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男权社会中的呐喊与反抗——从《简

男权社会中的呐喊与反抗——从《简

男权社会中的呐喊与反抗——从《简·爱》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女权主义批评是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理论批评方式,给广大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以男性文化一统天下的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精神意识都受到巨大的束缚和摧残。

部分不愿受压迫的女性开始觉醒,向这个男权社会提出了抗议。

这种女性意识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而且对当下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批评;女性意识;简·爱;启示女权主义批评是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批评方式之一。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主要是受到了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在西方两次妇女解放运动中,运动要求和实质在社会的发展以及妇女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最初的争取财产权和选举权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领域。

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和胜利,令所有受够了菲勒斯文化统治的女性欢欣鼓舞。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无数女性写作先驱的贡献,这其中就包含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用独特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匠心,塑造了简·爱这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喊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所有新女性的心声。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之一伊莱恩·肖瓦尔特把女作家们的创作分为“女人气的、女权主义的、女性的”[1],她认为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属于“女人气的”阶段,是在模仿以男性为主导的主流传统。

在夏洛蒂所处的时代,她的创作以及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应该是处于一个“‘妇女形象’批评阶段,重点是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以唤起妇女的自主意识。

”[2]本文就以《简·爱》为例,来探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后世作家和女权主义批评的影响以及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对部分迷失自我的女性的启发。

一、简·爱的形象塑造夏洛蒂在写《简·爱》之前就曾对艾米莉说过,她要写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和自己一样矮小和丑陋,但却敢同其他任何人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媲美,能够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于是,是一个矮小、贫穷、长相平凡、身份低微但却有智慧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诞生了。

1.坚强、叛逆、反抗的简一贫如洗的简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为贫穷,她得忍受舅母的虐待、表姐的傲慢、表兄的残暴,甚至是仆人的刻薄。

但是,简并没有因此而妥协、屈服,相反,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培养的是简的坚强、叛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简敢指责“小霸王”里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3]敢指责狠心肠的舅母“我一想起你就恶心,你对我残酷到了可耻的地步……别人以为你是个好女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你才会骗人呢!”[3]年幼的简从内心深处喊出了一个孤苦无助但却异常坚强的孩子的心声。

这个10岁小女孩的精神因粗粝的生活锤炼而变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的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促使她无所畏惧地反抗一切。

在劳沃德学校,她敢顶撞校监,鼓励好友海伦“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也不敢再这样打人。

”[3]这就是简,一个叛逆、勇敢、坚强、具有反抗意识的女孩。

2.追求知识和经济独立的简简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子,但她聪明、睿智、大方、得体,有学识、有修养。

在地狱般的劳沃德学校,有些孱弱的孩子经不起摧残过早离世了,简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通过勤奋的学习,培养了热情善良的美好品德和自强自立、追求平等自由的新思想。

因为贫穷,亲人抛弃自己,仆人鄙视自己,校监瞧不起自己,简的经历使其意识到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经济独立了,精神也就会获得独立。

所以,简以自己的努力和好学得到了留在劳沃德学校任教的机会,在经济独立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简在经济上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获取社会话语权的一个基础。

正因为她坚持经济的独立,所以她拒绝了罗切斯特的物质赠予,提出用自己的薪水置办结婚礼服,婚后继续做阿黛乐的家庭教师,自己养活自己,绝不做寄生虫,当自己和富有的罗切斯特在一起时才会自信、平等。

3.追求完整爱情的简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是小说中最浪漫、最动人的情节。

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无论是外形还是财富、地位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看似两条不会交叉的平行线却产生了交点。

简是一个对爱情执著的女子,她与罗切斯特真诚相爱、惺惺相惜。

在得知自己无法做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后,简的内心异常痛苦。

尽管两人真心相爱,尽管罗切斯特是利益婚姻的牺牲品,但简还是不愿意以情人的身份与爱人双宿双栖。

这不是简想要的生活,这不是完整的婚姻,与其不完整不如放弃。

我们说简的这个决定和简的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个开始觉醒的新女性,简明白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拒绝了罗切斯特的提议,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最后在所有障碍都消除之后,毅然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尽管桑菲尔德庄园已变成废墟、高贵的罗切斯特变成了残疾,但简无怨无悔,因为此时的罗切斯特是自由的、完整的,他只属于简。

