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点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积极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推动各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与贯彻实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它的实践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前进。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把自己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发展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时代主题是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转变的。
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主题,是能否制定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
(案例1)多维视角下的新时代主题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在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的转换有着多方面深刻原因。
镜头一:世界大战留教训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惨痛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镜头二:核威慑2核武器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战争形式。
战争不再一定分出胜负,而是两败俱伤,甚至双双毁灭。
冷战期间,美、苏开展了进攻性战略武器的长期竞赛。
这两个国家一度分别拥有二、三万件现役部署的核武器,而且随时处于战斗警备状态。
为了发展核武器,美、苏在冷战期间都开展了大量核试验,并从大气试验走到水下以及地下,对人类生命以及环境和生态都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
据统计,美国先后做了一千多次核试验,苏联进行了八百多次核试验。
美国进行的核试验中,最大当量为1500万吨TNT炸药,为广岛核试验当量的1200倍;而苏联进行的最大当量核试验达6000万吨,达到广岛核弹爆炸当量的4800倍。
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认为,每一次百万吨级的地下核试验将在地下留下足够的放射物,在历史长河中杀害未来1万个人类的生命。
可见,核武器的发展对人类构成了何等威胁。
核武器等毁灭性的战争工具形成了“恐怖平衡”,成为遏制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镜头三:南北差距在扩大3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解决南北差距,保持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180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国家的5倍;1976年为52倍,到了1997年,已经高达508倍。
1980年北方国家的GDP是南方国家的3.6倍,而现在已经扩大到4.1倍。
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家庭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
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已由1974年的19个增加到2002年的49个。
世界贫困人口接近28亿,约1改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2改编自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改编自李慎明《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占全球总人口的50%,赤贫人口(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约有1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5%。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更大。
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
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这一时代主题,毛泽东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理论,比如“两个中间地带”和“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等,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平的力量在不断的增长,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在逐渐降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世界的重大变化,为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做出新的判断提供了现实依据。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在案例“世界大战留教训”中,我们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统计,可以看到多少世纪以来人类的艺术和学术成果遭到损失或毁灭。
世界人民付出沉重代价才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空前的灾难再不能在人类历史上重演。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局势的总框架是“一超多强”。
以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及一些地区性大国或国家集团为基本框架的多极化格局已初见端倪。
在经济领域,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区域构成鼎立之势。
当前以美、俄、欧、日、中为核心的大国关系调整呈现出缩小差距、趋于均衡,谋求合作、利益主导,依存共处等新的特征。
这种相互制衡和依存关系起到了缓和世界局势的重要作用。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案例“核威慑”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苏之间的核竞赛导致世界都笼罩在核危机之中,而核试验的爆炸威力一再给人展示出核战争中无法想像的毁灭性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之间的核制衡逐渐走向缓和。
当前核武器的发展又呈扩散之势,新的扩散在加剧地区局势紧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起到制约作用,反而使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降低。
这些都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问题。
案例“南北差距在扩大”通过一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比,展现了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巨大发展差距。
对发达国家来讲,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其所面临的问题,要想保持的自己的优势,发达国家必须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逐渐来缩小南北差距。
发展问题是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发展问题同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
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
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所以,对内思图,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这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形势下,对时代主题做出了全新的判断。
这主要体现在:(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当代世界有许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两个重大课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
局部的武装冲突、民族和宗教的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横行,仍然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等,都对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挑战。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和平事业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因此,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