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学说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地祭孔的庙宇达1300余座。

美、日、韩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定为本国的教师节。

国家教育部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次年9月美国纽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5年9月29日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国际“孔子教育奖”,每年在国际扫盲日(9月8日)颁发,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一、苌弘的生平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四川省资中县人,周朝贤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

他一生谦虚待人,乐施于人,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专程“问乐于弘”,向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和天文知识。

唐朝散文大师、哲学家、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孔子之师
郯子、苌弘……”。

明代文学家曹学
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

《孔子演义》(丁寅生著)书中“赴周京师事老子,问武乐敬服苌弘”一章,详述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国,拜师苌弘,“孔子趋前致敬礼”,虚心向苌弘请教的故事。

据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常引用苌弘的见解,孔子修订的《乐经》,也大多得益于苌弘原著《乐经》的第二稿。

苌弘还是一个见义勇为,刚直不阿,精忠报国之士。

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英勇不屈,剖腹自杀而死。

死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即由此而来。

苌弘年轻时出游河南洛阳,入朝廷为官,帮助周灵王谋划中兴统一大业。

周景王在位后,苌弘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被封为大夫,掌管天文历数。

他常向景王谈论星象吉凶征兆,影射诸候割据称雄的阴谋,遭政敌的仇恨,政敌采用造谣、栽赃等卑鄙手段诬陷苌弘。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中离间之计,一怒之下将苌弘治死罪,幸得朝臣求情,后被放逐回乡。

苌弘回到蜀地龙水桥(今四川资中发轮镇龙水村),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苌弘闻讯带仆人乘舟顺龙水河而下,舟泊到资江(今沱江)牛碾沱,进入牛碾溪(资中甘露镇)的龙洞河隐居。

不久奸臣秘探追踪而至,苌弘知道难逃脱追杀,便告诉仆人,我历事大周灵、景、敬三王,忠信受诬,奈何气数已尽,请将我的血收藏好,三年后让它再见天日,随即苌弘祭拜天地后,剖腹自杀。

赶到的追杀者将他的首级带回报功,被掩埋在河南偃师,故今人有的误传偃师为苌弘故里,其实非也。

相传后人遵照苌弘的遗嘱,将其鲜血密封窖藏于龙洞岩穴里,三年后取出见大夫的血已凝成一颗澄碧闪光的宝珠,因不慎珠坠地滑入龙洞河,随波逐流径直滚进资江,顿时霞光冲天。

从此经资阳县进入资中境内的这一段流域,被称作“珠江”。

苌弘避难乘舟途径的球溪河古时也被称为“珠溪河”。

苌弘不畏权势的爱国献身精神,历来为世人赞颂。

战国大哲学家庄子把他与龙逢、比干媲美,我国山水游记之祖、唐代哲学家、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写《吊苌弘赋》,对他寄予深沉的怀念和无限的哀悼。

前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同志,在“文革”中受迫害时曾写诗自勉:“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

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

他坚持真理,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证的评判,愿作苌弘,甘洒热血写春秋。

二、大量国史方志文献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据《汉书·艺文志》(东汉)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晋《华阳国志》:“苌弘之血变为碧珠”。

唐代《庄子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
碧玉”。

宋代《庄子口义》载:“苌弘被放归蜀,刳肠而死,蜀人以藏其血
而化为碧玉”。

北宋《诸道图经》:“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

清代《四库全书》:“苌弘祠:弘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

《四川古代名人》(四川省社科院编1984.12.出版)一书载:“苌弘,资中人,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孔子之师”。

《内江古今名人》(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5.6.出版):“苌弘(?—公元前492),东周蜀人(出生于今四川资中西北边境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有‘苌弘祠’、‘苌弘读书台’遗址”。

此外,《蜀中名胜记》(明)、《资县志》(明)、《资州直隶州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资中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10出版)都详细叙述了苌弘在故乡四川资中生活的情况。

