围并不活跃。

由于大部分教师重视应试教育课程,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热情,创新精神不足,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2、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不可能一一展开辅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但是又存在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认为传统文化教学挤占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增添了负担,如果强制要求他们学习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定位,成为当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3、学校及家长认可度不高尽管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已经试点推行国学课程多年,但是仍然未得到普及推广。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家长不重视、不支持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学校教师与领导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观,大部分家长存在应试教育的认识误区,对传统文化教学不够重视。

而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内容千篇一律。

4、教育评价体系缺乏当前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如何进行评价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调研中发现仍然以传统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化的考核手段无法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以及他们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对于上述调研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因:(一)宏观原因虽然北京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宣传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采取一定的创新教育措施,倡导中小学增加更多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相比,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缺乏足够的教育政策引导、在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等方面较为混乱,也缺乏完善的师资配套和教育评价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