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余县地名志—鹄山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鹄山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鹄山公社概况鹄山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

东邻水北公社,南靠下村公社,北接上高县,西傍蒙山。

总面积48平方公里。

下辖10个大队,128个生产队,47个自然村,3148户,1498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60人,均属流族。

鹄山公社以驻地集镇而得名。

镇内的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免“黄”字,名日鹄山。

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乡。

茶沂、晓堆、东边、上塘、桐村属水北区南塘乡。

窝里属窝里乡。

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鹄山公社,下辖10个大队。

1968年仁和并入鹄山。

1973年仁和公社分出。

境内丘陵起伏,蒙山绵亘于西北边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鹄山圩附近形成一块开阔平地。

西北边境的最高山峰乌志里海拨459.2米,宝珠岭海拔324米。

地处蒙河上游,支流遍布。

西北有鹄山水库,是全县三个中型水库之一,坝高16米,集雨面积12.65平方公里,库容量1266万立方米,浇灌面积3万亩。

其次有广仙坪水库以及山塘水陂、渠道。

解放前是个穷山缺水的边远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极为落后。

如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科学种田。

耕地面积25,757亩,1980年粮食跨过纲要,全社部产22,432,000斤,棉花总产2404担,土特产有大蒜、花生、生姜、芋头,闻名全县。

境内交通,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中部。

上新公路沿东部边境向南直达县城,向北通往上高。

简易公路以公社驻地为中心,向西至荷沂,向西南抵仁和,向东南达水北、钱圩、新桥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中学1所,教职员工100人,学生2749人,入淡率达90%。

