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症论治
凡病无不起于郁者,如气运之乖和也,则五郁之病生。
经言木郁达之,宜吐。
火郁发之,升散。
土郁夺之,攻下。
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
水郁折之,制其冲逆。
此论胜复之变。
情志之怫抑也,则六郁之病作。
经言怵思虑则伤神,忧愁不解则伤意,悲哀动中则伤魂,喜乐无极则伤魄,盛怒不止则伤志,恐惧不解则伤精。
此论气血之损。
又言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以及病发心脾,不得隐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情志之郁也。
夫六气外来之郁,多伤经腑,如寒火湿热痰食,皆可以消散解。
若思忧悲惊怒恐之郁伤气血,多损脏阴,可徒以消散治乎!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
苦能泄热,辛能理气,凉润能濡燥,宣通能解结,用剂必气味相投,乃可取效。
以郁为燥邪,必肺气失宣,不能升降。
中气日结,不能运纳,至血液日涸,肌消骨蒸,经闭失调,乳岩项,而郁劳之症成,不止血嗽气膈,狂癫失志而已。
今分条列治,如思郁伤脾,气结,宜郁金、贝母、当归、柏子仁、桔梗、木香汁。
思郁伤神,精滑。
神伤必不摄肾,故遗精淋浊,固阴煎。
思郁伤肝,潮热,逍遥散。
思郁伤心脾,失血。
归脾汤去白术,加白芍。
忧郁伤肺,气阻,杏仁、栝蒌皮、郁金、枳壳、枇杷叶、竹沥、姜汁、半夏。
忧郁伤中食少,七福饮去熟地,加砂仁。
悲忧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
惊郁胆怯欲迷,人参、枣仁、茯神、龙骨、石菖蒲、南枣、小麦。
惊郁神乱欲狂,清心温胆汤。
怒郁肝伤气逆,解肝煎。
怒郁火升动血,化肝煎。
恐郁阳消精怯,八味丸加减,或鹿角胶酒化服。
诸郁久,风阳内生,眩悸咽痛,宜阿胶、生地、石斛、茯神、牡蛎、白芍、麦冬、甘草。
气郁脉沉而涩,七气汤。
血郁脉涩而芤,四物化郁汤。
气郁生涎心悸,温胆汤。
血郁络伤胁痛,金铃子散加桃仁、归须、郁金、降真香。
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
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
肝胆郁,血燥结核,加味逍遥散。
若嘈杂吞酸,逍遥佐金汤。
脾胃郁,气噎哕呃,金匮麦门冬汤加竹茹、丁香。
三焦郁,口干不食,栀子仁姜汁浸炒黑研细,以人参、麦冬、乌梅煎汤服。
若夫六气之火郁,散之。
火郁汤。
寒郁成热,泻之。
羚羊角、山栀、生白芍、丹皮、川黄连、川石斛。
湿郁除之。
除湿汤、平胃散。
痰郁涤之。
润下丸,或二陈汤加海石、栝蒌、贝母、竹沥。
食郁消之。
保和丸。
通治诸郁,用越鞠丸、六郁汤加减。
阴阳壅滞,气不升降。
沉香降气散。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咯不出,咽不下,半夏浓朴汤。
凡怀抱不舒,遭遇不遂,以及怨旷积想在心,莫能排解,种种郁悒,各推其原以治之。
然以情病者,当以理遣以命安。
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本无能为挽矣,岂可借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
丹溪立越鞠丸,以治六郁,用香附理气,川芎调血,苍术去湿,山栀泄火,神曲疗食,有痰加贝母。
开郁利气为主。
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相因为病。
赵养葵云∶东方生木,火气附焉。
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之理。
与以逍遥散治木郁,诸郁皆因而愈,甚者方中加左金丸。
以黄连治心火,吴茱萸气臊,肝之气亦臊,同气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继用六味丸加柴胡、白芍以滋水生木,木火郁舒,土亦滋润,金水相生矣。
郁症脉候
郁脉多沉伏,或结促,或沉涩。
郁在肝肾见于左,郁在心脾见于右。
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脉必止涩,但须有神,有神有胃气也。
郁脉虽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
若牢革弦不和,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调补难效,况误行耗气药乎!所以郁症得弦强脉者,多成虚损。
(《医通》)
附方
〔通治〕越鞠丸见本卷诸气。
〔诸郁〕六郁丸香附(二钱)橘红苍术抚芎半夏(各一钱)赤苓山栀(各七分)炙草砂仁(各五分)姜(三片)气加木香、乌药、紫苏、砂仁。
