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干县介绍

余干县介绍

余干县余干县是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与万年接壤,西连南昌、进贤,南与余江、东乡毗邻,北邻鄱阳、都昌县。

全县通行赣语。

余干县位于东经116°13′45〞-116°54′24〞,北纬28°21′36〞-29°3′24〞。

县城余干镇位于余干县的中心,陆路距南昌56公里,景德镇市100公里,鹰潭68公里,位于三市之中;向东至上饶市167公里。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

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滨平原组成。

纵贯全境的信江分东西支流注入鄱阳湖。

余干,古称干越,秦始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处在南昌、景德镇、鹰潭三角区中心。

余干县国土面积23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6万亩,水面96.5万亩,山林79.1万亩,草洲21.8万亩,余干县地貌以低丘和滨湖平原为主,基本构成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辖27个乡镇场,372个村委会,总人口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6万人。

县城驻玉亭镇。

特产主要有余干辣椒、红毛鸭、卢家肉鸽、瑞洪乌鱼、瑞洪神口香猪等。

[1]目录1历史2区位3自然3.1 气候3.2 地形地貌3.3 水文3.4 地质4资源4.1 土地资源4.2 水资源4.3 能源4.4 矿产资源1历史余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县,讫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以余干县政区图[1]境处余水之干得名为余干县。

西汉初名余汗县,属豫章郡,治所即今玉亭镇。

公元9年(王莽始建国初年)改名治干县。

三国吴称余汗县,改属鄱阳郡。

南朝宋永初年间改名余干县。

南齐又复名余汗县。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又改称余干县,属饶州。

公元1296年(元元贞二年)升为余干州,属饶州路。

明洪武初改为余干县,属饶州府。

民国时期,先后属浔阳道,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第六行政区。

1949年5月7日余干解放后,先后属鄱阳专区、乐平专区、浮梁专区。

1952年改属上饶专区。

1968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

2000年10月上饶地区撤区设市,余干县属上饶市管辖。

[2]2区位余干县处南昌、景德镇、鹰潭三角区中心,素有“八省通衢”余干之称,是环鄱阳湖公路圈的“咽喉”地带。

周边有南昌、景德镇两个机场以及在建的上饶三清山机场,有浙赣、皖赣、鹰厦、京九四条铁路,有上海至瑞丽、北京至福州、济南至广州、南昌至德兴四条高速,县境有206、320、昌万公路等国省道通过。

余干县已基本形成铁路、高速、水运、出境通道与县乡公路配套健全的立体交通网络。

县城至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周边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之内。

经南昌乘航班去北京、上海、厦门、广州等大城市2小时之内均可抵达。

[1]3自然气候(1)气温:本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气候平和,四季明显,水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年平均气温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极端最低气温为-14.3℃,最热月平均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为40℃。

近十余年,冬季气温逐渐变暖,大霜、大雪、大冰冻天气少见。

[1](2)光照: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2小时,日照率42%,太阳辐射总量100.29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6天。

(3)降水、蒸发:年平均降水量为1586.4毫米,4、5、6月为降雨集中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557.7毫米,7-11月的蒸发量均大于降雨量,有明显的伏旱和秋旱现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

(4)风:城区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主要风向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5米/秒,本地属赣东北较多大风区,57%的大风出现在4、7、8三个月。

1964年曾出现过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12级以上),对县城造成严重破坏。

[1]地形地貌余干县地形地貌基本上由低丘和滨湖平原所构成,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

海拨高度一般为150-250米左右,最高峰李梅岭海拨高度290米,最低点在北部皇帝帽,海拨13米左右。

余干县辖区的中部为平原区,东南部为低丘区,西北部为湖区。

地表结构大体分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县城处于信江下游的河谷松平原上,除东山岭地势较高外,县城其他地方地势都较为平坦低洼,湖泊众多,周围多为良田、菜地。

水文信江为流经余干第一大河。

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东北麓平家源,经玉山、上饶、贵溪、鹰潭、余江等县市,再由县东南炭埠入境,至潼江滩分两支。

一支由东向北,经过县城马背咀入珠湖,称东大河,另一支向西经瑞洪入鄱阳湖,称西大河。

另外县城边缘还有三塘河和互惠河,在大兴水利时被堵塞,今已成为无源之河。

信河年平均流量888立方米/s,98年最高梅港水位为29.84米(吴淞水位),70年最枯流量为60立方米/s,最低水位18.04米,81年最枯流量为50.8立方米/s,最低水位17.93米。

洪水频率为5%(以上数据来源于1993年余干县城总体规划设想)。

县城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在余干县内信江河谷的松散岩孔隙水区中部,即枫港——县城——保安山煤矿一带覆盖岩溶水,县城-杨港一带,含水层汇水面积达68*106平方米,覆盖型裂隙水开采资源量为31.4万吨/日,地下水位3——6米,可做县城供水源地。

地表水有信江东大河,流经县城,多年平均径流量175.6亿立方,县城周围河段为二类水质。

[1]地质余干县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其形成的构造特征可分为社庚至五雷复背斜,余干镇至枫港复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带等构造带。

余干县城无沉陷、坍落、滑坡、风化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福建江西地震列度图》余干地震列度为6度。