卫生院1所,医生13人。

病床10张,队队有医疗站,改变了过去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

[鹄山圩] 位于县城北端37公里山坡上。

蒙山耸立于西北,四周丘陵起伏,中间形成一小块平地。

西面紧靠上新铁路,有公路沟通县城。

南面小溪水塘环绕,是新余、分宜、上高、高安四县交界的集圩。

镇内设有国营商店、社办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

共529户,21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人,479人。

清雍正年间建圩,逢农历三、六、九为赶集日,以交易农副产品为主,土特产有大蒜。

以驻地自然村得名。

[鹄山大队] 座落于坡上。

全境属黄土丘陵地。

北靠坑里大队,与上高县交界。

四周丘陵山坑,蒙山耸立于西北,西部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向东有班车通往且城。

辖19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

433户,1866人。

耕地3015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

合作化时由中心社、鹄山社组成鹄山高级社。

1968年由坑里、荷沂、塘下合为鹄山大队。

1972年仍为鹄山大队。

鹄山大队驻地。

是县城至鹄山公路的终点。

村西紧靠上新铁路,溪流密布,向东南流入蒙河。

包括大塘、墙背、店里、傅家、新屋五个村。

共16个生产队,380户,1621人。

耕地2551亩。

[黄氏族谱]载:宗愈次子元祚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从湖北江夏双井徙居鹄山。

谱记:“江夏城东有山日黄鹄山,因以名其地日鹄山。

鹄山屋西有亍二,亦以双井称,不忘本也。

”鹄山,以祖居黄鹄山,迁此后省略“黄”字,名为鹄山。

黄甲:墙背人,清末秀才,民国时任贵溪县长。

黄道南:墙背人,大学毕业,民国时任县参议长。

圳坑位于鹄山西北4公里蒙山脚下,东南靠鹄山水库。

7户,30人。

[鹄山黄氏族谱]元至正年间,由上高肖坊迁此。

以山坑和小溪圳而得名。

钟家位于鹄山东南1公里山坑里,有五条溪流在村北汇合,再向东南注入蒙河。

西南有公路通往水北。

46户,215人。

[钟氏宗谱]孟贤长子于元至元年间,自石邓迁此。

[荷沂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北4公里蒙山脚下,全境属丘陵地。

南北水库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西北与上高县接壤。

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

179户,906人。

耕地1018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

合作化时由曹家、坳下、荷沂三个初级社成立荷沂高级社。

公社化时改为荷沂大队。

1969年由鹄山、坑里、塘下、荷沂合为鹄山大队。

1972年分开为荷沂大队。

荷沂大队驻地。

座落于山坑里,东南有广仙坪水库,北有鹄山水库,东有公路通往鹄山。

包括曹家村,共105户,550人。

[黄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文德从鹄山分居。

谱记:“蒙山绵亘,山青水秀,风俗之美,盖以地方清奇之称,如凌荷之香,水泉回转,颇有沂泗之风,此荷沂之所名也。

”新村位于荷沂北偏西1.5公里蒙山东麓。

北靠宝珠岭,东傍鹄山水库,西北与上高接壤。

46户,219人。

[李氏族谱]元至大年间,辉明由上高城陂塘下徙居坳下。

1967年建鹄山水库迁移于此。

以村建山坳下而得名。

搬迁后后果新建村,更名新村。

傅家位于荷沂北偏西1公里蒙山脚下。

四周环山,东靠鹄山水库。

包括邹家2户,8人,共23户,136人。

傅姓于明万历年间,从高安县山脑上迁来。

黄家位于荷沂西北0.8公里山坡下。

东北靠鹄山水库,南邻公社林场。

4户,22人。

[黄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从让里迁来。

荷沂新屋紧靠荷沂东偏南200米处。

南傍小山,北靠公路。

1811年迁入荷沂,现无住户。

系荷沂分居的新村,故名。

[坑里大队] 位于鹄山北偏西0.8公里山坑里。

北与上高毗邻,西靠上新铁路,东有小溪围绕。

辖8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

215户,1019人。

耕地1939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第二保。

解放初属蒙胧山区鹄山乡。

合作作化时由新丰,枧江、黄菊保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

1961年改为坑里大队。

1968年由鹄山、塘下、荷沂、坑里合为鹄山大队。

1974年鹄山、塘下分开为坑里大队。

坑里大队驻地。

上新铁路纵贯于西,小溪环流于东,北靠上高县。

158户,758人。

[喻东黄氏族谱]载:友龙于元至太年间,由官店洲迁喻北坑里。

以村处山坑而得名。

枧江位于坑里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上,北与上高交界。

57户,261人。

[蓼氏族谱]三十一朗于宋开禧年间,由鹄山分居。

以溪流枧江而得名。

[窝里大队] 位于鹄山东北2公里山坑里,上新公路西侧。

全境属丘陵地,蒙河支流源头,北与上高接壤。

辖21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

442户,2178人。