湿加薏苡、白术。
热加黄芩,倍山栀。
痰加南星、枳壳。
血加红花、丹皮。
食加山楂、神曲、麦芽。
〔精滑〕固阴煎见二卷脱。
〔潮热〕逍遥散见一卷火。
〔失血〕归脾汤见二卷劳瘵。
〔食少〕七福饮参地(各三钱)当归枣仁(各二钱)白术(钱半)炙草远志(各五分)
〔悲郁〕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惊狂〕清心温胆汤陈夏苓草竹茹枳实姜参术归芍黄连麦冬远志菖蒲香附
〔怒郁〕解肝煎见本卷诸气。
〔伤肝〕化肝煎见二卷血。
〔恐郁〕八味丸见一卷中风。
〔气郁〕七气汤见二卷咳嗽。
〔豁痰〕七圣汤半夏黄连白蔻人参茯苓竹茹生姜(二片)
〔血郁〕四物化郁汤地芍归芎桃仁红花香附青黛
〔气郁〕温胆汤见一卷温。
〔伤络〕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每服三钱,酒调下。
〔营损〕人参养营汤见二卷劳瘵。
〔吞酸〕左金丸黄连吴萸
〔胃郁〕金匮麦门冬汤见一卷燥。
〔散火〕火郁汤见一卷火。
〔湿郁〕除湿汤茅术(四钱)防风(二钱)茯苓白术白芍(各一钱)姜枣〔湿郁〕平胃散见一卷湿。
〔痰郁〕润下丸芩连星草(各一两)半夏(二两)橘红(八两)用盐五钱,水化,浸橘红煮干,焙,共研,蒸饼为丸。
〔消痰〕二陈汤陈夏苓草姜
〔食郁〕保和丸见二卷痰饮。
〔气滞〕沉香降气散沉香(二钱八分)砂仁(七钱半)香附(六两二钱半)炙草(五钱半)每服二钱,姜汤下。
〔妇郁〕半夏浓朴汤即七气汤。
〔治木〕达郁汤升麻柴胡川芎香附桑皮橘叶蒺藜
〔治火〕火郁汤见本卷诸气。
〔治火〕发郁汤见一卷火。
〔治湿〕湿郁汤术朴苓夏芎羌独草苍术香附姜
〔治土〕夺郁汤藿香苍术香附陈皮砂仁草果苏梗省头草姜
〔治痰〕痰郁汤杏蒌枳陈苓草香附浮石苏子
〔治金〕泄郁汤紫菀贝母桔梗沙参香附砂仁白蒺藜
〔治食〕食郁汤神曲枳壳香附砂仁栀朴芎陈草
〔治水〕折郁汤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丁香木通白蔻仁
〔治血〕血郁汤见本卷诸气。
郁脉案
本谋虑不遂,胆郁生火。
春季目眶红晕,惊悸,口渴溺黄,见闻错妄,脉洪疾。
用龙胆泻肝汤去芩、柴、通、泽,加丹皮、白芍、赤苓、生枣仁。
二服已定,再用平调之剂而安。
刘年高胸闷,气从下焦逆上,饥不思食,此必郁怒致病。
右关脉浮长过本位,两尺搏大,显然气逆不降,少阳司令得此,有膈噎吐沫之忧。
郁金、栝蒌皮、前胡、枳壳、苏子、青皮、降香末、郁李仁。
数服效。
眭氏食后脘痞呕酸,口燥鼻衄,经四月乃行。
沉绵十载,由气分延及血分,乃肝郁不舒,致浊升血逆,有终身绝孕之累。
生香附、吴萸(黄连汁炒)、黑山栀、茯苓、苏子、郁金、泽兰。
数服痞呕渐减,去香附、吴萸,加丹皮、白芍、当归、延胡(俱酒炒)、椒目。
数服经行。
再加金橘皮、木香汁,加减前药为丸。
渐平。
王氏病久怀抱悒郁,脉细涩少神,左尤甚。
呕酸食胀,胃阳不舒,左耳项痛连发际。
虚阳上攻,胆气横溢,木郁土衰,必至便秘经阻。
用吴萸汤去姜、枣,加制半夏、橘白、茯苓、枳壳、甘菊、钩藤、嫩桑叶,三服甚适。
去吴萸,加谷芽、益智、当归,又数服,诸症渐除。
谢氏右腋气瘤碗大,经先期,至则浑身牵痛,结十载,从未孕育。
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
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
治用两通厥阴、阳明法。
黄连、山栀(俱姜汁炒)、香附(童便制)、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服症减。
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
数服而经渐调。
邹氏因丧女哀悒,渐次胁痞,食入胀加,痰浊不降,呕苦便溏,脉虚迟。
此悲愁郁损生阳,致气窒浊壅,治在泄肝温胃。
仿吴茉萸汤,吴萸、干姜(各五分)、制半夏、茯苓(各二钱)、枳壳、砂仁壳、橘白、乌药(各八分)。
三服呕止胀宽食进。
改用通腑利湿。
大腹皮(洗净,二钱)、浓朴(五分)、半夏曲(八分)、椒目(十五粒)、茯苓(二钱)、砂仁壳(八分)、煨姜(钱半)。
数服而安。
中医文化线装书籍中医挂图明堂图内经图备急灸方修真
秘要
《类证治裁》中的相关章节:
……
呕吐论治
噎膈反胃论治
关格论治
诸气论治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郁症论治(当前页)
呃逆论治
症论治
嗳气论治
痞满论治
……
中医书籍
•中医教材
•中医著作
•实用手册
•西医备考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收录仅出于学习、研究目的,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将在
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答复。
网站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