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解析)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解析)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以文解史)
材料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 “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 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2)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隋朝繁盛时期,人口激增,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丰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3)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依据题干“北通涿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表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所以材料二评价者对大运河持的态度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4)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掌握归纳我国古代出现的盛世局面。
2.将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进行对比,说说古今考试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答案】联系: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相同点:都是自愿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不同点:科举制内容范围小,当今考试内容范围广。科举制录取仅为做官,当今考试录取目的多样化。建议: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科目、方式等,录取标准全国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
(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
【答案】(1)共识:不修乾元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幵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5分)
(3)贞观之治。
(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凡符合題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
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