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设计美学
马关职高付朝云
摘要:本文以设计美学规律为核心,针对现有汽车造型设计中,美学规律的应用及表现特点进行探讨,将相关理论进行诠释,系统地论述了汽车造型美的问题及其表现意象。
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进行汽车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汽车设计,美学规律,造型艺术
1 汽车机械美学的萌芽
自从人类造物史发端,美的审视、实践与创造的循环往复,也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市场、买家对汽车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车辆的结构和性能方面,更表现在艺术造型方面。
如果说汽车的功效和功能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汽车的设计美学则是产品的灵魂。
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汽车的美学要求,已经成为汽车设计行业一条全新的准则与命脉。
设计美学规律是研究设计表现形式的美学特征,探讨其设计规律、艺术思维、表现形式与设计方法的学科。
它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美学经验及美学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设计的特殊性、情感性、文化性等方面总结归纳,并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逐步提炼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方法与表现技法的设计艺术美学规律。
汽车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依据这些设计美学规律,来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和对形式变化的敏感性,以指导汽车造型设计。
所谓的汽车机械美学是指在研究汽车的产品设计美学规律的一种理论学说,其主要的创始人为勒·柯布西耶。
作者在瑞士的工艺美术学校中接受培训,后被派往维也纳学习和工作。
童年前往德国开始做机械的美学设计,深受德国设计思想的影响。
不久之后去往法国,在法国认识了柏拉图等一批思想家和艺术家。
七年之后,在发过发表了著名的《走向新建筑》,正是将机械中的美学开始提出,同时也首次将文化因子纳入美学之中。
在书中,作者高度的赞扬了汽车设计的美,同时提出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正在发现不同的美学,并将这些美学强烈的融入到汽车、轮船的设计之中。
同时在这个时期,基于功能主义,笔者提出了现代汽车设计的双重原则:一方面是通过经验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触动心灵感觉。
这充分体现出文化因子开始融入机械美学中去。
2 汽车美学的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技术作为人类利用和改
造自然的工具,结合自身目的创造的一种技能系统。
而任何的创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工业美学与技术美学的结合,将会把汽车美学的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台阶。
在柯布西耶的影响下,开始了对汽车设计美学的探讨,同时建立了工业美学的设计学院,提出了著名的工业设计美学13条。
这是人类首次由原来的机械美学发展到技术美学。
在这重要的13条原则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就是鉴赏力和内涵型艺术的法则。
鉴赏力法则就是产品设计表现在产品设计的结构、方式、形式和材料的均衡中去;而所谓的内涵型则是指艺术的构思与产品的设计一体化中,不需外在的装饰即可感知。
通过这样的一个纲领,给20世纪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观念。
由此以后,德国哲学家提出了《技术的哲学》,同时通过这本书的探讨,深入的推动了整个德国在技术方面的探讨,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产品本身意义在产品形态中的表现的讨论。
日本的美学家同时也在1977年的时候提出,事物的本质不是看具体的物品,看佛像也不是看真正的佛像,而是透过佛像能够看到的另一层体会。
3 汽车色彩运用
根据各类色彩审美观的消费者来说,汽车车身的涂装,内饰的色彩设计等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色彩往往都是最先被注意到的。
色彩甚至可以作为汽车的形象代言人,最著名的当属法拉利那充满激情的红,赢得了很多汽车爱好者的点赞。
随着潮流的发展,车身的色彩也更加趋于多元化。
有的公司甚至还推出了可随光线敏感程度变化而变化的涂漆,成为了该品牌的一大卖点。
在设计车身色彩的时候,设计师必须具备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例如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生态元素作为素材,创造出和谐环保的颜色,既符合当下主流的环保主题,又不乏创意和趣味性。
色彩的选择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观,所以也不能过于随意,设计的色彩要受到区域、宗教、交通安全和阶层的限制。
