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济南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许多地方都在谋划和论证十二五规划。
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下,济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我认为,济南十二五期间和未来更长的阶段要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同类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走文化强市之路,这是济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有人可能会认为,文化重要是重要,但是太虚,看不见摸不着,不如抓工业、三产和城市建设见效快。
这种观点看似务实,实则缺乏远见,是对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表现。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目标任务。
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一再雄辩地证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才有独特的魅力,才有无法效仿的风采,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缺少文化的城市,纵然高楼林立,也只是徒有外表的躯壳。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
有文化的城市,才能吸引高端人才、发展高端产业,才有探索力、开拓力,才有创意、创造、创新能力,发展才有潜力,竞争才有实力。
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硬实力的发动机和航标灯。
文化,对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先导功能和主导功能。
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营养液和粘合剂,有文化的城市,市民才有向心力,社会才有和谐力,社会治安才会改善,公共秩序才会井然。
济南要想靠文化强市,就应该在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活跃以及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的融合上下工夫,经过十二五及今后若干年的努力,使济南成为一个有独特魅力和创造力的文化都市。
当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在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上下工夫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先导性和主导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成为世界大趋势,文化与商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文化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
工业产品要想增强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卖出好价钱,再像过去那样拼环境、拼资源、拼低价劳动力,或者满足于贴牌生产,肯定是不行了。
只有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和技术水平,重视产品的文化设计和文化内涵,才能赢得消费者,增加附加值。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
济南要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美国出口最多的不是波音飞机和通用汽车,而是文化产业。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影视业出口额超过了航天业,出口的电视节目占全世界电视节目出口量的75%,好莱坞的影片出口占世界影片出口量的60%—70%;音乐制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的30%;电子游戏产品出口占到全世界的40%。
有人说,美国是靠“三片占天下”:芯片、土豆片和影片———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软件,肯德基、麦当劳的土豆片,好莱坞的影片。
美国文化产业的总值已占到GDP的四分之一。
日本文化产业的总值已占到GDP的五分之一,出口的动漫产品占到全世界的60%。
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生产的《大长今》等电视剧在中国赢得了不少观众,在亚洲和世界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韩流”,不仅为韩国走出亚洲金融危机赢得了信心,而且为韩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一提到文化产业,有人往往只重视它的商品属性,这是非常偏颇的,也是这些年来许多地方虽重视文化产业但很难见到实效的重要原因。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为支撑,以美学、文学、文化经济学等理论作指导。
济南如果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就要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吸引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化产业投资人来济,与本土人才合作、创业。
一个城市拥有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才有新的增长点,市民就业才有坚实的支撑点。
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仅靠传统制造业是不行了,而应该靠创新。
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
创新,才能使经济增长有不竭的内生动力。
而创新的动力来自文化。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要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实行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创造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制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畅销产品,使经济充满活力。
在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上有创新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砌垒物,而是建筑、景观、市政、生态、经济、民生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体。
城市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城市的不同风格。
不同风格的城市,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文化。
一个城市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以皇城为基因的京派文化塑造了庄严大气的北京城,以开放为特质的海派文化造就了现代气息浓郁的大上海。
同样是古城,西安与北京的风格又有所不同。
济南要想让自己的城市形象更美、更有特色和魅力,就要在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上有创新。
重视城市整体形态的规划设计。
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说过,“建筑是人造环境,而不仅仅是独立的物理结构”。
