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求真务实厚积薄发——中考古诗文复习备考策略多年来,古诗文作为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直备受关注,古诗文阅读赏析更是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在中考屮一直享有一席之地。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把握依据有的放矢《市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阅读部分的考察作了以下要求:鉴赏古诗的形象和语言;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阅读的复习吋以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要求作为依据,同时参考往年的中考试题,确定出以下考点:一是考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是考景物描写。
三是考“诗眼”“词眼”。
四是考名言名句。
五是考艺术手法。
从今年的适应性考试来看,诗词赏析部分主要考察了“词眼”的把握和名言名句的赏析以及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悟。
《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重点让学生分析“平明送客楚山孤” 一句中的“孤”字的妙处和“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心”二字的含义和这首诗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各考点,联系中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和中考说明,我们做到有的放矢,制定了以下备考复习策略:①教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题材,借助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古诗的意象,很多都有相对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题材有很大的帮助。
如诗词中出现了“关山” “孤城” “羌笛”“玉门关”等意象,那么诗词的内容往往与边塞生活有关;如果诗词屮出现了“长亭”“杨柳”的意象,那么诗歌内容往往是和送别有关。
一些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有利于我们体会意境。
如“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水涧”, “寒” “冷”写出了凄清冷落的意境。
又如适应性考试《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句中的“寒”字同样渲染了作者送别朋友时寒冷、凄清的氛围,契合送别的场景。
我们在教学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有一个诗词知识摘录本,将平时学习诗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归纳整理,并写出每种意象的含义以备学习时参考。
②教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借助题材,体会诗人感情。
古诗词中题材较广泛,大致有送别诗、边塞诗、爱国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等。
各类题材有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送别诗一般所要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或勉励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就是一首送别诗,暗含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对田园山水的热爱或同情农民疾苦的情感或对现实的不满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等等。
教学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平时学诗的过程中尝试着品评和仿写诗歌,通过解读诗歌,把握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仿写诗歌,激发学生读诗和写诗的兴趣,把握读诗以及写诗的技巧和方法。
③归纳各类诗词题材的特点,找到答题切入点。
如咏物诗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抒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抒写怀才不遇等。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有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题和形象的载体。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类诗的特点,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出现错误。
我们在为学生分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时,注重让学生记录下教师的解题步骤和答题要点。
例如:先通读全诗,然后扣诗题,把握诗题中点明时间地点或者作者感情的字眼,接着诵读全诗,翻译各句,重点把握诗歌最后两句,因为表达诗歌情感或者主旨的往往就是这两句。
年中考适应性考试中,《芙蓉楼送辛渐》一诗,题目就交代了地点… 芙蓉楼,一个“送”字表面这是一首送别诗,文末“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句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④体味试题要求,把握试题侧重点,找出答题的角度。
如对诗词谈看法或作评价类主观题没有明确的答题要求,学生的答题范围非常宽泛。
这时,我们就可以教学生从内容上、感情上作为答题的切入点,也可以从艺术技巧、抒情方式、语言、意境任何一点找准切入点,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点去答题。
如谈内容主旨的题目,第…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和主要景物等,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的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 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釆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又如情感思绪题解题,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耍景物;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到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
再如谈表达技巧题,一看语言有没有特点;二看有没有用修辞;三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头脑屮有了这几个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紧扣教材求真务实《市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考察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理解并翻译文屮的句子;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括选择。
以年随县适应性考试为例,此次考试选择了《劝忍百箴》中的一段阅读材料,重点考察了“者”“于” “以”“斯”这儿个虚词。
通过翻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克己为仁,请服斯训”一句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论证方法一题,符合中考说明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以议论为主的要求。
针对以上各种要求,我们在组织文言文的复习中重点把握三个维度,以教材为蓝本,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以背诵、练题为抓手,求真务实,踏实应考。
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
教材是依据,是根本, 是学习文言知识最熟知的语境,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活标本。
我们采用串讲、点拨、分析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进行诵读、清理、归纳等工作,减少“背诵默写”的压力。
教师通过对重点文言课文中文言知识的串讲, 能够使学生从熟知的语境中迅速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大大提升文言知识积累的效率。
例如适应性考试中有对“斯”这个字的理解,联系学过的课文《陋室铭》中“斯是陋室” 一旬,可以理解该处的“斯” 也是代词“这”的意思。
如果课内没有这些词,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
考点复习体现了备考的针对性,选择一本完善的屮考文言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中的文言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提升学生文言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考点复习结合往年的中考真题来讲解,围绕一些经典的模拟题来帮助学生训练提高。
而学生纵向地训练近几年的中考真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考点中的重点。
比如120个实词中哪些是经常考到的,在经常考到的实词屮,哪些义项是经常考的。
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学生也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训练笔记”。
教师除了让学生读懂文段练习考题Z外,还可以围绕考点,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考点知识清理。
教师根据考点,进行必要的疏通和引导,加上学生反复的纵向训练和归纳,文言字词句落实了,文言知识加固了,运用能力也在无形屮加强了。
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
学生在横向清理与纵向归纳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备考继续引向深入,即根据自身的复习实情,主动建立重难点突破的第三坐标。
比如“字词解释和翻译题”,其实字词解释和翻译的知识根基还是文言字词句的落实。
怎么突破翻译?怎么突破字词解释?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简短的文言趣文,让学生进行自我翻译。
也可以拿往年中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段直接进行翻译,既规范又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
在反复的习题训练,在课内与课外习题的比较学习中,把握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例如年中考适应性考试中对虚词考察就采用了课内语句与课外语句的比较方法。
将“仁者如射” 一句中的“者”字与《桃花源记》中“后遂无问津者”中的“者”字比较;将“夫子不切齿于恒魅”中的“于” 字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受地于先王”屮的“于”字比较;将“我以吾仁”中的“以”字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Z界”中的“以”字比较;将“请服斯训”中的“斯”字与《陋室铭》中“斯是陋室”的“斯”字比较。
这样的题目,便于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由课内的学习过渡到课外语段的理解。
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古语云:“不积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不管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我们对学生提的要求都是“整理积累,兼收并蓄”。
中考文言文着重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试题选材在课外,考点却在课内,因此对课内文言词语的归类整理很有必要。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为学生印制了课外文言文实词知识汇总表,归纳了所有重点文言篇目中的重难点字词,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数量词的用法等。
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识记,通过听写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文言文屮虚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用法比较灵活,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重点虚词包括“之、其、而、以、于、者、乃、且、然、为、虽”等,年中考说明中强调“而、乃、其、以、于、贝IJ、者、之”是考试的重点,今年的适应性考试就考察了“者、于、以、斯”这几个虚词的含义。
复习虚词我们除了为学生归纳整理出所有的虚词用法印制成表格,要求学生加强记忆外,还让学生对照每种虚词的用法,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找出典型例句,整理成文,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学牛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就古诗词而言,知识储备也显得尤为重耍。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在平时的诗词复习教学中,我们注重讣学生了解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口己的创作实践屮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
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Z分,曲有通俗和幽默Z 分等等;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女II:精炼、含蓄、清新、明快等;关注诗词的思想内容,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爱国诗、乡愁诗等;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叙事抒情,明了情与景关系;了解诗歌的描写方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明暗和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明确诗歌篇章结构的特点,女口:卒章显志,以小见人。
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年中考说明中强调,古诗词阅读以唐诗为主,所以我们将具有代表性的唐诗的收集整理和经典习题的训练作为复习的重点,印制了部分唐诗阅读专题,并附上诗歌的分类、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描写方法等知识点供学生复习使用。
总之,中考古诗文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