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李叔同先生教案一、导入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师者存在于世间,不论时代,不论地域,不论民族。
随着时光推移,太多的人湮没在红尘之间,而具有伟大思想的教师却让我们记忆犹新,古有最仁德的至圣先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博爱的老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最浪漫的老师——苏格拉底“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理性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网传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每个人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高考紧张怎么办?抖卷子!人家以为你翻篇!史上最帅的老师——都教授“嫉妒是最低级最幼稚的感情,只有缺乏自信而且自卑的人才会有,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老师,他是一个传奇,有人称他“半世潇洒半世僧”,他曾是一位翩翩公子,他是近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被誉为20 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这位20世纪造诣卓越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
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 他便是李叔同,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笔下,去品味他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
李叔同是一位最认真的老师2、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画出“认真”一词的句子,李叔同先生“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
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
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他的生活非常认真。
⋯⋯都是“认真”的缘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认真,但我们只读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没有细节,缺少血肉。
是的,这只是文章的一个框架。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3、补充:细节: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为学生的丰子恺,他用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认真且具性格的李叔同先生。
课文中,李叔同先生经历哪些身份?翩翩公子留学生编辑教师道人法师,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文章中如何抓住细节来使李叔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的呢?特别是体现他认真这个性格的?学生探讨 {分组探讨}1.公子:(1)“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这样的打扮符合他来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变故随母南迁,依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可见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2)“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这段描写中,抬头不仅仅是他的仪态,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从“名字屡列第一”,以“才子”闻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缕曲》中,足见其才情。
有才华有风度才能称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纨绔子弟。
(3)不但才华横溢,屡列第一,可贵的是爱国炽盛,豪气满胸。
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
赴日本留学,写作《金缕衣》:“破碎河山谁收拾”“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
言为心声,可见李叔同是个有抱负有志向的青年,词中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天津到上海,“津门才子”李叔同很快就成为了上海社交场上的当红明星。
上海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因仰慕李叔同的才华,不但让出自己的房子供李叔同母子居住,还特意呼来上海另外三位名士义结金兰,世称“天涯五友”。
当时宋梦仙有诗云:“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如泉涌,只把杜陵呼小友。
”这个时期的李叔同,完全就像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有一种狂狷之气。
家境富有才华横溢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热2.留学生: (1)“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个留学生。
”这种“彻底”表现在衣着打扮“活像一个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读的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学习期间,他又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
可见,学习热情很高,演绎茶花女角色是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还要有对西洋文化内核的深刻体察和领悟,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一个剧照。
你怎么来评价这幅照片上的人物形象?师:这幅照片显得妩媚又妖娆,这里的李叔同,敢于开风气之先,男扮女装,真可谓是当时中国乃至东南亚的“超级男生”了。
你觉得这幅照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生:腰细。
师:李叔同反串,不是为了好玩。
他为了演好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不惜长期节食,饿到了皮包骨头的地步。
但他毕竟是男人,为了使舞台效果更好,他还用带子把腰紧紧地束起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枚杨柳小蛮腰。
(2)狂热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炽热的爱国之心。
看见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作留学生。
联系前文发现,支撑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动力是希望先进的文化能够拯救国家,这正如当年鲁迅文艺救国一样。
爱国青年着装洋化扮演茶花女,演绎认真3.教师:(1)“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由洋学生到一介布衣书生,完全是一副正统教书先生的模样,但是,粗布马褂难掩其独特的气质,朴素而不寒碜,简单而不肤浅,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先生的三次着装,变化的不仅是仪表,背后还各个时代的思想和生活。
三次变化,判若三人。
每一次变化都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可见他的彻底性,每次变化都是那么“认真”。
李先生这个时候做了老师,当然得有老师的庄重样,他退去了华丽的洋装,却平添了几分庄严与沉稳,在服饰上尽显朴素之美。
(2)上音乐课迟到(3)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吐痰看课外书放屁严肃和气鞠躬庄重、朴实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尊重爱生宽和仁爱(I)严肃认真,不苟言笑。
先生很威严,在学生群体里有很高的威信。
当时的学校,英文、国文、算学是正科,这三门课的教师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乐,所以音乐教师成了学校最有威望的教师。
学生本来是有说有笑的,一见到他,所有声音“忽然消灭”了,不仅是他长着一副威严的样子,还有任何场合他总是用一种郑重而严肃的语调说话。
只要他在的地方,就会散发一种特别的磁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严肃”。
(2)爱生敬业,言传身教。
先生教书一丝不苟,严谨敬业。
每次上课他都提前到岗,做好一切准备,“端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诲更有力,以至于学生不敢迟到,凡是音乐课必早到,这种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多处。
先生批评学生“不立刻责备”,“等其他同学出去了”再批评,说明他尊重学生,一贯以“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话,每每批评完总是一鞠躬,学生能读懂这一肢体语言,也说明了师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学生做榜样。
先生威严但不失和爱。
严厉而不失宽仁,正如他的长相——“温而厉”。
学生放一个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发出厌恶的声音。
先生的反应是“眉头一皱”,气体散光了“方才舒展”,这说明不苟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间烟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弹琴”也还算符合其在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然而,下课后他“郑重地宣告”等一等,学生正想悉听教诲,不料却是“以后放屁,到外面去,不要放在室内”,一语惊人!依然是平日里“轻而严肃的声音”,依然是那么“和气”,再配上一贯的肢体动作一鞠躬。
如此强烈的反差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它将不苟言笑和宽仁和爱合而为一,并且还带有黑色幽默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感染读者。
4、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东西送给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关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
所以来了日本好友统统交给我,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可见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静心养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学道就断食十七日”说明其学得认真,“学一样,像一样”,也看李叔同开始回归本真,摈弃尘世的羁绊,注重自我内心的净化。
这些都顺应道家的思想。
5.僧人:不久学佛,一旦决定就毅然出家。
修行颇有毅力,学的是佛教中特别讲究戒律的律宗,处置宣纸的事情轻摇藤椅避免压到小虫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心中装着芸芸众生,装着万千生灵,才能装着佛,心中有佛,才能成佛。
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悲悯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物的过程。
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普渡众生、博爱万物资料补充:认真。
还有一次,学生某宿舍中发生了财物被窃的事情,大家有怀疑对象,但却没有什么证据。
负责管理宿舍的舍监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找李叔同商量对策。
一见面,李叔同先是听了舍监的几句牢骚,而后非常突然地开口问道:“你肯不肯自杀?”舍监被吓了一跳,没敢接口。
李叔同继续说道:“你贴出一张告示,劝说那窃贼快来自首,如果对方三日内不来,说明自己这个舍监无能,将一死以殉职。
这个办法定可感动人,那定会有自首者……”“可是,如果三日后没有人来自首,我该怎么办?”舍监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你就自杀。
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应该失信于人。
”李叔同语气坚决地说着,舍监听得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气。
而李叔同的神情却非常严肃,一点儿没有开玩笑的样子。
舍监咬了咬牙,却最终低下了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很惭愧,我不能,我没有那个勇气。
”李叔同笑了笑,拍拍舍监的肩膀说:“算了,算了,我没有怪你,我能够理解。
”最终,窃贼没有被找出来,而那个舍监就是年轻的夏丐尊。
总结: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追怀李叔同先生,从翩翩公子到留洋学生,从教师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都是一次人生蜕变。
回首李叔同的一生,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认真的态度,变化的是复杂的人生历程,不变的是独特的精神境界。
有位哲人说过:“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够,要看一个人心理倾向,看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本文就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于细节处见精神,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从而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