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枸杞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园林
乌拉特前旗枸杞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史良1,邬海涛2,郝月成,,吴文俊4,马洪霞4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政府,乌拉山镇014400;2.乌拉特前旗林业局封育飞播站,乌拉山镇014400;3.巴彦淖尔市封育飞播站,乌拉山镇014400;4.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摘要:文章介绍了乌拉特前旗枸杞栽培现状,分析了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枸杞产业思路,促进当地枸杞产业发展。
关键词:枸杞产业;现状;发展思路;乌拉特前旗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识码:B
乌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中西部,总面积7476km2,总人口34.4万,其中,农村人口20.9万,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旗县。
乌拉特前旗地处河套平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乌拉山冲积扇与黄河河套平原淤积形成的洪积土、灌淤土,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水质独特,黄河水灌溉配套设施便利。
正是这一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枸杞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枸杞种植是乌拉特前旗前山地区的主导产业,有50a的种植历史,199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枸杞种植示范基地,201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乌拉特前旗在多年的枸杞产业发展中,经历了很多起伏波折,近年来,旗委、政府将其确定为大力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
1乌拉特前旗枸杞产业现状分析
1.1 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乌拉特前旗是枸杞种植大旗,面积达5333.3hm2,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枸杞主产区。
被誉为“全国枸杞第一乡”的乌拉特前旗,先锋镇枸杞种植面积达4533.3hm2,户均0.4hm2,人均0.1hm2,年产枸杞干果1~1.3万t,产值近4亿元,产量占全国1/7,枸杞已成为农民真正的“摇钱树”。
2011年,华融扶祥农贸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扶祥”牌商标,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品可直销欧洲及“台湾”等地,同年,本产品在第二届国际林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2年,在第十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参展,受到广大群众消费者一致认可好评。
乌拉特前旗以专业合作社创建绿色食品为龙头,以合作社加农户的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但是针对乌拉特前旗大面积的枸杞来说,这种合作社加农户走绿色食品的种植而积比例还较小,乌拉特前旗整体枸杞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
1.2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因素
在枸杞产业发展中已出现诸多不利因数,制约当地枸杞产业发展。
分析乌拉特前旗枸杞产业经营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
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把加快培育枸杞产业和发展其他主导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安排落实、管理服务等环节上没有下到功夫,影响了提升枸杞经济效益及产业的扩张升级。
二是管理粗放,品种优劣不齐。
目前,当地枸杞仍然以小户经营为主,缺乏栽培管理技术人员,在优良品种选育及更新上,没有大的突破,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差,经济效益低。
三是枸杞产品品质低。
枸杞质量除品种外,最主要的是枸杞在生产管理环节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化肥和晾晒过程“二次污染”造成品质下降。
四是枸杞品牌效益和枸杞产品转化率低。
枸杞品牌知名度低,所产枸杞多数打着“宁夏枸杞”进入市场,制约了枸杞品牌效益的发挥。
枸杞产品加工仍停留在生产原料的阶段上,大型枸杞加工企业空白,大量枸杞只能以初级产品进入流通,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枸杞产业效益的稳步提升。
五是劳动力问题日渐突出。
枸杞采摘周期长、用工多,收获期需要大量的采摘劳动力。
缺乏采摘劳动力给枸杞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挫伤农户积极性,对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发展枸杞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政策引导,创建绿色、有机枸杞产品基地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发展枸杞产业基地的扶持政策、措施,要根据特色基地所必备的条件,创建有利于建立特色基地的氛围。
乌拉特前旗枸杞产业栽植的现状是枸杞地与耕地交错分布,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的局面。
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土地流转、企业参与等方式,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高起点推进规模化枸杞基地建设。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促进标准化生产,从枸杞果品市场状况分析来看,绿色和有机枸杞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枸杞果品无公害已成为基本要求,创建绿色、有机枸杞产品基地,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2提高管理水平,推行枸杞标准化生产
加大对枸杞种植户的指导培训力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观念得到更新,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商品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示范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对现有枸杞低产、低质园进行改造,加大有机肥的施入量,科学修
剪,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
推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紧盯良种抓种植,从源头上对枸杞品质严格把关,以围绕枸杞基地基础建设为重点,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抓优良品种改造,加强枸杞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种力度,对现有老品种枸杞逐步更新为优良品种;二是以政府出台政策为导向,以市场准人为手段,严格控制枸杞农药、肥料的使用,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进行枸杞栽培管理;三是加强枸标准化栽培,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力量,采用“基地+农户+服务队”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统一的枸杞病虫害防治队伍,采取统一防治、统一管理,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乌拉特前旗枸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全力打造自己的枸杞品牌。
2.3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之路
分析枸杞产业发展现状,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这条路,无疑是打破传统农户独户经营模式所产生弊端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有较为成功企业带动的例子。
积极引进、鼓励与扶持一批对枸杞产业带动力大,创新能力强,机制活,有市场拓展能力的流通加工企业,在乌拉特前旗建设枸杞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车间。
依托现有华融扶祥枸杞合作社、昌兴达实业公司、纽斯达公司等龙头企业对枸杞进行深加工,开发枸杞茶、枸杞汁、枸杞药酒、枸杞口服液等高科技保健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使枸杞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势产业。
规划建设枸杞批发专业市场和劳务市场,将枸杞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加强区域合作,搭建销售平台、服务平台,通过内引外联,解决好枸杞收获期劳务用工问题,带动枸杞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米吉提·哑生,郭江平.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08).
[2]张小莉,张作义,陶卫国,加快西夏区枸杞产业发展的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