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常见病害科普知识
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 (5)溃疡:树干木质部坏死。
3、病状的类型--腐烂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
细胞破坏消解。
(1)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 (2)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 (3)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
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4、病状的类型--萎蔫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主干和枝条皮层组织水渍状变软,稍隆起,后病斑龟裂,皮层开裂和木质 部分离,龟裂病斑周围变暗褐色或黑色,潮湿时病部溢出白色粘质菌脓,后变 为黄褐色,与伤流液混合后呈红褐色或锈红色,病斑后期蔓延至木质部,病组 织下陷呈溃疡状腐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白菜软腐病
水稻白叶枯病
辣椒疮痂病
(6)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2、病状的类型--坏死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
(1)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 同, 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 (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 (3)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
(4)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腐霉),
病症。
三、 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
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 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2.综合症 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例如稻瘟病在芽苗期发生引起烂芽,在株期侵染叶片则表现 枯斑,侵染穗部导致穗茎枯死引起白穗。
1933 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 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 形的面积。 1976 鲁滨逊(Robinson)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 :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 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环境 环境 病原物 寄主 寄主 病原物 人类
稻曲病、黄萎病、菌核病、果树疮痂病等)
真菌病害病状
病状:黄叶、烂叶、坏死、萎蔫等 病症:灰霉、白粉、黑粉、锈粉、根腐等
辣椒疫病
炭疽病
稻瘟病
玉米瘤黑粉病
二、植物细菌病害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 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害部位溢出细 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特征
发生条件
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数
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 主发病的过程。
病害侵 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伏期
发病期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的侵染从侵入寄主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 1.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为止。侵入途径: A:表皮直接侵入 B:自然孔口(气孔 水孔 皮孔) 2.潜育期 C:伤口
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划分
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性病原引起,有传染性, 有病征
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无传染性, 无病征
植物病害 的病原
生物性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病原物主要有植 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 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并发症
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拮抗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 生作用。 4.隐症现象 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 减退直至消失。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是个带菌植物,一旦环境恢复或
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诊断
1、真菌性病害的诊断: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 是病斑上有霉状物、粒状物和粉状物等病征 2、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肿瘤等,变色的较 少,并时常有菌脓溢出。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和油渍状;二是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 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3、病毒病害的诊断:主要症状是花叶、黄化、矮缩、皱缩、丛枝等,少数 为坏死斑点。 4、线虫病害的诊断: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局部畸形和根部腐 烂等。特别是根部 5、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1)突然、大面积,时间短2)根部发黑3)有明 显的枯斑和烧伤4)缺素症状5)只限于一个品种
个生长季再度发病的过程。
包括:1. 越冬或越夏(初次侵染来源) 2.初次侵
染,再次侵染。 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原物 越冬(越 夏)场所
田间病株
种子、苗 木和其他 繁殖材料
病株残体
土壤 和粪肥
昆虫及其 他传病介 体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原物 的传播
主动传播
被动传播
气流传播
水流传播
(3)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 化、小叶、小果、卷叶等。
(4)变态(变形):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 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二、病症的类型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霜霉、灰霉、青霉、绿霉、赤霉、
黑霉等颜色。
花生病毒病
三、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一类重要病 原物。 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其结构 简单,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故称分 子寄生物。 寄生于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
病状
病名:统称病毒病
病状病症:小叶、花叶、蕨叶、扭曲、坏 死、黄叶、畸形等
辣椒病毒病
四、植物病原线虫
植物病害流行
病害 流行条件
大量致病性 强的病原物
大面积种植 单一的感病 寄主植物
适宜的 环境条件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症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病害症状
病状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植物病原线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 态。卵常为椭圆形,半透明,产在植物体内、土 壤中或留在卵囊内;幼虫有4个龄期,l龄幼虫在 卵内发育并完成第一次蜕皮,2龄幼虫从卵内孵出, 再经过3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植物病原线虫一般为 两性生殖,也可以孤雌生殖。 植物病原线虫在土壤中的活动性不强,其主 动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被动传播是线虫的主要传 播方式。
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 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非生物因素 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 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 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等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 传病害等。 (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 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 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七)根据病害流行特点分:单年流行病、积年流行病。 (八)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扩展的部位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在薄壁细胞扩展 (1)细菌从气功孔侵入引起叶斑
细菌在细胞之间蔓延,然后进入细胞内,引 起的症状是斑点。 例桃细菌性叶斑病。
(2)、细菌从伤口侵入引起腐烂
原理: 细菌在细胞间繁殖,并分泌果胶酶,分解 细胞组织的中胶层和细胞壁的果胶物质, 增加细胞膜的透性,使细胞内的糖和可溶 性物质外渗,给细菌的进一步繁殖创造成 条件,破坏细胞,使细胞离解,引起腐烂。
2.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3.小黑点: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
子座、闭囊壳、子囊壳等。
4.菌核:真菌病害中丝核菌和核盘菌常见特征。较大、深色、越冬结
构。
5.菌脓: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 注意: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因此只有病状,而不产生
例如十字花科软腐病。
(3)、细菌从伤口侵入引起肿瘤 原理: 细菌从伤口侵入,进入薄壁细胞,不大量繁 殖,而是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组织增生, 形式肿瘤。 例如桃树根癌病。
2.在维管束组织内扩展
细菌从水孔或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引 起莠蔫症状。
常见的细菌病害
青枯病、软腐病、角斑病、溃疡病、辣椒疮痂病、桃穿孔病、水稻白 叶枯病、水稻细菌条斑病、姜瘟病等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呈 多角形,为黄褐色,周围有油渍状晕圈,潮湿时叶 背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 叶部病斑后期穿孔。
西红柿青枯病
Hale Waihona Puke 柑橘溃疡病为害症状 受害叶 片开始于叶背出 现黄色或黄绿色 针头大小的油渍 状斑点, 果实上病斑与叶 片相似,但病斑 较大,木栓化程 度比叶部更为坚 实,火山口开裂 更为显著。病斑 限于果皮上,发 生严重时引起早 期落果
植物病原真菌
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
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 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 大病原物。 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 真菌引起的,历 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