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莫高窟第194窟 西壁 龛内南侧 南方天王 (局部) 盛唐
• 第194窟南方天王 塑造于盛唐,位于 主室正龛内的南侧。该塑像身躯略微 向内有所倾斜,体格极为健壮,身穿 绢布质地的铠甲,头部朝向外侧,左 臂向上抬起,右臂和右腿向外伸展, 足下踏着山石,挺胸分腿而立。此像 突破了天王像的凶神恶煞的单一程式, 注意着力刻划天王言笑的面目表情, 使得这一尊天王的面部肌肉显得格外 饱满。其头挽高髻,面部丰润,浓眉 飞扬,双眼略眯,启唇露齿,笑容可 掬,把赳赳武夫英武豪爽而又憨厚善 良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 情趣在其中。此天王在上色方面,铠 甲上以石绿、石青绘上石榴卷草纹样, 爽亮富丽,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起到了 辅助作用;白色的面部又以赭色绘胡 须,使其质感细软、蓬松、飘动。总 体上,人物内心世界与整体的动态和 色彩极为和谐,形神均饱满凝练。
中国历代佛教造像
导言
•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 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 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 佛像。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由于戒律中(沙弥十 戒)有‘远离观听歌舞’之明文规定,故未能建立艺术发 展之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之雕画,以 为佛陀之象征。约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 建筑、绘画、工艺等艺术活动始随印度都市工商业与部分 进步派僧侣之革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以往小乘时代不敢模 拟佛像之观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乃藉 造像而大兴。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莫高窟第 259窟 北壁 下层 坐佛 (北魏) 东方蒙娜丽 莎的微笑
北齐佛像特点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 了,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 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虽然脸 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身材还是非 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 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 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 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 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 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佛教传入中国
• 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 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 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 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 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 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 称做白马寺。于是摄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 《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 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清代佛像特点
• 清 • 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 讲究一个“精致”。 其特点在于:佛造像 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 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 不镂空。
菩萨像
•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 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以解脱众 生苦难为己任、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觉 悟),在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被称为菩 萨。鉴于菩萨以普渡众生为修行的最终目的,莫 高窟中的菩萨往往是神态安详、肌肤丰润、衣着 飘逸、超凡脱俗的形象。大多数的菩萨本为男性, 但为了表现菩萨以慈悲为怀,彩塑的菩萨多以女 性的阿娜多姿与温柔善良来表现。从十六国到蒙 元,彩塑菩萨似乎也经历了年龄的变化,十六国 菩萨多为十一、二岁的少女形象,到了北周就发 展成十五、六岁年轻女子的形象,再到唐代变成 风韵成熟的贵妇形象。
莫高窟第290窟 中心柱 南向龛西侧 胁侍菩萨 北周
塑像头上戴花蔓宝冠,冠帻长至 披肩,身上饰有长带,肩上披着 质地厚重的大巾,一手贴在胸前; 面貌清秀,皮肤白皙,双眼微微 眯缝,鼻子小巧的耸起,嘴角略 上翘含着笑意,仿佛一个纯洁、 天真、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女。其 身后青色的头光与肩上红色的披 巾将脸庞烘托的更为温柔可爱, 是北周彩塑的一身精品。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麦积山石窟佛像
宋代佛像的特点
• 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 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 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 头顶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 • 辽金 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 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菩萨 像多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 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 衣饰飘洒自然。 北方佛造像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 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 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 形。 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 繁缛。来自 宋代佛像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唐代佛像的特点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 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 的代表作。 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 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 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 卢舍那大佛 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 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 强的动感。 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 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 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 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 佛像的台座 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 边。 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 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多佛塑像群
• 在莫高窟除了单体的佛像之外,彩塑多是 以主尊佛为中心的多个彩塑结合的塑像群 来表现的。简单来说,可以按主尊佛的数 量来划分成一佛并随从、二佛、三佛、七 佛等多种组合形式。
力士像
• 力士像:力士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多指对 称守护于两侧的佛教护法二天神,也就是 俗称的“哼哈二将”。莫高窟的此类塑像 多是长发绾髻、袒裸上身、筋骨暴起、腰 系战裙的凶狠形象。
莫 高 窟 力 第 士 ( 盛窟 唐西 )壁 南 侧 194
两身塑像均头束发髻,上身赤膊而立, 腰上围有短裙,脚下踏着金刚山。站 在南侧者昂首挺胸,横眉怒目,紧闭 嘴唇,举臂抬肘,肌肤呈红色,显现 出颇为凶猛蛮横的性情;北侧的力士 正挥舞拳头,推动手掌,竖立眉毛, 瞪大双眼,张嘴似乎想要怒吼,却似 怒又笑,其肌肤呈白色,威武豪迈之 性格自然流露。在人物的造型上,塑 造者注意了头、胸、下肢三段动作的 变化,以肌肉和筋脉的突起和紧张来 表现力士正向外迸发的无尽力量。整 体形象上有一种强烈的韵律和节奏, 把力士力大无穷、气拔山河的精神风 貌刻画的淋漓尽致。此外在上色时还 运用了晕染的技法,随人体结构的起 伏,以略深的颜色染凹陷处,突击肌 肉的阴阳明暗,以增强其立体感和真 实感。
莫高窟第45 窟 西壁龛内 南侧 阿难 (局部) 盛唐
• 十大弟子 佛祖释迦牟尼的门徒中最有成就 的有十人,被称为十大弟子,即摩诃迦叶 (简称迦叶,头陀第一)、舍利弗(智慧 第一)、目犍连(简称目连,神通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 一)、摩诃迦旃延(简称迦旃延,论议第 一)、阿那律(亦称阿尼律陀,天眼第 一)、优波离(持律第一)、阿难陀(简 称阿难,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等十位学有所长的人。
佛教造像的演变
• 任何事情在流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的。佛像也是如此。 • 佛教艺术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 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 • 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 • 南北朝初期,得到了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 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 的艺术效果。 • 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 • 五代两宋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 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佛像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 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 • 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 与民间戏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