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完整word版)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路升(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甘肃兰州,730070)引言宁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工种植枸杞的发源地,明朝时已经开始大量进行人工栽培,清朝黄恩锡的《竹枝词》中有:“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金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

”的诗句。

素有“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宁夏枸杞在中宁”之说,即宁夏中宁是世界枸杞的正宗产地。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枸杞文化底蕴。

同时,宁夏地处平原,又有黄河水灌溉,再加上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适中,降水稀少,很适合枸杞的种植,农户经过多年的种植已掌握了丰富的枸杞种植技术,并且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品种。

2003年宁夏枸杞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因此,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竞争也十分激烈[1]。

一、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现状苟金萍提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的发展,使宁夏枸杞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由1 996年的0.1 7万公顷扩大到2007年的3.3万公顷。

选育出“宁杞1号”、“宁杞2号”、菜用枸杞“宁杞菜1号”等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实现了构杞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目标,增强了产品出口竞争力[2]。

沈滨、刘大伟在《宁夏枸杞加工业产业集群研究》中也提到宁夏枸杞的一些现状:宁夏中宁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了全国枸杞的“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截至2007年底,宁夏共拥有各类从事构杞干果、酒、药、汁、粉、糖、茶、饮料以及保健品等产品的加工和贸易企业130多家,形成了宁夏红、杞浓、圣杞乐、早康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0多家;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39万bm2,枸杞产量70000吨,产量占全国枸杞产量的65%,枸杞加工企业产值约21亿元;有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3]。

二、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枸杞生产投入成本高,可比效益低李茜,任志远曾指出:枸杞生产量增价跌,投入成本高,每年茨农收入的一半用于劳动力工资的支付,20% 用于化肥及农药的支出,因此茨农真正从枸杞的销售中获得的收入并不高[4]。

丁婕在《关于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也有提到:枸杞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型的新兴产业。

调研中了解到,正常情况下枸杞亩均投入过千元,按我区目前的枸杞种植规模,仅生产环节每年需要投入资金4-5亿元,加之加工、流通和研发等环节,枸杞产业每年需要资金(主要是周转资金)约8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仅靠政府的少量补贴和茨农的有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每年的资金缺口约2-3亿元[5]。

(二)枸杞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企业规模小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局指出:宁夏枸杞产业始终停留在销售干果上,枸杞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进展慢,保健品开发的档次低,品种少,规模小,加工量不到总产量的60%。

[6]枸杞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难以开发高质量的新产品,导致枸杞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商品化程度低,大部分以初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

白寿宁在《宁夏枸杞研究》一书中曾提到:枸杞全面的营养和药理作用,促使人们进行了广泛的产品开发,并取得了重要成果[7]。

先后开发出各种果汁饮料、茶、粥、蜜饯、果酱、酱油、醋、酒及化妆品等,但目前还没有出现高效益的拳头产品,还主要以粗成品干果为主,同时,在制干加工过程中SOD酶活性大部分或完全丧失,维生素A损失较大,其药理功效亦未能得到完美的表达。

(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占领份额低赵世华在《宁夏枸杞产业发展进入高速路》一文中提到,宁夏枸杞的竞争对手不是在国外, 而是在国内[8]。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枸杞引种到新疆、河北、内蒙等省区, 80 年代又引种到青海、湖北两省。

至此,宁夏枸杞在对全国枸杞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长期独占国内枸杞市场的局面,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

在枸杞流通方面,现有的农民营销队伍只起到了牵线搭桥、中介人的作用,并没有成为枸杞营销宣传推广的主体。

在枸杞产业化经营上,市场意识不断增强,但市场运作能力还很薄弱。

在营销方面、市场占领方面,缺乏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市场被外地枸杞占有。

(四)枸杞科技服务相对滞后,束缚劳动力高磊在《宁夏枸杞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到当前影响宁夏枸杞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工作滞后。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研发不够。

枸杞的烘干、储藏技术还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枸杞采用落后的人工手段采摘,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约束严重[12]。

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全区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目前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5%,85%的枸杞仍以干果形式出售,影响了枸杞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

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约束严重。

宁夏枸杞产业劳动力已达200万人。

中宁县拥有20万亩枸杞,每年需要采摘劳动力10万人,并且大约有20万人从事枸杞的生产、加工和销售[13]。

总之,从资源支撑、市场容量和产业递进规律来看,枸杞产业已基本完成了产业初级阶段即扩张阶段的发展,逐步进入中级阶段即内涵式发展阶段,需要适时调整发展指导思想,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的来说,在查阅的文献里面,由于研究对象基本相同,提出的观点都是大同小异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赫晓辉《宁夏枸杞产业面对的挑战与发展对策》和丁婕《关于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思考》来说,它的观点更趋向于提出宏观的规划和发展意见观点;而苟金萍《宁夏枸杞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对策》和白寿宁《宁夏枸杞研究》等文章则主要趋向于指出一些更具实际的枸杞发展措施,比如如何提高枸杞种植技术措施以及一些有关枸杞营养和药理作用方面的观点。

三、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对策宁夏枸杞产业及其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突破, 是通过实施全方位技术改造, 积极推动枸杞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同时发挥科技和管理作用的结果。

赫晓辉《宁夏枸杞产业面对的挑战与发展对策》对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以下一系列解决方案。

