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技术
冰蓄冷系统的适用领域
• • • • • 办公楼、写字楼、宾馆、影院、商场、医院等使用大型 中央空调的场所; 蔬菜冷藏库、水果冷藏库等冷链物流仓储设施; 区域供冷中心; 有节能降耗、冷却降温需求的啤酒生产企业; 有恒温作业环境和节能降耗需求的中大型企业生产车间 ,如电子元器件和设备厂商、药厂、化肥厂、纺织厂等 ; 有节能降耗和改善工作舒适度需求的经常拉闸限电区域 的工矿企业; 有节能降耗和改善旅客舒适度需求的汽车站、火车站、 机场候机楼、地铁站等。
蓄能空调技术分为冰蓄冷和水蓄能技术,水蓄能包括水蓄冷和水蓄热,每 种蓄能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水蓄能(水蓄冷+水蓄热)
• 水蓄能空调技术原理 • 所谓蓄能空调,就是将电网负荷低谷期(如夜晚 )的电力用于制冷或者制热,通过利用蓄能介质 将冷(热)量储蓄起来,在电网负荷高峰期(如 白天),再将冷热量释放出来用于建筑物的空调 末端,以承担高峰期空调所需的全部或者部分负 荷。通过采用这种蓄能技术能够实现削峰填谷, 是缓解电力建设和新增用电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
水蓄冷的组成
•
水蓄冷的主要组成部分:制冷机组、蓄冷水池(蓄冷罐)、板式换 热器、供冷水泵、蓄冷水泵、放冷水泵、冷却塔和冷却水泵。
水蓄冷方法
• 水蓄冷是水蓄冷是利用水的显热实现冷量 的储存。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的蓄冷系统 应通过维持尽可能大的蓄水温差并防止冷 水与热水的混合来获得最大的蓄冷效率。 在水蓄冷技术中,关键问题是蓄冷罐的结 构形式应能防止所蓄冷水与回流热水的混 合。为实现 这一目的,目前常用的有以下 几种方法:
载冷剂循环式制冰系统
• 盘管式蓄冰装置:载冷剂为体积浓度25%乙烯 乙二醇水溶液,盘管浸在水槽中,制冷剂直接 在盘管内循环吸收水热量,使水温降低,在盘 管外表面形成冰层。盘管形式有导热塑料盘管 、 蛇形盘管、螺旋盘管、U型盘管四种形式。 融冰方式为外融冰和内融冰两种。 ①外融冰:用冷冻水泵抽取蓄冰槽中1—2℃的 冷冻水供空调使用,然后回水到冰槽内与盘管 外的冰直接热交换融冰(融冰效果好),释冷 量的大小取决于回水温度的高低和流量的大小 。
过冷状态在制冰技术中的应用
• 水或水溶液被冷却,其温度低于凝固点时还保持液态,这 种状态称作水或水溶液的过冷。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在静态冰蓄冷制冰过程中,液体过冷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问 题。在液体过冷情况下,制冷系统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必须 明显低于冰形成的温度,这将导致制冷系统COP值下降, 功耗增加。但在动态冰蓄冷系统中,在冰浆形成过程中必 须有一定的过冷度。过冷水凝固的控制是动态冰蓄冷系统 的关键问题。前几年发展起一种新的制冰浆技术——过冷 水动态冰蓄冷技术。在制冰过程中,水在过冷器中被冷却 至过冷状态,然后进入蓄冰槽。在蓄冰槽中,过冷水过冷 状态消除成为冰水混合物,其中的冰留在蓄冰槽中,水被 分离出去再次进入过冷器。在过冷水动态制冰过程中,水 与制冷剂之间始终保持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和较低的换热温 差,系统制冰效率较高,能量损失少。
冰蓄冷