耕地4459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窝里乡。

合作化时区岭南乡。

合作化时由脑上、新屋、袁家、脑上老屋、胜利、民生、窝里新屋、洞里、乌山初级社转为窝里高级社。

1961年分为窝里大队。

窝里别名窝里老屋。

大队驻地。

座落油茶山坡上,四周丘陵,南北溪水夹流。

94户,461人。

[骊溪习氏族谱]宋宣和二年,邦彦由白梅徙居龙窝。

何谓龙窝?龙伏则在田,升则在天,神妙莫测。

是故贤才隐处则日龙潜,智士运谋则日龙韬。

南山揖于前,横山枕于中。

所以窝藏乾坤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者在此矣,故名龙窝,后以山坑地形更名窝里。

黄塘袁家位于窝里南偏东1.5公里的山坑里。

东靠上新公路,南有公路通往鹄山。

37户,195人。

[黄塘袁氏族谱]载:元顺帝末年,兴邦、兴国兄弟自月山徙居于此。

因此处原有黄塘村,(早废)。

故冠以“黄塘”两字。

罕塘位于窝里北面1公里处。

北与上高交界、三面小溪环流。

8户,56人。

[陈氏族谱]光月于清雍正年间,由高峰分居。

村处丘陵山坑,以水源缺乏,池丘干涸而得名。

窝里新屋位于窝里北偏东1公里的小溪旁。

34户,173人。

(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窝里老屋分居。

从老屋派生的新村,故名。

万家位于窝里偏北1公里处。

北与上高交界,东靠上新公路。

10户,66人。

[城北万氏族谱]载:南宋绍熙年间,必忠由南昌板湖徙县城北门万家。

元初,由县城分居。

洞里别名洞中。

位于窝里西北1.5 公里山坡上。

南北小溪夹流。

[黄氏族谱]宋祥符三年,元祚由分宁迁鹄山,无祚公生五子,老二大茂分居洞里。

以村处山坑,地势低洼而得名。

城上在窝里西北1.5公里山坡上。

山峦屏立如城垣,故名。

14户,60人。

黄姓于清末由洞里分居。

乌山位于窝里西面1公里田畈中央,蒙河流经村前。

61户,289人。

[乌山高氏族谱]四世迪公于宋元符年间,自筠州高家巷(今高安县)迁此。

此处有一山,土质呈黑色,故名。

江边位于窝里偏北1.5公里蒙河北岸。

14户,61人。

李姓于元至元年间,由上高枚滗迁此,以村处小江边畔而得名。

脑上老屋位于窝里东南0.5公里田畈中央,村东紧靠上新公路。

45户,215人。

张姓于元宁宗年间。

由万载白湖桥迁来。

村傍小山脑上,故名。

后由此派新生一村,又名脑上老屋。

脑上新屋位于窝里南面0.3公里的蒙河南畔。

75户,343人。

张姓于明中叶由脑上老屋分居。

[晓堆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南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

西靠蒙山白云峰,山下有广仙坪水库。

全境属丘陵地。

辖12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

248户,1220人。

耕地2222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

合作化时由晓堆、库里、官路三个初级社转为晓堆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南塘大队。

1968的由东边、土固、上塘、晓堆合并为东边大队。

1972年与东边、上塘大队分开为晓堆大队。

晓堆大队驻地。

座落平地,四周丘陵环绕,村北小溪环抱,西有公路通过。

103户,500人。

肖姓于元至正年间,德稀由河南开封迁此。

村建土堆上,以象征朝气蓬勃之吉祥寓意而名之。

官路位于晓堆东北1.2公里公路旁。

紧靠鹄山水库西干渠。

54户,200人。

卢姓于明洪武年间,由高安田南中村迁此。

村傍官马大路而得名。

库里位于晓堆西南0.5公里山脚下,西北邻近水库。

110户,520人。

[黄氏族谱]十世景周于明永乐年间,由鹄山分居。

村建山坑边缘,形似仓库,故名。

塘下大队紧靠鹄山南面100米平地上。

西靠上新铁路火车站,东有公路通往县城,东南溪流遍布。

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237户,1058人。

耕地1902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

合作化时由前山、塘下、陈家三个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

1968年与坑里、荷沂、鹄山合并为鹄山大队。

1972年分开为塘下大队。

以原驻地塘下命名。

前山大队驻地。

处于鹄山圩南面0.1公里的公路交叉处。

80户,376人。

[黄氏族谱]六一、六二郎于宋庆元年间,由鹄山分居。

村建于老居鹄山前面的山丘上,故名。

塘下紧靠前山西南,公路交叉处。

村西邻上新铁路火车站,三面溪流水塘遍布。

90户,410人。

[黄氏族谱]宋嘉泰年间,文行由鹄山分居。

村建水塘南畔,故名。

力塘位于前山南偏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村东紧靠水溪。

28户,93人。

邓氏祖先自江南迁上高柳溪,自柳溪分居枥塘,已有600年。

以枥树和村旁的塘而得名。

因谐音简称力塘。

陈家别名下陈。

位于前山西偏北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

三面公路围绕。

36户,179人。

傅姓从鹄山傅家迁来,已有八代。

以始居陈姓得名。

[蓝塘大队] 位于鹄山西南2.5公里平地公路旁。

全境属丘陵地,西靠蒙山。

辖17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

420户,2049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