可见,城市的环境不能就楼论楼,而需要应用城市美学的原理进行整体设计。
尤其要强化新开发片区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形态设计和街景设计,提高规划建设的审美层次和文化品位。
近几年来,济南在推进文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强化城市整体形态和新开发片区整体形态的设计方面进步明显,现代气息大为增强。
今后想做的更好,首先要突出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功能分区应该清晰明确,不能再让新开发的片区出现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的局面;有长远眼光,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留出空间:路网设计要超前,不能到许多居住小区建起来住进居民之后才发现缺少道路或原有道路太窄,然后再去拓宽。
城市的地下管网特别是排水设施更应适度超前规划、设计和建设。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其次要加强对街景的整体设计。
这就要把建筑环境美学和景观建筑美学融合起来,超前把街景的形态勾画出来。
高楼大厦的建设可以有先有后,但一旦按整体形态设计和单体设计建起来以后,楼群错落有致,外墙建筑色彩美观协调,楼房的高低、体量、造型、外观及空间布局比较合理,有足够的绿地,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域特征、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切忌在不作城市整体形态设计的情况下,见缝插针,不重视新建楼房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使新建楼房非常突兀,不仅没有带来应有的景观效果,而且缺乏交通疏散功能,形成新的交通拥堵地段。
第三要注重建筑的单体设计,提高审美层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城市重要地段和新开发片区的新建筑,应该能吸引人的眼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明珠、巴黎埃菲尔铁塔等建筑,从单体造型到周边环境,都令人感到很独特、很协调、很美。
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是文化的结晶。
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能设计建造出具有文化品味和独特风格的传世建筑的。
体现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是先进文化的精髓。
城市应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的尊重。
秉承绿色环保的理念,把城市建设成便于生活、利于创业、适于居住的乐园和乐土,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城市规划建设首先应尽可能考虑并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让市民居住舒适。
现在许多城市似乎不是为人设计建设,而是为车设计建设。
不是车为人让路,而是人为车让路。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一味地挤占人行道拓宽马路,有的马路已经没有人行道;有的虽然还有,却让人行道和自行车、电动车道混为一体,而且很窄,行人特别是老人小孩走人行道仍害怕被非机动车撞着。
这样虽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恐怕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树得不牢也不无关系。
其次是要让市民出行方便。
科学规划设计路网系统,合理设置公共交通路线和各类停车场,从而有效地防止交通拥堵,让市民出行快捷。
三是让市民购物方便。
合理规划设计室内肉菜市场或连锁肉菜超市、综合超市、早餐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托幼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使市民购物近便、生活方便。
四是重视地下设施的建设。
防洪防震、排水排污等不易被人看到但与市民工作、生活、安居密切相关的内容,一定要与地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并规划、超前建设,绝不能像有些城市那样只重视地面形象建设而忽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
如若那样做,应当说是缺乏文化的表现。
另外,用现代的先进手段收集和处理垃圾,搞好环境保护,都是城市管理文化的内容。
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
一些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西安等全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于它完整地保护和修葺了古城墙、护城河、大雁塔、兵马俑等文化古迹。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传统历史文化是济南的文脉所在,连同泉文化和名士文化,是济南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一种积淀,需要有长期的积累过程。
文化往往蕴含在历史上留下来的老街巷、老建筑、老地名中,有时看似破旧、土气、落后,其实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
一些缺少文化传承的城市,纵然高楼林立,总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苍白、有些浅薄,缺少精气神,没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和吸引力。
在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过程中,能否以超前的眼光、审美的品位,慧眼识珠,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把貌似破旧其实饱含着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片区、老街巷、老建筑保留下来,修旧如旧,留住历史的记忆,焕发新的青春,这是检验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视野和远见卓识的重要标尺。
上海把外滩保留下来、卢湾区把上海的起源地———田子坊的石库门建筑及里弄大面积地保留下来、修旧如旧的做法,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在文化与城市管理的融合上有突破城市管理是一种文化、一门学问。
文化内涵深、文化品位高的城市才能管理得井然有序、治安良好;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城市必然是管理不善、乱象丛生。
文化与城市管理的融合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依法管理。
法治是文化的产物。
时下,违反交通法规、翻越马路护栏、随地吐痰、乱丢弃废物、乱停机动车辆、占道经营、治安形势严峻等成为许多地方共患的“城市病”。
同样针对这种顽症,管理的善与不善,结果大不相同。
有的城市长期坚持依法建制、以制管理,执法到位、制度落实,上述现象就大为减少,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就比较高,安全感就比较强;有的城市简单从事,遇到重大活动和重要评比检查时,“一阵风”式突击抓一下,过后马上松下来,一切恢复原状。
这样公共文明指数就难以提升,市民就缺乏安全感。
济南自筹备和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园博会以来,依法整治和管理城市的力度明显加大,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今后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提升,必须继续在依法治理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