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音乐赏析

电影音乐赏析

《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1.完整的第二主题。

心软的本经不起艾达渴求的目光,带她们来到海滩。

艾达在被遗弃的钢琴上弹起了完整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以小调为基础,节奏活泼灵巧,旋律平缓但内具张力,是艾达的内心写照,优雅而炙热。

第二段钢琴主题为“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灵追求快乐”)和“Convention”(“约定”),灵巧轻快的旋律潜藏着莫名的危机,一下一下震撼着听者的内心,有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平缓的钢琴旋律下暗藏着极具张力的旋乐,这是艾达内心世界的外向体现。

活泼的旋律中镜头显得又高又远,温柔优雅的女人,精灵一般的孩子,笨拙而又温厚的男人。

钢琴流淌出的心声,成为影片轨迹的见证,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线索。

3.温情而静谧的三连音弦乐。

幸运的是,这种挣扎在告别过去后取得完满,影片最后,艾达的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影片中隐藏的音乐线索象征了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和解的过程。

《死亡诗社》《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1.与肯丁老师告别。

校长当众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东西的基廷先生尽快离往。

就在他走向门口的瞬间,"托德主题"也最后一次响起。

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破釜沉船的托德做出了决定。

在音乐的强拍上,他迈开有力的步伐踏上了书桌,向着已经站在门口的心爱的老师,喊出了大家都使用过的、出自著名诗篇的那句亲密的称呼:"Oh,Captain,My 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此刻的"托德主题"一改过往压抑、踌躇、柔弱的形象,已经变得明亮、果断而有力。

随着镜头中一双双穿着玄色皮鞋的脚坚定地踏上一张张课桌的特写,简洁的主题中逐渐加进不断增强的定音鼓音色,旋律织体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也变得愈加饱满。

经过由原调(降B)到近关系调(降E)的两次移调,当风笛群奏的响亮音色也开始进进的时候,音乐已尽不掩饰地布满了颂扬之情。

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离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隧道一声:"谢谢,孩子们!谢谢……"。

2.奔跑在绿茵场上。

幽默风趣的基廷先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排成一列纵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写上含义深刻的诗句。

每踢一次球,都要大声念出一句话,同时他还现场给大家播放音乐。

导演在这一场景中使用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第2组曲中的快板乐章。

在亨德尔的F调、D调和G调第1、2、3首水上音乐中,这是唯一使用了小号和圆号的一首组曲。

两支小号和两支圆号的对答呼应,使乐曲的色彩绚丽,情绪欢快。

基廷先生想通过这段布满活力的巴洛克音乐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想象力。

凝重之美:《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同步和音画对立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

一.音画同步,烘托氛围,深化影片主题。

1.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

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

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着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2.和犹太人告别。

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

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二.音画对立,带来象征意义,使剧情更深刻。

1.大屠杀现场的儿童歌谣。

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

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

当德军冲入犹太家庭用冲锋枪扫射时,一个德军军官在犹太人家中的钢琴上演奏巴赫的音乐,纯净、优美的琴声和枪声、脚步声、军犬叫声一起回响在整栋大楼。

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更是惊心动魄,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时,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

音画对立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2.杀戮现场弹琴。

那个躲在钢琴里的钢琴家,在面对死亡时镇静娴熟地弹奏一曲象征着愤怒与尊严的曲子,没有死亡的恐惧,听不到外界的喧嚣,钢琴的旋律与人融为一体,人去琴声在,人去精神在。

因此,钢琴家被射杀后钢琴的旋律依旧不停,有声源音乐转为无声源音乐,强有力的钢琴节奏与此起彼伏的枪声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刺眼的火光结合,感官的刺激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

多少生命就在这样的真实中逝去。

对此段落音乐与画面的特征的细读,学生有共识:音乐的节奏明快,与杀戮的节奏形成了强烈对比,写出了法西斯军队在执行杀人任务时的冷漠和残酷。

但当我们以整体性思维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就能读出令人震撼的笔触,它的深刻性和冷峻完全游离出画面本身。

