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的发展第4章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2.能力目标:掌握读图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也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教学重点:1。
认识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辩证分析问题教学规律:案例讨论,指导自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计算机及自制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展示呼伦贝尔草原图片和音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新课程介绍:XXXX 1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三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三个文件。
这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农业知识。
演示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图片演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地理2中,我们研究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分析位置因素,学生读图片回答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
哪两类可以大致分为什么样的农业适合一个地区发展,应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这方面,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当突出。
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了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
陆地和海洋位置以及纬度位置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摘要:中国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高纬度和大跨度让我们来研究这些特征在下的气候表现(CAI显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图)结论:高纬度-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具有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的长跨度无霜期180-80天年降水量300 ~ 1000毫米我们只能顺应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变的自然条件。
这里可以用来要求学生比较地形和土壤条件来解释(CAI显示图4.2:概述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CAI显示试题)1。
试论中国东北水稻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阳光、光照、低温等问题表明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几乎没有需要农药,自然有绿色水稻的称号2.鉴于现代生活,考虑一下东北农村的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较强的季节性有利于农忙季节集中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农闲季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以优点和缺点为例。
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缺点包括热量需求、年收获量、不能在漫长的冬季放牧等。
优点包括光照、温差、土壤肥力、融雪解春旱等。
讨论不限于以上几点。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CAI显示图4.3中东北地区的地形)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展示“黑土地图”:中国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初期复垦时,黑土层厚度为60 ~ 80厘米,最深处达1米。
有些人把这里的黑土描述为“握着一把可以流出的油”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至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昌图。
松辽平原西部边界与草原和盐碱化草甸草原直接相邻。
东部边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一些山谷以及三江平原的边缘。
黑土总面积为734.8公顷,199,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摘要: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平原、森林和草原的图片)学生自学:东北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有什么优势,可以和老师讨论解决按照书中的顺序:1。
重要的工业基地;2.交通便利;3.人口密度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以农产品为原料──工业反哺农业交通运输:高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人口:发展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逐步向大型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域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适合或肯定只能发展一种作物,但有可能发展多种作物。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发什么样的作物取决于技术条件。
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199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综合评价各种条件的优缺点及其相对利用价值。
规定了在该课程下完成的活动中发展一个地区或当地农业的地理条件。
活动: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以下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1。
珠江三角洲2。
南疆3。
海南岛。
云南昆明联系高考(CAI展示典型范例,引起学生关注)转移:农业区位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的不同特征。
2。
农业布局特点1。
与学生一起阅读图4.3、4.4和4.5(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图4.3、4.4、4.5和问题1、2和3)2。
学生在图上指出降水规律和气温规律(CAI分别显示图4.4和图4.5)表明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的积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由南向北递减,由平原向山区递减。
3。
学生分析图4.4中南北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图4.5中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表明南北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
东西向分化的主导因素是水。
从东到西离大海越来越远,海水中的潮湿气流无法到达。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存在差异。
通过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在区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布局。
(计算机辅助教学播放代表区域农业生产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知意识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观察东北199地区可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教师给出自学大纲,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下表农业区、粮食作物区、经济作物区、农林业区、特种树种区和特种畜牧业区放牧棚饲养分布区活动部位的处理:1。
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分析及表格填写(计算机辅助教学表4.1)农业生产类型、耕作作业、林业和畜牧业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由学生完成。
如果条件允许,学生的表格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者由学生直接给出答案。
第项小结:人类生产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2。
(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展示问题2,然后展示地理2中水稻种植的特点和区域分布的投影)由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道:水稻种植主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水稻的生育期缩短了。
(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探索自然资源条件的潜力高达度。
))3。
(CAI现在显示问题3,然后显示在“地理2”牧场放牧的有利措施)供学生讨论。
:(1)农业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克服夏季天然牧草茂盛、冬季干旱造成的食物来源季节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保护畜舍内的牲畜免受寒冷;农村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可以结合起来发展,废物利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也能防止环境污染(2)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家畜;草原实行分区管理,实行轮牧生产经营模式。
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适宜种植,以避免草原沙化。
增加机井数量,确保人畜饮水。
小结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板书设计)巩固练习:1。
适合在中国东北农业基地大规模种植的作物有:冬小麦、黄麻、水稻、柑橘、菠萝、椰子、甘蔗、水稻、玉米、春小麦、亚麻、甜菜2。
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和湿润地区属于(a)半干旱,干旱b .半干旱,半湿润c .湿润,半湿润d .干旱和半湿润3。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A。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39年,成千上万的复员军人和知识分子去北大荒开垦土地,使这片沉睡的荒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方大仓库”和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应地完成4 ~ 7个问题4。
大北大荒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供水不足(b)地形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5)。
“大北仓”的主要农业区域类型是()a .水稻种植b .混合种植c .商品粮种植d .小麦种植6。
“北大仓”的耕作方法应该是()a .精耕细作,小农具b .国营农场。
大规模机械化操作c .小农管理d .粗放管理7。
“北方大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a)退耕还林(b)绿色食品基地(c)大力发展工业(d)农业现代化()全部经验总结:虽然代表地区的农业发展有许多优势,但近年来代表地区相继启动了“北大荒”、“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项目,也表明代表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请做为学生预习。
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解释。
(请作者联系我们)XXXX年前,这种效果已经越来越明显。
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达到1/3。
[教师根据材料提问]东北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商品粮建设为何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学生思考与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1 .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
分布广泛,人口稀少,人口少,人均份额高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耕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然而,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水平相对较高,大规模农业经营基础相对较好。
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应仍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巩固东北199商品粮基地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撑。
[教师轮]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展图(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布局)][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区域专业化生产[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势平坦,联系集中;耕地面积大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区域内地理条件的差异[教师讲解]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概念:由于区域内条件的差异,根据国家的需要,土地制度适当发展了不同作物的集中生产区,即区域专业化生产。
[学生看地图,分析东北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最集中在北部。
作物品种主要是春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玉米:中国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玉米带”[教师过渡]中国东北的玉米分布在中国著名的玉米带。
美国的农业专业化非常典型。
也形成了集中分布的玉米带。
这两个国家在分配条件上有什么异同?有一个共同点:两地都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商品粮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两地种植结构以199玉米为主差异:中国玉米带位于较高纬度,自然条件较差,单产较低而且经营方式不同,中国是国营农场,美国是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现在比中国高代。
[转折点]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完善。
[问题]现在东北地区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展示几幅比较东部北部的图片)[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可以补充]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激增农业和林业的集约化发展导致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