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一种多病因、多危险因素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患者不论在急性治疗期或慢性康复期都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卒中后抑郁症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据流行病学研究,至少有30%的卒中病人有过抑郁体验。
近几年来,随着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机理研究的深入,这一临床并发症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医务人员的重视,针对住院期间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护理措施进一步得到加强。
本文就有关护理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1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病因虽然脑卒中后抑郁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既往认为有3种可能:①抑郁症状是脑部病变的直接结果。
②患者本身肢体瘫痪是刺激患者抑郁发生的诱因。
③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但目前学者更偏向内外因的综合因素导致抑郁症。
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8]。
有关临床研究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随着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抑郁症状亦随之好转[9]。
另外,反复卒中抑郁症状发生率亦高,可能是反复卒中加重了患者的心理障碍。
2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是一组以心境持续低落为基础特征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及躯体症状。
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原发抑郁症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具有以下常见的特点:2.1抑郁症状都出现在病情稳定之后。
因躯体的瘫痪,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定位神经症状等诱发心因性心境抑郁?情绪低落,自悲恐惧,痛苦忧愁等。
2.2躯体性抑郁症状表现突出。
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思维迟钝是部分患者的主要表现。
2.3多数患者的抑郁症没有典型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相反突出表现为睡眠障碍,夜间症状重,运动性激越、焦虑不安、多言错语;而日间表现为疲倦乏力、嗜睡等。
2.4抑郁症状随躯体症状的变化而波动,治疗和护理对病情的稳定相关。
3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患者最初被诊断为脑卒中,通常会经历几天到几周的情绪反应,包括不相信、否认、拒绝、失望等,这些反应是从一般忧伤、抑郁情绪再到抑郁症,是一系列抑郁症状综合谱[6]。
其它描叙抑郁综合征的词语有心境恶劣和亚临床抑郁症。
心境恶劣是一种慢性情绪障碍,指在至少2年的时间内,一半以上的时间有抑郁情绪。
亚临床抑郁症是指抑郁症轻的急性情绪障碍,只表现部分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症具有明显可鉴别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能够被诊断,也是应该给予诊断和治疗的[7]。
抑郁症的症状有:在大多数时间内有抑郁情绪;对大多数活动缺少乐趣或兴趣;食欲和睡眠显著改变;易激惹或迟缓;疲劳;无价值感或过分的内疚;注意力不集中;反复产生关于死亡和自杀的想法。
要诊断抑郁症,上述症状持续至少2周。
上述症状是抑郁症的症状还是脑卒中本身的症状或者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需加以鉴别,这也使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变得非常困难,对正接受积极治疗或病情处于进展期的患者尤其如此。
患者的认知症状如内疚感、无价值感、自杀想法、缺乏乐趣等可能是诊断脑卒中患者抑郁症最有意义的症状。
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应该包括:仔细评价患者的症状、治疗反应、实验室指标、身体和精神状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量表筛查方法来判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
一些被证明有效的量表有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10],心理抑郁问卷(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Inventory)[11]和爱丁堡抑郁量表(Edinburgh Depres-sion Scale)[12],自评抑郁量表、抑郁状态问卷(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SDS,DSI)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10]。
无论应用什么筛查方法,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和面谈相结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对抑郁状况进行重新评估。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生化和生理的改变可以用于抑郁症的诊断,并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
目前人们研究的主要生化和生理的指标有: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改变;血清素类神经递质的改变;睡眠结构的改变;与情绪相关的大脑皮质的异常。
目前对上述生化和生理指标的监测主要用于研究,用于临床诊断的报道很少。
4 治疗及预后按急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治疗抑郁症,所有患者在给予抗抑郁剂治疗同时,均采取全程支持性心理治疗。
治疗药物采用小剂量、缓慢递增的方法,麦普替林从25mg/d渐增至150mg/d,至患者未出现严重副反应能耐受为止,但治疗效量均较躯体功能正常者少50~75mg/d[1]5护理措施5.1基础护理对于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加强生活护理,增加翻身拍背次数,以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加强功能锻炼,被动活动瘫痪肢体,每日三次,每次15~20分钟,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
保持病人床单位干燥,每次大小便后应清洗肛门及会阴部,更换清洁衣裤。
5.2语言沟通障碍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多次重复使病人能够理解,还可以通过手势、写字等方式与病人有效沟通。