县城属二级阶地冲积平原区,地面土层较厚。

城中心市湖一带结构不稳定,属山前冲积扇,有纵横交错沟塘,沉积时间短暂,土层大体分为:填土层、含淤泥轻亚粘土层、亚粘土层、细砂层,分层无明显界线,并有尖灭现象。

填土层、含淤泥轻亚粘土层、亚粘土层的承载力低(5-10T/平方米),不能作为天然的地基持力层。

县城外围干越大道一带土层结构较稳定,大体为填土层,粉质粘土层,中砂层园砾层,粉质粘土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是较好的天然地基土。

[1]4资源土地资源余干县地域总面积为233636.35公顷,其中耕地为69360.25公顷,园地1029.65公顷,林地为38871.04公顷,水面有64023.67公顷。

人均土地面积5.13亩,人均耕地0.93亩。

余干县水域辽阔,适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1]水资源余干县地处鄱阳湖南岸,雨量充沛,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水量丰富,地表水径流量大,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79亿立方米,工程蓄水和天然湖塘蓄水可达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蓄水量2300立方米,耕地亩平均占有量2086立方米,在全国排列中属丰水区,地下水位高,潜力大,能为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

[1]能源余干县自产能源有生物质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三种,理论蕴藏1495万吨标煤,人均占有量6175公斤标煤。

[1]矿产资源勘探资料表明,能源矿有煤、石油;金属矿有钛、铁、砂金、岩、赤铁矿和锰矿;非金属矿有瓷土焦宝石、石英石、紫砂土、粘土。

[1]生物资源水产余干县可养殖水面34.9万亩,已养殖面积16万亩,这些水域水草丛生,浮游生物丰富,是发展水产生产的良好基地,余干县现共有鱼类25科113种,有鲤、鲫、鳊、鲶、青、草、鲢、鳗鲡、河豚等种类,还有甲鱼、湖虾、湖螺、天鹅、白鹤、大雁、银鱼、象形珍珠等珍贵的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角、芡实等,可充分发挥水面优势,采取多品种,多层次,高密度养殖。

[1]草场余干县各类草场理论产草量为62.22万吨,可载畜20.2万黄牛单位,常见牧草品种有10科41种,为发展草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森林余干县森林资源覆盖率为20.5%,余干南部为低丘山区,林木种类属用材林地,主要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余干中部地形起伏不平,属经济林地;余干北部为平原水网地区,属平原防护林地,有枫杨、水杉等。

[1]鸟类余干县管辖的鄱阳湖地区是各种鸟类的良好栖息场所,被省列为候鸟保护区。

[1]5文化名胜古迹余干风光秀丽,独特的山水风景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乡风情。

有“古代水上战场、今日候鸟天堂”的鄱阳湖景区,有松海环绕、碧波荡漾的木溪水库,有显庐山之秀的东山岭,兼西湖之美的琵琶湖等名胜景点,令众多慕名来访者倾倒陶醉,流连忘返。

文物古迹有乘风亭、忠臣庙、昌谷寺、中桥、润溪大桥、下枫桥等七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风土人情据旧志载:余干县人民“汉民淳朴,俗尚道德,崇信义。

”“唐民强悍,好勇喜利。

”“宋民立名节,饬行谊,俗多礼鬼信巫。

”“明民厚悫质朴,俗重道修礼。

”“清民习俗我自重,然喜以议论相交。

”近代较明清无何变异,惟有西北好斗,东南好讼之说。

衣着方面。

过去惟富民较奢华,群众自纺棉纱织布,俗谓家机土布,以作衣被之用。

国外机织布输入后,城乡居民多服洋布,有钱人则服绸缎毛皮。

建国后,城乡居民衣着改穿国产咔叽、纱咔、线布、毛士林。

尤为灯芯呢甚是喜欢。

随着轻纺工业大为发展,化纤、呢子、毛料充溢市场,绦咔、绦纶、的确良风化一时。

至于服式,明清时不详。

民国时期,城镇居民多穿便衣,读书人外加长衫,青年妇女喜穿短裙和旗袍,公务人员常穿中山装,号称制服。

建国初,城乡居民无异样,但长衫旗袍逐步取消,妇女喜穿列宁装,尤其是女干部。

七十年代,青年人爱穿黄军装,一般男人穿中山装、解放服,女人穿春秋装。

颜色主要是灰、兰、黑、白。

在引进了外式服装后,男人变化不大,不过青年改穿直筒裤为多,女人服装式样翻新,使人眼花缭乱,竞穿时髦服装的人越来越多。

饮食方面。

每逢时节喜用秈米伴糯米磨米果吃,又喜欢用米磨成细粉拌菜和猪肉,下放芋头、南瓜、白菜等用火蒸熟,农村请客时常用这种菜。

此外自制各种酱菜,俗谓晒酱,还有腌菜、咸菜之类。

居住方面。

一般用杉木构成平房,用土墙围成院落。

以前豪富人家造成前后二进或三进,中开天井以透光。

现多用砖和钢筋水泥建造楼房。

室内摆设高低床、挂衣橱、沙发等新式家俱。

节日习俗。

主要有: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建国前后,每逢这日,早起鸣鞭炮开门,供奉祖先,迎接天地之神。

全家男女穿新衣,朋友亲邻踵门相互道贺,谓之“拜年”。

在外遇着相识,也作揖说吉祥话。

从初二起,凡属亲戚各备果肉往来交拜,并招待饭点。

如有丧家,戚友至初三日必具素烛、草纸,叫“拜大年”。

初七俗称“上七”,各家具酒食相庆。

十五日为上元日,又叫“元宵”。

夜晚各家门前悬挂灯笼,在市镇上进行各种彩灯表演,商店居民以鞭炮迎接,俗称“闹元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