例如黑色车往往被作为公务车的主色调,因为黑色被视为庄重,而灵车往往以白色为主,切忌深色。
色彩的多元化成为汽车车身设计的重要参考。
当前的色彩基本上分为两类,即基本色和流行色。
设计师们普遍在运用流行色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基本色。
毕竟基本色,比如黑色,蓝色,白色等随时代的演变依然被大众奉为经典色彩,流行色则可能伴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有时候综合两类色彩使用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汽车造型的变化
统一指部分联合成整体,归于一致;在同一个物体中不同的要素趋向于安置在某一个要素之中。
统一的作用是使形体变得有秩序感和安定感。
例如在汽车的轮毂形式以及翼子
板的切口等,一般都采用相同的形式,相同的形式感在侧视图中会比较整体,有条不紊。
变化是指同一事物或环境中,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或在同一物体或环境中,相同要素以一种变化的方式所产生的一种视觉上的变化感。
变化的作用是使形体有动感,可以避免让人感到呆板和沉闷,让形体更加生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的汽车设计师,比如布加迪就在探索形体的变化所能带来的令人惊叹的变化力。
汽车设计中的统一造型,给人以酣畅的感觉,但是一味只追求统一而无变化,便会失去趣味,美感也无法持久。
因为人们的精神是心理是追求视觉刺激的。
而变化是刺激的原动力,但是变化应该是合理并且符合规律的。
5 汽车的动感
所谓动感是指人所看到的形象用于运动形态下的物体或生物形态来表现活力,调动观者的感觉与联想来体现运动感。
轻和快是一切高速交通工具的特点,因此在对汽车车身设计的时候要强调动感。
富有动感的车身往往使人眼前一亮,激发出人们对速度与激情的追求。
动感的设计通常也是跑车必备的元素。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使车身富有动感的方法有:一是使车身的线条与表面平滑顺畅。
这样做可以防止棱角的产生,不至于使车身显得突兀,从而给人以柔和感。
二是使整车的底盘低矮。
这样做可以减小迎风面积,从而减小风阻,使汽车加速更方便。
诸如迈凯轮P1,兰博基尼LP700等超级跑车往往极其注重该因素。
三是采用仿生学设计车身。
动物在于自然界的抗争中往往进化出矫健迅猛的身形,方便动物逃生或是追捕猎物。
汽车造型中同样可以借鉴。
比方说保时捷在设计中借鉴了甲壳虫的外形,整车看起来精致而富有活力。
6 汽车造型的对称与均衡
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形体,如果以形体的垂直或水平线为轴,当它的形态呈现为上、下左右或多面均齐,称之为对称。
身的对称、地盘的对称、车轮的对称、内饰的对称等,这样才能在视觉和感官上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使人对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信赖感。
对称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重复的共性因素,具有定性的统一的形式美,能给人以庄重、稳重的感觉,但过分追求对称,会给人以呆板、单调之感。
均衡是对称的发展,是一种不对称形式的心理平衡,是指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关系,或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使各个要素在视觉上保持一种力的平衡关系。
它并不是物理上的平衡,而是视觉上的平衡,即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实际在汽车设计中,由于汽车的结构、附件布置等原因,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称。
在汽车造型中,总体造型是沿纵轴线对称的形式,均衡常用来调节这种对称,
造体量、色彩、结构的稳定感。
结构方面――调整保险杠、前面罩、挡风玻璃的比例关系;材质方面――下部采用具有粗糙、厚重感、哑光的材料,上部采用具有质轻感、亮光的金属材料,整体上削弱了因高度产生的不稳定感;色彩方面――车身下部涂成深色,上部用浅色,给人一种下部沉重,重心降低的感觉。
均衡的造型形式,在视觉上产生内在的、有秩序的、活泼的动态美,它比对称形式更富有趣味和变化,避免视觉审美中因无变化的对称产生的机械、死板、枯燥感,具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7 汽车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汽车设计也从未停下过前进的步伐。
汽车的设计美学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也在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就汽车的设计美学风格来讲,雕刻风格、仿生风格以及高科技风格仍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随着人们对美学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元素的重要性。
而随着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设计的美学也越来越高,未来的科技化、信息化和文化元素的有机集合将会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作为汽车行业,只有把握汽车设计的内涵,才能真正设计出能感动客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