3.焚烧尸体时的那段音乐。

那些纷飞的烟灰,让我一开始以为是美好的雪花。

然而,堆积如山的尸体被从地下挖出,放在传送带上抛进焚烧炉,安魂曲的旋律响起,它在呼呼的风中与杂乱的叫喊声中显得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悲哀,死者如何安息?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的尸体闯进辛德勒与观众的眼帘,曾经那么圣洁鲜活的生命成为运尸车上一动也不动的物体——这种震撼穿透了辛德勒的内心,这种超现实的真实的幻境进一步点亮了他人性的光辉,他对犹太人的营救从此变得更加主动,营救犹太人和从前的大发战争财凝重之美:《抉择》教学重点:《抉择》中在恶的政治下人们如何选择公共立场;艺术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的思考;艺术的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著名人士涉及罪恶的责问的凝重性特征。

教学难点:《抉择》音乐具有超越社会价值范畴的纯粹性吗;音乐美学特征与影片叙事的关系;在恶的政治制度下的个人选择性的复杂性。

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同谋吗。

这部影片的开始部分是盟军进攻柏林的炮火声,在这炮火声和炮弹的飞落的震撼和灰尘中,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正在音乐大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台下是表情凝重而秩序井然的纳粹官兵和普通市民。

这样的开场曲令人匪夷所思,以我们既有的理论和历史常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是善与恶的对抗,而现在面对代表正义一方的盟军攻入柏林的最后时刻,创作者却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为给欧洲带来毁灭的纳粹以精神支撑。

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我们似乎难以找到导演明确价值判断。

以“竖井”性思维来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纳粹也用贝多芬的壮美音乐为自己壮威!但是这引出了新的问题,在音乐美学研究和音乐史研究中,对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的交响曲,被认为是富有哲理的思索的结果。

而在许多传统美学理念中,真、善、美是统一在一起的!对于纳粹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种族主义,肯定与贝多芬的音乐无关,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贝多芬的交响曲为纳粹所受用,并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有关音乐美学与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命题:音乐是不能承担道德范畴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以心理学的接受层面来说音乐只能传达出某种情绪;以音乐美学作为理论基础音乐不能传达明确的内涵。

如果以形而上的思辨和实证主义相结合所认知到的问题,对于思维的优化和整合是可以预见到的。

讨论题:真善美统一吗?二以电影《现代战争启示录》《锅盖头》经典片段为例三先分析后讨论,最后提交经典片段分析作业。

教学重点:在强大的感性美面前的理性评判的遮蔽和模糊性特征;意识形态观念利用美的特征分析;音乐感性美的强大感染力特征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意识形态利用美和音乐美学本质特性的复杂性分析。

人在巨大的音乐美中的迷失。

分析《现代启示录》中 用瓦格纳《女武神》配合美军直升机进攻一段所表现出的作者观点和态度答:《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 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 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 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作者表现出对这位上司的鄙夷和唾弃,对士兵和战争成为玩物的无奈与叹息,对战争的厌恶在美国影片《现代战争启示录》中,导演科波拉营造了一个著名的直升机轰炸越南村庄和抵抗人士的段落。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电影音乐的使用与作者意图的关系。

观众看到,装备精良的美国士兵乘着直升机,前往丛林执行扫除北越武装据点的任务。

在靠近目的地时,指挥官为了鼓舞士气命令士兵放瓦格纳的《女武神》中第三幕的开始曲。

伴随着这段雄壮的间奏曲引子部分的响起,直升机在海平面上由远而近平稳驶来。

铜管乐为主的乐队奏出急促的波音音型,圆号吹出时隐时现的主导动机配合着美军士兵或振奋、或恐惧的神态。

当饱满有力的主题音乐由长号全奏推出时,音乐那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让听者滋生出生理、心理上的一种振奋和激昂,这种激昂的情绪充溢着整个直升机里的每个角落,士兵们甚至观众都被裹挟在这壮丽的音乐声中,那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在宽阔的海平面上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在对这个影像段落的解读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壮美:瓦格纳音乐的恢弘之美,美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的视觉美,宽阔的海平面和直升机之间构成的画面美。

我们引导学生以政治的、历史的、人道主义情感等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来细读这一段,大家终于发现,这是一部美国导演科波拉拍摄的反战影片,并不是美化和歌颂战争的片子。

感伤之美:《1900的传说》一感伤的定义二感伤音乐特征三原创主题配乐特征四影片原创音乐与叙事的片段分析教学重点:主人公选择的孤寂和孤独的区别;不离开船是怯懦还是凯旋;自创音乐风格和传统音乐风格的区别;艺术创作必须要有生命体验吗;从容而轻松地面对死亡背后的文化社会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