(一)培育和推广优良新品种培育新品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技术措施, 对于提高枸杞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宁夏枸杞生产原有传统当家品种产量低, 种性退化严重, 抗病虫性低, 更换为优良品种势在必行。

近年已结合建立枸杞科技园区和生产基地, 统一提供优质种苗,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宁杞一号”等, 使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优良品种推广率大大提高。

(二)组装集成先进实用生产技术, 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等生产技术对于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确保产品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杞农( 指种植枸杞的农户)具有世代传承的生产技艺, 但传统技艺有落后的一面, 生产效率不高, 必须通过技术培训造就一代新的杞农。

杞农们能够较好地贯彻枸杞生产技术规程, 将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落到实处, 因而产业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生产经营单位与科研部门联合开发, 不断推出创新型加工产品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 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依靠科技提高竞争力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

近年在重大技术公关项目上下了很大功夫, 与中科院、宁夏农科院等单位合作, 加快枸杞饮料酒、枸杞鲜果汁、枸杞芽菜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 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并成为专利技术。

枸杞鲜果汁等新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四)推行枸杞产业化经营, 建立龙头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并由企业参与科技园区、生产基地建设, 实行契约化管理, 增强了枸杞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枸杞的传统种植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型化分散生产, 户均种植0.2~0.3 hm2, 不便管理, 质量难保证[15]。

枸杞种植园区和生产基地坚持“控制整体规模,提高技术标准, 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辐射功能”, 收到了明显效果。

(五)实行较为严格的品牌管理和产地保护制度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和生产环境监测, 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意识。

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已经形成共识, 只有突破绿色壁垒, 才能大力发展枸杞国际贸易。

近年里推行了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农药残留监测等技术, 加工企业也普遍重视自身资质建设, 及时将产品取样送审, 获得卫生许可和质量安全认证。

开展打假防冒活动, 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

(六)组建现代营销体系,培养国际营销人员要运用现代物流配送等先进方式,逐步引导整合现有产品营销组织,组建宁夏枸杞系列产品营销配送集团。

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在全国各地设立多种形式的营销网点,建立营销网络,扩大营销空间,保护品牌,开拓市场,占有更大的枸杞市场份额。

针对宁夏枸杞产业严重缺乏国际贸易人才的现实, 地方政府曾经组织加工企业的业主出国考察, 起到开阔眼界的作用。

在企业销售人员与农民销售队伍紧密结合, 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 龙头企业主要通过沿海城市外贸企业的销售渠道, 将宁夏枸杞产品销往国际市场[14]。

四、简单评述从上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 到目前为止, 有关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已有很多学者研究, 但在研究层面上都较宽。

本文是立足实际调查对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参考原有的对宁夏枸杞产业研究成果里面的观点理论,对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基于此,我提出关于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一)是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

(二)是要做出切实的行动改变现有的枸杞产业发展的小农观念。

(三)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机制。

(四)是要发展枸杞深加工。

(五)是要加强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六)是要注意科技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七)是要警惕潜在的竞争者。

(八)是要做好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产业发展切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1] 景娥.宁夏枸杞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32-535.[2] 苟金萍.宁夏枸杞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9,3(1):49[3] 沈滨、刘大伟.宁夏枸杞加工业产业集群研究[J],2009(02)[4] 李茜,任志远.中宁县枸杞产业生产现状及优势产业开发途径[J],甘肃农业,2006(3)[5] 丁婕.关于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思考[J].北方果树,1001-5698(2007)05-0041-02[6] 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局.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2004[7] 白寿宁.宁夏枸杞研究[M].2版.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8] 赵世华.宁夏枸杞产业进入发展高速路[J].中国林业产业,2005(11):42-44.[9] 陈清华,王朝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优势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1-154.[10] 夏华丽,周发明,杨新波.宁夏枸杞产业集群的竞争力[J].西部论丛,2008(11):76-77.[11] 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J].经济科学,1998(1):49-54.[12 ]高磊.宁夏枸杞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7(5).[13] 张红燕,王盾.国内枸杞研究文献的计量统计分析[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4).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西北师范大学,2008.[14] 赫晓辉.宁夏枸杞产业面对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区域经[15] 王自贵.神奇的宁夏枸杞[M].香港: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7: 9- 13[16] 王文超.服务企业国际营销能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2) :48- 52,69154[17] 杨之汀.宁夏成功应对英国对枸杞安全性调查[N].华兴时报,2007年6月26日第(1)版[18] 陈红,睦睦.宁夏枸杞国际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36-3737,3741[19] 柴永煜,杨晓阳,赵串串,张凤臣,杨兴中.柴达木枸杞的营销策略与方式研[J].2007(29):9439-9448[20] 张淑萍.宁夏枸杞产品营销体系的建设[J].中国林业经济,2007年3月第(83)期:62-64[21] 杨瑞.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22] 吴彩华,王丽莉.探讨宁夏枸杞如何提升品牌价值[N].华兴时报,2009年10月29日第(2)版[23] 徐建军.新疆精河县枸杞产业化建设研究华[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24] 丁汉福,陈胜远,韩应晶.固原县枸杞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3月第八卷第(1)期:130-132[25] 张文琛.基于宁夏枸杞网上商店运营系统的市场调研与分析[D].宁夏:宁夏理工学院,2009[26] 陈炜,沈永健.出口枸杞产业,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N].经贸天地,2010第(6)期:45-46[27] 马得存.青海柴达木枸杞产业化问题研究[N].经济师,2010年第(3)期:236-2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