5.3药物的使用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对于环基类抗抑郁药,易出现口干、头晕、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消除其排斥心理,尽快改善抑郁症状,缓解其精神痛苦。
指导正确用药。
目前使用较多的药物,如黛力新、百忧解、赛乐特等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5.4心理护理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从此瘫痪在床或疾病再复发,因而出现情绪低落、兴趣欲望下降、睡眠障碍、厌世、没有自信、不配合治疗等等,造成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难以恢复,心理护理很重要。
5.4.1告诉病人真实信息让病人了解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恢复时间和过程,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药物的作用及疗效。
介绍同类疾病中疗效好的病人与他们认识,让他们互相交流,增强病人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5.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保证[1] 帮助患者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有助于降低抑郁病程的慢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抑郁症。
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1)倾听。
(2)帮助释放情感。
(3)提供消息。
(4)安慰、鼓励。
(5)暗示。
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及时发现悲观意念,帮助患者分析问题的来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
通过温和、亲切、向上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言以及抚摸、握手等非语言的接触,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安慰,减轻患者的痛苦,以良好的言行、热情的服务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能主动积极配合护士工作。
5.4.3 改善睡眠抑郁症患者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白天患者可以从事短暂活动、散步、下棋、看书等,晚上入睡前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给予适温的饮料如牛奶,避免饮咖啡、浓茶,洗温水澡,热水泡脚等。
对早醒患者给予安抚,指导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使其延长睡眠时间。
对睡前过度焦虑者,遵医嘱给予安眠药。
经过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引起睡眠困难的因素和应对措施,保证了患者足够的睡眠。
5.4.4社会家庭的支持动员病人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多来看望病人,关心病人,使病人体验到家庭、社会的温暖。
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病人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产生积极情绪。
5.4.5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而危险的症状。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中15%因自杀而结束生命[4]。
抑郁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情绪最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如自杀、自伤等易发生在这段时间,夜班护士在清晨3:00~7:00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
本组1例患者有自杀倾向,采取了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发药时检查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吞服等。
试体温时,做到手不离表,严防咬吞体温表。
同时向家属交待病情,加强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取得家属的帮助和配合,共同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本组未发生自杀事件。
5.4.6观察和分析病情变化,及时观察病人面部表情,行为动作,饮食起居。
以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及病情变化,及时引导,及时处理。
6.饮食脑卒中后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应予以帮助。
此类患者多年老体弱,消化功能差,便秘是常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必须向患者宣传摄取营养的重要性,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食物要清淡、易消化。
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让患者增加舒适感,减少痛苦,避免新的应激因素。
7.卫生宣教卒中后病人对病情不了解,对预后产生消极态度和悲观情绪,因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加重家庭负担而产生自责。
应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卫生保健宣教,指导功能锻炼,通过解释、讨论改变其不良观点和想法。
由于卒中病人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属会逐渐对病人态度冷淡,照顾减少;同时,由于长期脱离社会环境,病人缺乏人际交流,极易加重、发生PSD。
因此,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关心体贴病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病人的刺激。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沟通,有利于病人重返社会、重新建立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唤起病人积极的情绪,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从而降低PSD的发生。
总结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2—60%之间,重症抑郁和轻症抑郁,急性期和慢性期均有所不同。
自然病程通常为6至12个月,如不治疗,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在卒中后6个月至2年内达到高峰。
所以,针对卒中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随着治疗期的结束而终止,对出院后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