• 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原理 • 冰蓄冷中央空调是指建筑物空调时间所需要冷量的部分 或全部在非空调时间利用蓄冰介质水的显热及潜热迁移等 特性,将能量以冰的形式蓄存起来,然后根据空调负荷要 求释放这些冷量,这样在用电高峰时期就可以少开甚至不 开主机。由于冰蓄冷主要利用了冰的变相潜热335KJ/Kg, 因此与水蓄冷相比,储存同样多的冷量,冰蓄冷比水蓄冷 所需的体积小。 • 冰蓄冷从系统构成上来说只是在常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 加了一套蓄冷装置,其它各部分在结构上与常规空调并无 不同,它在使用范围方面也与常规空调基本一致。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水蓄能式空调系统: • 执行峰谷电价,且差价较大的地区; • 建筑负荷高峰和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建 筑负荷较小的工程; • 逐时负荷的峰谷悬殊,使用常规系统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 ,且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的工程; • 电力容量或电力供应受到限制的空调工程; • 要求部分时段备用制冷量的空调工程; • 要求提供低温冷水,或要求采用低温送风的空调工程; • 区域性集中供冷、热的采暖供冷工程。
系统组成
• 冰蓄冷空调系统一般由制冷机组、蓄冷设 备( 或蓄水池) 、辅助设备及设备之间的连 接、调节控制装置等组成。冰蓄冷空调系 统设计种类多种多样,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其 最终的目的是为建筑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环 境。另外, 系统还应达到能源最佳使用效率, 节省运转电费, 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 冰蓄冷空调系统。
注:文本框可根据需求改变颜色、移动位置;文字可编辑
目录
1
蓄冷技术
3
冰蓄冷
水蓄冷
2
对比
4
根据水,冰或其他物质的蓄热特性,利用非峰值电力,使制冷 机在满负荷条件下运行,将空调所需的制冷量以显热或潜热的 形式全部或部分地蓄存于水、冰或其他物质中;一旦出现空调 负荷,使用这些蓄冷物质储存的冷量满足空调系统的需要。
冰蓄冷的优点
• • • • • • • • • 空调的出水温度低、制冷效果好,降温速度快,蓄冷密度大,蓄冷温度几 乎恒定。 冷水机组高效率运行,系统运行灵活,冷量一比一的配置对负荷变化的适 应性很强。 总用电量负荷减少,降低了变压器配电量与配电设施费,电力增容费大幅 减少。 相对湿度较低,提高空调品质,防止中央空调综合症。 冷冻水温度可降到1~4℃,可实现低温送风,节省水风输送系统的投资和 能耗。 体积只有水蓄冷的几十分之一,便于储存,对蓄冷槽的要求低,占用的空 间小,容易做成标准化、系列化的标准设备。 在主机出现故障或系统断电的情况下,冰蓄冷备用应急恒定冷源,空调可 靠性提高。 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空调自控系统与大楼的楼宇自控系统通过BA接 口连接,可实现大楼空调系统的远程维护,网上监控,为业主解决后顾之 忧。 空调系统智能化程度高,可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自动调整冷量输出,冷量 的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明显。
过冷状态在制冰技术中的应用
• 要保证过冷水动态制冰系统稳定运行,必 须保证过冷器中流动的水不发生冻结,应 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过冷器中与水接触的表面温度应高于水 在该表面形成冰的温度 (2)在过冷器之前须完全清除水从冰槽中携 带出来的冰晶,一般应在过冷器前设置专门 的冰晶过滤器 (3)在冰槽中完全消除水的过冷状态
圆形冰球制冷
• 冷介质封装在球形(蕊芯冰球、冰板)小 容器内,将许许多多小球密集放置在密封 钢制罐或开式冰槽内。运行时,低温载冷 剂在球外空隙流动,带走热量,使球内冷 介质结冰。融冰时,来自空调系统的高温 载冷剂流过蓄冰罐中的蓄冰单元间隙进行 融冰取冷。 • 目前应用普遍的是圆形冰球(PE外壳)和 蕊芯冰球(金属外壳)式系统。
