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全网发布:2009-03-05 21:21 发表者:赵宇 (访问人次:5590)什么是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

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

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

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

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

特别是对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果可能不满意。

此时作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估。

无论是经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肌电图检查均可以了解治疗后病变神经根压迫的解除程度及神经变性的恢复程度。

对于术后下肢疼痛复发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其肌电图表现,就可以区别其疼痛是由于术后神经根粘连、髓核再突出或功能性等原因引起的。

这对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做肌电图检查?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

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

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故此法较为常用。

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通常要检查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伸肌,有时也须检查股四头肌。

如腰4~腰5椎间盘突出,多影响腰5神经根,其支配的胫骨前肌、伸长肌及腓骨长肌,在作肌电图检查时常出现异常电位。

又如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多影响骶1神经根,反映在肌电图上为腓肠肌出现电位异常,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等无异常电位。

股四头肌若出现异常电位则说明腰4神经根受累,常表示着腰3~腰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值将注意的是出现异常肌电位即说明有神经根受压现象,如不能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根可能发生变化。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以下就此三类肌电诊断检查作一概括介绍: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

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

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须注意的是有些因素会影响检查所得参数值,包括检查者技术、病人年龄、及皮表温度等,因此,检查时须将此等因素列入考虑,才能得到正确检查结果。

以正中神经为例,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检查之方法如图I所示,上下肢其它神经之检查可比照此法,包括上肢的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及肌皮神经,及下肢的股神经、腓神经、后胫神经、外侧股皮神经、隐神经、腓肠神经及内外脚掌神经等。

F反应及H反射之测定: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

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H反射则是利用较小电量刺激神经,经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脊髓,再经单一突触联结(monosynape)传入下运动神经元而引发肌肉收缩所记录到之反应波,同时随着电量加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逐渐变大,H反射波会逐渐被抑制变小乃至消失。

H反射不同于F反应,后者可见于所有运动神经,而H 反射在正常成人只在于第一荐椎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为必定出现,其它部位则较少见。

若H反射消失则表该神经根有病变或是传导径路的其它部位有问题,相反的若H反射大量出现于其它部位则代表中枢神经病变。

重复电刺激检查(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主要用于诊断神经肌肉接点之异常。

检查方法是利用低频(2-3Hz)或高频(10-20Hz)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若于低频电刺激下出现递减反应(decrement response),即前五个连续电位波中,最小的波与第一个最大波间振幅减小达10%以上,则可诊断重症肌无力;反之若于高频电刺激下,连续电位波显示递增反应(increment response)则为肌无力症候群(Myasthenic syndrome)。

针极肌电图检查利用针极刺入肌肉,记录其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活动,再经由多条肌肉的检查来判定神经、肌肉病变的特性,部位及范围和严重度。

一般常用针极为同轴针极(较耐用,干扰少,但较痛)及单极针极(记录面积大、较不痛,但干扰大、易损坏)两种。

常规之针极检查包括四个步骤,依序观察下列活动电位:1.针极刺入活动电位(insertional activity) 2.自发性活动电位(spontaneous activity) 3.轻微自主收缩时运动单元电位波(motor unit potential, MUP)之型态。

4.最大力量收缩下,运动单元电位之征召(recruitment)皮应及干扰型态(interference pattern)。

在正常情况下,针极利入肌肉会引起短暂的刺入活动电位,但正常应于300ms内恢复静止状态,如针刺活动电位延长,代表肌纤维细胞膜之不稳定,如去神经现象,肌强直异常,或肌肉病变等;反之针刺活动电位减少或消失,常代表肌肉明显萎缩或纤维化。

若针极静止不动,肌肉亦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此时应记录不到任何活动电位,除非针极正好位于运动终板区,则可见到运动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或微运动终板电位(miniatual end plate potential),除此之外,若出现下列自发性运动电位均属异常: 1.颤波(fibrillation)或正相尖波(positive sharp wave):均为单一肌纤维放电形成之自发性活动电位,通常代表肌肉去神经现象,但须在神经受伤后2-3周才会出现,亦见于肌肉病变,某些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及失用性肌萎缩症。

2.肌束波(fasciculation)及肌束阵弯(myokymia):肌束波是由一群肌纤维同时不自主的放电而造成之运动单元电位波,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但也可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特定代谢疾病、及偶尔在正常肌肉见到。

而肌束阵弯则指一群运动单元连续反复的放电引起肌肉收缩,临床上可见该肌肉上的皮肤蠕动现象,见于慢性神经病变。

3.复杂重复放电波(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 C.R.D.):一组肌纤维以相同频率重复放电所形成的复杂电位、声音有如机关枪,见于肌肉病变及慢性神经病变。

4.肌强直放电波(myotonic discharge) 肌纤维周期性振幅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小的放电,造成如飞机俯冲般之声音,见于先天性肌强直症及肌强直性肌肉失养症。

个别运动单元电位波之型态则于轻微肌肉收缩时观察。

运动单元是肌肉收缩的功能单位,每一运动单元包括一个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及所支配的肌纤维,当一运动神经元之神经冲动传至其所支配之肌纤维时,引起所有肌纤维收缩,经整合而得一运动单元电位波,其判读参数主要包括:1.振幅(amplitude):最高正相波与负相波间之电位差,正常在200μv~5000μv之间,过高或过低均为异常。

2.间期(duration):电位波初离开基线至最后回到基线之时间,与记录范围内之肌纤维数有关,正常约2-15ms之间。

3.表面积(surface area):指电位波内所含之面积。

4. 相数(phase):波形穿过基线之次数,代表肌纤维密度与放电整合情形,正常不超过4个相数,否则称为多相波,每条肌肉之多相波约占5-15%。

5. 转折(turn):波形极化方向转变之次数。

6. 升起期(rise time):针极接近肌纤维之程度。

7. 电频率(firing rate):在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所出现之运动单元电位异常均不相同,例如在神经病变急性期可见到残余之正常运动单元电位波及一些正常间期之多相波;当神经末梢再生时可见微小多相波;如有侧枝再生则出现后电位(late component);至于慢性神经再生则呈现长间期、高振幅之多相波。

至于肌肉病变之典型异常则为放电频率增加、短间期、低振幅之多相波。

最后则叫病人作最大力量收缩,使所有运动单元均被征召(recruitment)加入收缩,同时个别运动单元电位之放电频率亦增加,以加强肌肉收缩力量,此称为征召现象。

此时针极记录到的众多电位波互相干扰,使整个监视器屏幕均充满电位波,看不到基线,是为干扰型态(interference pattern)。

随着肌肉征召异常的程度,可将之区分为轻度下降(decreased rich)、重度下降(decreased poor)、弧离征召(discrete recruitment)、单一动作电位征召(single unit recruitment)乃至无征召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