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f407.89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169 -01
前言
随着我省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国、省干线公路网逐步形成,新建公路的比重逐年减少,改建、大修工程比例不断扩大。
沥青路面改造如继续采用传统方式,不仅增加了重修路面所需的沥青和砂石材料,破坏周围环境,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1.准备阶段
1.1 再生前必须进行路况调查,确定路面损坏是仅限于路面面层,还是属于路面结构问题,了解路面结构损坏的范围和深度。
1.2 再生施工中除进行路面混合料级配检测外,应避免预破碎,在必须采用预破碎的路段,应严格控制铣刨深度。
1.3 进行室内材料配合比设计所需混合料原则上应用再生机进行现场取料(即旧路混合料)。
不同结构路段应独立进行结构组合设计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施工阶段
2.1按要求选定试验段。
2.2根据经验和所用再生机械的特点,制定3~5种不同的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的组合方案,按再生深度对旧路进行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送往试验室进行筛分,选择级配最接近理想级配的方案作为施工时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的方案。
2.3按照上条确定的再生机行进速度和转子速度,根据再生深度对旧路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样品送往试验室进行室内配合比设计。
2.4按照室内试验结果,在旧路上摊铺新加料,但不添加稳定剂,按上条确定的方案进行铣刨,取铣刨后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样品送往试验室进行筛分,如果筛分后的级配与室内设计级配超过工地允许波动范围,应调整再生机速度和转子速度,使铣刨后的级配与室内设计级配相比波动在允许范围内。
2.5按照本指南进行严格施工,采用1-3种压实方案进行施工(包括压路机吨位、碾压顺序、遍数等),以确定最为合理的碾压方案。
3.施工工艺
3.3施工放样
3.3.1在再生施工之前,应在道路的两侧放置一系列的标桩(杆)作为基线,用来恢复道路的中心线。
3.3.2标桩(杆)的间距,曲线距离不应超过10米,直线距离不应超过20米。
3.4准备原道路
3.4.1清除原道路表面(包括不需要再生的相临行车道和路肩)的石块、垃圾、杂草等杂物和积水,并清理边线。
3.4.2清除再生路段上存在的井盖等类似结构物。
3.4.3对原路的翻浆、车辙、沉陷、波浪、坑槽等病害进行处理,使原路基本平整。
3.5准备新加料
3.5.1计算材料用量:
(1)根据原道路再生深度内的平均密度,计算每平米新料的添加量。
(2)根据每车料的质量或体积,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3)人工摆放和撒布水泥,应根据水泥剂量,计算每一平方米水泥稳定层需要的水泥用量,并确定水泥摆放的纵横间距。
使用水泥稀浆车,应计算水泥浆的喷入量。
3.5.2新加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3.5.3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将料按上述计算距离卸置于原路面的中间。
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有的路段料不够或过多。
3.5.4将新加料均匀地撒布在旧路面上,并检查新加料撒布是否均匀。
3.6冷再生机组就位
3.6.1使用推杆连接再生机组,并连接所有与再生机相连的管道。
3.6.2检查再生机操作人员是否已将所有与稳定剂添加量有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3.6.3人工摆放和撒布水泥。
使用水泥稀浆车,应检查水泥稀浆车内的水泥和水是否充足。
3.6.4排除系统中的所有空气并确保所有阀门均处于全开度位
置。
3.6.5检查再生路段内的导向标志,确保导向标志明确。
3.6.6对再生施工中所需要的其它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
3.7摆放和撒布水泥(使用水泥稀浆车时无此步骤)
3.7.1按上述计算出的每袋水泥的纵横间距,在旧路上做好安放标记。
3.7.2应将水泥当日直接送到撒布路段,卸在做标记的地点,并检查有无遗漏和多余。
3.7.3将水泥均匀摊开,并注意使每袋水泥的撒布面积相等。
水泥撒布完后,表面应没有空白位置,也没有水泥过分集中的地点。
3.8冷再生机铣刨与拌和
3.8.1冷再生机推动稀浆车或水车在原路面上行进。
3.8.2冷再生机行进速度应根据路面损坏状况和再生深度进行调整,一般为6m/min~12m/min,使得铣刨后料的级配波动范围不大。
网裂严重地段应降低再生机组行进速度,提高铣刨转子转速。
3.8.3再生机后应有专人跟随,随时检查再生深度、水泥含量和含水量,并配合再生机操作员进行调整。
3.8.4施工中再生深度的检查以相邻已经再生或原路面为标准,用钢纤刺入土中,测量其刺入深度,看其深度是否合格。
3.8.5应在作业面边缘固定导向线以帮助操作者。
3.8.6若进行多刀施工时,应时刻注意搭接的宽度,保证搭接宽度。
3.8.7再生机后宜安排4~5人处理边线和清理混合料中的杂质以及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以防止影响纵向接缝、横向接缝、平整度和再生材料的密实性。
3.8.8带有熨平板的再生机,应经常检查熨平板后混合料的厚度。
3.8.9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合料的级配、再生深度、水(或水泥稀浆)的喷入量有任何疑问时,应停止施工,等问题解决后再继续施工。
3.8.10每次再生的长度以保证后续作业能正常进行为宜,应认真组织施工,使再生的长度尽可能长些,以减少横向接缝。
一次(不停机)再生的长度一般为150m~250m。
3.8.11每段再生结束后,应检查铣刨毂的刀架、刀头,发现损坏立即更换。
3.9碾压整形
3.9.1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制订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的次数尽量相同,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3.9.2使用轮胎式再生机时,在整形之前,必须首先压实轮迹间松散的材料。
3.9.3在再生机后应紧跟一台钢轮振动压路机或凸块式振动压路机进行初压,采用高幅低频进行压实,压实遍数应足以保证再生层底部2/3厚度范围内的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
钢轮压路机的工作速度不得超过3km/h。
3.9.4在初压完成后,应立即用平地机整形。
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
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
3.9.5对于局部低洼处,应用齿耙将其表层5cm以上耙松,并用新拌的混合料进行找平。
3.9.6整形时应将高处料直接刮出路外,不应形成薄层贴补现象。
3.9.7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并保持无明显的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3.9.8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应立即用光轮压路机先以高幅低频振动模式后以低幅高频模式进行压实。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路肩向路中心碾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
一般需碾压6~8遍。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 为宜,以后宜采用2.0~2.5km/h。
3.9.9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应保证再生层表面不受破坏。
3.9.10碾压过程中,再生层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撒少量的水,但严禁大量洒水碾压。
3.9.11碾压过程中,如有“弹簧”、松散、起皮等现象,应及时翻开重新拌和(加适量的水泥)或用其他方法处理,使其达到质量要求。
3.9.12经过拌和、整形的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层,宜在水泥初凝前并应在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碾压,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
3.9.13在碾压结束之前,用平地机再终平一次,使其纵向顺适,路拱和超高符合设计要求。
终平应仔细进行,必须将局部高出部分刮除并扫出路外;对于局部低洼之处,不再进行找补,可留待铺筑沥青面层时处理。
结语
由于沥青路面冷再生节约了大量的建设和养护资金,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路面冷再生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研究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对我国公路的建设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