《左传》(春秋)、《礼记》(西汉)、《史记》(西汉)、《四川通志》(清)等也有苌弘的记载。

资中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县以来,距今已二千一百多年历史。

自西魏始,历代多为州、郡、专署所在地,蜀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资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宜,古迹众多,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来是无数文人墨客、官吏富贾向往和荟萃之地。

许多古人留下了赞誉资中的诗篇,从他们的诗词句里,也能找到许多关于苌弘在资中的事迹。

自古以来,资中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苌弘的传说。

三、大量历史遗迹遗址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发轮镇龙水村,古时曾为资中龙结乡所辖,此村又有“老封君”之称,就是因苌弘受封大夫之官职而地名沿用至今,建国以前也曾称为“苌弘村”。

村里有一深为15米,宽约25米的天然石洞,大量史书史料记载为“苌弘洞”,是苌弘青年时的读书处。

洞下面即为龙潭,故古时称“龙洞”,
洞前方建有龙洞观,其遗址尚存。

洞壁有许多凿于唐代的石刻摩崖造像,洞顶壁上的“苌弘洞”石刻,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三个大字丈余长,系北宋政和六年赵宗尧所题。

洞口两壁上还有北宋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潭碑记》和华阳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建《龙洞观碑记》,至今其石刻文字依稀可辨。

距苌弘洞半里许山崖上的龙水村大佛,据称为四川第三大佛,始凿于唐代,宋代时辅修,造像极为精美,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苌弘洞”和此大佛等石刻摩崖造像,于1988年12月经资中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据《诸道图经》(北宋)、《舆地纪胜》(南宋)、《四川通志》(清)、《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等记载“资中祀苌弘其来旧矣”。

古时资中人为纪念周大夫、忠臣苌弘专门修建了“苌公祠”。

一说建在“县北”,即当时的资州龙水县城北二里许。

一说建在“青泥坊”,即旧时资州龙水县城关外。

《资县志》(明)、《四川通志》又载,在龙结乡龙水村(今发轮镇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旧传为苌弘读书处”。

始建于隋开皇七年的龙水县城仅距苌弘洞二里,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到此任过县令,并设龙水书院,大兴教育,南宋状元赵逵也将苌弘洞作为隐居处,以及历史上不少外地文人名士来过此地,这皆因苌弘生长生活于兹,而成为他们慕名而来的缘故吧。

距资中县城西北约二十五公里的甘露镇甘露寺附近的龙洞河,又曰“龙洞”,据资中州、县志等记载为苌弘避难和修身养晦处。

自隋代以来,龙洞河崖壁留下无数石刻摩崖造像,明代道家宗师张三丰于壁上题诗赞誉苌弘为“无价明珠一颗”,其诗文至今依稀可见。

始建于唐代的甘露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清嘉庆资州州牧赵遵律《游龙洞碑记》(八咏),碑文记载周大夫苌弘精忠报国,坚贞不屈,勇敢自尽,“血化碧珠”的事迹颇为翔实。

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来鹤亭,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重建,其《来鹤亭碑记》记载:“宜苌公弘为孔圣师,王公褒以文章
显,宋有二赵(注:即状元赵逵、丞相赵雄)诸公,我朝如张公…历代名贤
以纪胜亭”。

此碑文(见《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是说明苌弘故里在资中的又一考证资料。

国画大师张大千所绘《四川资中八胜图》之一的“珠江夜月”,所指的“珠江”(即资中境内沱江河段)得名缘于“苌弘碧血”。

今资中县水南镇临江岩壁间尚存斗大石刻“珠江”二字和数处石刻题记,是难得的实物见证。

明、清、民国时期资中州、县志均记载,古代资中人为缅怀苌弘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州城正东街建了祀苌弘的乡贤庙,又在城北郊两路口建有“苌弘故里坊”,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时,石坊才被撒除。

资中
人还在始建于北宋的资中文庙乡贤祠内,竖有苌弘牌位。

据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资中文庙内最初供奉的是“相传三国时石工为之”的“古夫子像”。

现资中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成殿内,塑着约四米高的孔子站像,即由于孔子历来尊师重教,便一直躬身站立在老师苌弘的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