在经历了诸多坎坷之后,简终于获得了与金钱、物质无关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二、《简·爱》中的女权思想这是个本应由男人和女人共同来支撑的世界。

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完全被男性所掌控,本应是“半边天”的女性被推到了历史的角落,并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利,沦为男性社会的摆设和牺牲品。

传统的道德观认为女性应该扮演的是顺从、愚昧、从一而终的角色,丈夫是女性的最好归宿,并应适应丈夫的好恶和需求。

历史的车轮前进到19世纪之后,传统的妇女观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达、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尊严、价值、权利等等各方面都没有得到改善,受尽了千年压迫的女性在时代的召唤下终于开始觉醒。

夏洛蒂笔下的简就是这样一个打破传统、追求独立自主的正在觉醒的部分新女性的代表。

在作品中,简对暴力的反抗、对不公正的抗议、对经济独立的重视、对完整爱情的追求无不处处显示了女性的觉醒意识。

女性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尤其是来自男性世界的尊重,必须应该坚持平等的原则。

这种平等原则既包含了物质平等,也包含了精神平等。

物质平等是基础,精神平等是升华。

两者都是深受男性社会迫害和摧残的女性的基本诉求,而后者更为典型地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夏洛蒂的笔下我们看到,简就是一个坚持追求精神平等的新女性。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因为我们是平等的!”[4]“我们是平等的,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这是简发自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作的辩护,传达了简要求平等和尊重的思想。

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根深蒂固的“女性劣于男性乃天性使然”的口号中,简喊出了千千万万不幸女子的心声,喊出了作家的心声,打破了长期以来女性扮演男性从物质到心灵的附属传统,打破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和次要性别角色。

如果说夏洛蒂的创作属于“女人气”的话,这种女人气是振奋人心的,并且对后世的女性思想、女性价值观以及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三、《简·爱》对后世的启发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就是看这部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能经受岁月的考验,一个真正成功的艺术家其影响足以改变世界。

夏洛蒂的这部作品虽然谈不上宏大、精深,但她用一个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教会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向霸性十足的男权社会发出了呐喊,这种意识是进步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夏洛蒂通过简提醒所有的女性学会拥有独立的精神,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用独立精神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那就永远不会有毁灭的危机,而是生命的活力。

在现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物质的诱惑也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

前段时间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在自主创业、追求爱情、追求价值体现等诸多方面,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北京爱情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令人争议的故事,我们对富二代不作过多的评论,对北上打拼的男性角色也不作过多的探讨,从女性的独特身份和视角出发,我们不妨把剧中杨紫曦这一角色和简做一个比较。

杨紫曦和简在很多地方很相似,但命运却完全不同。

她们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都没有显赫的出身、强硬的背景。

杨紫曦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甚至比较贫穷;简同样出身贫寒,且身世更为悲惨。

两人都是知识女性。

杨紫曦是受过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简是勤奋好学、聪颖过人的女教师。

不同的是杨紫曦长着一张天使般的面孔,而简却矮小平凡。

在竞争异常激烈、物质诱惑异常强烈的繁华都市,杨紫曦选择了放弃爱情、放弃打拼,心甘情愿地成了金钱的奴隶、感情的玩偶。

而简在铜墙铁壁的男权社会中选择的是自食其力、独立自主。

杨紫曦换来的是暂时的物质享受、周围人的鄙视和唾弃以及有钱人的玩弄,而简获得的是男性的尊重和完整的真爱。

或许有人会认为杨紫曦只是一个影视形象,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事实上“杨紫曦”在现今社会比比皆是,正是有了杨紫曦一类人的存在,才有了“二奶”、“小三”的特殊群体。

这个群体有几个共同点:年青、漂亮、向往舒适的生活、钟情奢侈品、虚荣心强。

她们以年青和美貌为资本,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只是一种物质上的暂时性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精神极度空虚甚至痛苦不堪。

这是一群迷失了自我的特殊女性群体,如果她们能像简那样坚守独立、平等、自由的精神意志,这社会就会少了许多凄凉、哀婉、悔恨的身影,多了一道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靓丽风景。

物质与精神孰重孰轻?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实难抉择,但夏洛蒂和她笔下的简应该说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王喜绒.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4]王赳.激进的女权主义——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