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社会影响
社会支撑网络
互助社区
指导
辅导
家庭参与
维持远距离的关系
建立பைடு நூலகம்家庭:收养、领养和团聚
家庭历史和当前事件:家谱、记录童年、网络摄像头:通过互联网监督指导孩子
人际社会网络:维持、重建和确认
班级重聚、军队中长大的儿童、前雇员、确认组
与生存、死亡和性有关的参与:
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参与:记忆永存
性作为参与互联网的一种动机
主要结果:相似的离线政治参与,扩展的在线政治参与以及扩展的社区参与
(3)社会互动与表达
基本问题:孤立和沟通
反乌托邦的社会互动观认为,一些个体用微弱的、间接的中介化关系取代了强烈的、直接的、人际化的面对面联系,而互联网正吸引或创造着这种在社交方面被孤立的个体。这减少了忠诚度,减少了发展和强化规范的程度,疏远了朋友和家庭。乌托邦的互动观认为,互联网克服了与其他人进行经常性互动的多重障碍,因此,那些原本就愿意通过任何媒体进行沟通的人现在能够进行比以往更多的沟通。
结交新朋友
在线会面和约会
寻找婚姻伴侣
友谊圈
在线的信任与社会关系
自我表达:互联网被低估的一面
宗教性的自我表达:祈祷、忏悔
自我表达导致与他人互动
生活体验是共享体验:个人主页,生活记录、日记以及网络日志,为观察者提供以视觉方式表达现时生活,文学表达,合作性视觉艺术
其他形式的联合艺术表达:音乐作品,互联网卡拉OK,游戏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软件开发是一种创作性表达
作者: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著
本书从人际沟通的三个领域探讨互联网的影响,这三个领域是接触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参与群体和社区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互动和表达。
1、关于互联网影响的反乌托邦观点
登录上网
缩小参与者的范围
煽动种族分裂
限制言论
限制经济机遇
降低自尊
压制政治呼声
侵蚀文化传统
产生网络巴尔干化(cyberbalkanization,网络巴尔干(半岛)化),指网络上志趣相同的人自成一个个小团体、小圈圈,且相互排挤或敌对的分裂情况。
主要结果:
互联网使用的数字鸿沟:从年龄、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密度来看,这种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意识鸿沟:我们没有发现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种族或民族差异:一旦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存在,这种民族或种族的数字鸿沟事实上就已经消失了。
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和障碍:影响互联网使用的三个关键障碍(花费、上网和复杂性),在对动机和障碍的知觉方面的互联网体验差异很小,就长期用户而言,他们更不会感到复杂性是一种障碍。
政治参与:社区建设
政治活动
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动员的局限
建立文化群体:社区建设(种族、文化和历史方面的隶属关系和努力)
建立社会群体:社区建设(社会性和娱乐性)
爱好是认真的休闲
情感参与和情感欺骗
再现历史
追星族群体
虚幻运动队
在线虚幻游戏
虚幻生活转向现实生活
在线游戏与物理游戏之间的神秘渗透:与现实游乐
利他的努力:利他主义提升参与感
搜寻地外文明
用户在家便能进行蛋白质折叠研究
欺骗
通过后台加工进行癌症研究
关于火星坑的重要研究
通过访问网站为慈善事业做贡献
消极的结果:某些参与形式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结论是互联网既不会直接创造也不会直接削减社会资本,但是互联网也会被用于恶意的使用目的,包括追踪、纠缠和严重的心理骚扰等。
5、互动和表达的案例
互动可以建立社会联结和关系
管理照顾婴儿、保育员与课堂
创作作品和通信
允许表达新的创造性艺术
3、双面(Syntopian)现实
互联网在促进专业化和助长差异性的同时,也激励新型的互动和组织。这就是当我们提及“无形鼠标”时想要表达的一个思想。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不仅允许我们变得更自我,而且也为个人和社区的利益创造社会资本。
4、参与实例:无形鼠标的证据
6、基本问题与调查结果总结
(1)登录上网
基本问题:数字鸿沟——登录上网和互联网使用的人口统计变量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种族问题。反乌托邦上网观认为,互联网用户会受益于一种多维的、可能正在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这支离了社会,不仅降低了信息贫乏者对社会的贡献,也减少了他们所获得的社会资本。而乌托邦上网观坚信,这些差异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仅仅通过接入到互联网的巨大信息数据库就能减少知识差距和社会差异,并且正如任何革新所经历的那样,最初的不平等很快就会消失。
网络中辍者:中辍者中止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上网途径、没有足够的兴趣、使用遇到了问题、占用太多的时间、花费太高。
当前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收入和教育上,而不在种族或性别上,这样,解决数字鸿沟的可能方案大概应该把重点放在基于教育和收入的相关问题上。
(2)市民和社区参与
基本问题:市民、政治和社区参与
市民和社区参与的反乌托邦观认为,互联网用户花费时间去寻找那些限于自我本位的信息以及与自己的思想雷同的领地或身份,回避多样性甚至是精确的信息,减少对传统大众媒介的使用,不再以物理形式参与社区或政治活动。乌托邦的参与观认为,在网上接触众多他人的机会的增加以及时空限制的降低,都允许那些具有共同规范和兴趣的社区得以形成并得到繁荣,而物理社区则受到可能的行动者及行为类型的严格限制。
限制利益
不方便
由于缺乏代表性而损害政治合法性
减少个人与市民隐私
参与
破坏当地与本土文化
剥削人民
降低生活质量
减少社区参与
支离社区,导致追求狭隘利益与网络巴尔干化
限制社会联系(孤立与混乱)
激起过度的社会联系(成瘾)
招致网络骚扰甚至杀身之祸
挑拨种族冲突与民族冲突
激起他人的仇恨
社会互动与表达
由跨国公司垄断
助长儿童色情
鉴别新天才,丰富文化
鼓励更强的容忍
参与
克服物理上的或暂时的社区边界限制
复兴社区
积极开展志愿活动
产生共享信息与社区观
激发超越本地的能动性(或积极性)
丰富文化产品
弥补离线关系
社会互动与表达
是社会的、多样的、频繁的
弥补与加强离线互动
允许形成友谊
维持或保持与家庭、朋友的关系
帮助年轻的用户发展其身份,并使其社会化为成人角色
政治表达
有组织的政治网站
学校网站和电子邮件
模仿和攻击性网站
仇恨群体
政治表达的隐私性
自我表达,自我身份,人类记忆
结论:已有证据证明,互联网已经被用来极大程度地增强自我表达与互动。同时,也有些人可能质疑这些表达性与创造性行为的价值,询问这大量的言辞、声音、图像是否实际上取得了感觉和敏感性——也就是,多数网上表达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忿怒,毫无意义可言。
助长贩卖儿童
引发情感诈骗
发展出导致混乱的多种自我
扼杀创造性
导致死记硬背的学习
降低智力产品的质量
暗许剽窃
缺乏艺术完整性
滋长成瘾行为(性、赌博、互动、暴力游戏、非暴力游戏、白日梦)
2、互联网影响的乌托邦观点
登录上网
克服差异,比如:地理、社会阶级、种族与民族、年龄、性别、时区、年代、意识形态
为参与者提供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