静态冰蓄冷和动态冰蓄冷
静态冰蓄冷和动态冰蓄冷
• 静态制冰: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位置进 行,蓄冰设备和制冰部件为一体机构。具 体形式有冰盘管式(盘管外融冰)、完全 冻结式(盘管内融冰)和密封体蓄冰。
• 动态制冰:冰的制备和储存不在同一个位 置,制冰机和蓄冰槽相对独立。如制冰滑 落式、冰浆式系统。
静态冰蓄冷和动态冰蓄冷
水蓄冷方法
• 多储水罐方法:将冷水和热水分别储存在 不同的罐中,以保证送至负荷侧的冷水温 度维持不变。
水蓄冷方法
• 迷宫法:采用隔板把蓄水槽分成很多个单 元格,水流按照设计的路线依次流过每个 单元格。迷宫法能较好地防止冷热水混合 。但在蓄冷和放冷过程中有一个是热水从 底部进口进入或冷水从顶部进口进入。这 样易因浮力造成混合;另外,水的流速过 高会导致扰动及冷热水的混合;流速过低 会在单元格中形成死区,降低蓄冷系统的 容量。
水蓄冷优点
• • • • • 投资小,运行可靠,制冷效果好,技术要求低,维护费用少,还可实现大 温差送水和应急冷源,相对于冰蓄冷系统投资大,调试复杂,推广难度较 大的情况来说,水蓄冷具有经济简单的特点。 可以使用常规的冷水机组,也可以使用吸收式制冷机组。常规的主机、泵 、空调箱、配管等均能使用,设备的选择性和可用性范围广。 适用于常规供冷系统的扩容和改造,可以通过不增加制冷机组容量而达到 增加供冷容量的目的。用于旧系统改造也十分方便,只需要曾设蓄冷槽, 原有的设备仍然可用,所增加费用不多。 蓄冷、放冷运行时冷媒水温度相近,冷水机组在这两种运行工况下均能维 持额定容量和效率。 可以利用消防水池、原有蓄水设施或建筑物地下室等作为蓄冷槽,来降低 初投资。 可以实现蓄热和蓄冷双重功能。水蓄冷系统更适宜于采用热泵系统的地区 ,可用于冬季蓄热、夏季蓄冷。这对提高蓄冷槽的利用率,具有一定的经 济性。 其设备及控制方式与常规空调系统相似,技术要求低,维修方便,无需特 殊的技术培训。
水蓄冷方法Leabharlann • 隔板法:在蓄水罐内部安装一个活动的柔 性膈膜或一个可移动的刚性隔板,来实现 冷热水的分离,通常隔膜或隔板为水平布 置。这样的蓄水罐可以不用散流器,但隔 膜或隔板的初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与散流 器相比并不占优势。
水蓄冷方法
• 自然分层法: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不 同而实现自然分层。系统组成是在常规的 制冷系统中加入蓄水罐。在蓄冷循环时, 制冷设备送来的冷水由底部散流器进入蓄 水罐,热水则从顶部排出,罐中水量保持 不变。在放冷循环中,水流动方向相反, 冷水由底部送至负荷侧,回流热水从顶部 散流器进入蓄水罐。
•
•
缺点
•
• • •
水蓄冷密度低,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使 用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 蓄冷槽体积较大,表面散热损失也相应增 加,需要增加保温层。 蓄冷槽内不同温度的冷水容易混合,会影 响蓄冷效率,使储存的冷水可用能量减少 。 开放式蓄冷槽内的水与空气接触易滋生菌 藻,管路易锈蚀,需增加水处理费用。
水蓄能的适用场合
缺点
•
•
•
制冷机组的蒸发温度降低,使压缩机性能系数 COP减小; 空调系统设备与管路比水蓄冷空调系统复杂; 用冰蓄冷低温送风会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凝结, 出现送到空调区的空气量不足和空气倒灌现象 。 对于现有常规空调系统改造为蓄冷空调的系统 ,若用冰蓄冷困难较大,因为制冷主机的工况 变化太大,空调末端设备(风机盘管)也不适 应,保温层厚度符合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