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其归因探析_陈海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其归因探析_陈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其归因探析*● 陈 海,乌云格日乐,任 伟(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大学既要承担“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没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论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而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归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要交融,高校应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探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鸣。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归因探析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062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154-02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使命,以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既有科学素养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

新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更体现在人才素质的竞争。

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崛起,既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也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这就要求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其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

爱因斯坦在谈及科学对人类影响时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爱因斯坦的上述言论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不同作用。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它们在科学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各自起着对方不能起的作用,缺谁也不行。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不是平行地、分别地起作用,而是共同地、相互渗透地起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在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的是导向和支撑的作用,如果导向错误,就有可能造成灾难。

[1]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其研究内容源于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价值观。

自然科学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求真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却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求善的问题。

当代“人文精神”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由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矛盾日益凸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人们疾呼“人不见了”。

西方有学者愤言现代人被“物化”了,人们坠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深渊。

现代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富有了,但人们的精神境界却降低了,道德水准下滑了,人格失落了。

社会上不少人急功近利、注重实际,追求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们理想信念的磨灭和庸俗人生的放逐,使人的责任感、正义感、道义感尽失,人越来越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和物质欲望的宣泄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我国教育的失败。

纵观当代社会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把人作为一种工具性的东西看待,人们学习的仅仅是“如何而生”的本领,怎样生活得更好。

但是缺少对人们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结果造成许多人不知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

因而,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人们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必然会迷失方向,沉迷于对物质生活的片面追求和享受之中,人性为物质所俘虏和吞没。

难怪有学者疾呼,人类在21世纪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把失落的“人”找回来。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日渐贫瘠。

人类呼唤人文精神。

当今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不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是人类的信仰出了问题。

自然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这类重大问题。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构建崇高的信念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不断追问人活着的意义以及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关怀。

这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收稿日期:2012-03-15 基金项目:201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NJSY11024。

作者简介:陈 海(1972-),男,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

乌云格日乐(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学。

任 伟(1980-),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学。

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偏重专业技能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最终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品格缺失。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但目前来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冲击和社会功利导向的影响,我国不少高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工科轻人文社科的偏见,大学生人文陶冶弱化,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精神状况令人堪忧。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意识淡漠,民族归属感淡化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精神方面的高尚境界,上升到国家、民族则凝聚为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这是做人最重要的人格。

[2]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他们听着欧美流行音乐,看着好莱坞“大片”,用着硅谷“芯片”,嚼着薯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已成为其最看重的节日。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部分大学生在诵读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时却味同嚼蜡,对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服饰、习俗正在被遗忘。

这些充分表明,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被漠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减退,民族归属感淡化等问题。

2.理想信念迷茫,人生追求庸俗化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

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然而如今的一些大学生在人生终极关怀方面无所信仰,人生追求物质化、庸俗化。

具体而言,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激励,导致他们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无心学业,得过且过。

一些大学生没有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贪图享乐,用父母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嫌贫爱富,一切向钱看,自私自利,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当前,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

不少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人际关系冷漠。

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庸俗化、功利化,一切从个人本位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凡事斤斤计较,不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公共场合言行不检点、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

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一些问卷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学科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

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有感于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

”[3]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这使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倍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呢?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但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反华势力凭借其强势传媒对我国青少年的争夺更趋激烈化,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庸俗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腐蚀也日益凸显。

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逐利性使得大学生惟利是图、急功近利的心态进一步放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渐渐成为大学生尊奉的人生信条,人文科学知识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作用不大,计算机、外语等实用知识成了他们的专宠,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则被淡忘。

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干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2.教育理念的误导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市场导向使得人文教育举步维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类对科技顶礼膜拜,似乎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难题,这就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很难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些人甚至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就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感到文科虚无缥缈,学好学坏无所谓,而理工科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学好理工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比较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就会看到,由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繁多和所研究问题的庞杂,一些学科确实还赶不上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熟缜密,再加上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使得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遭受冷落,人文教育受到轻视。

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意识,这严重制约着他们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理分科制致使文科生只重视文科,而理科学生只偏重理工科,结果导致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不同步,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因循守旧、缺乏科学创新精神,要么只懂专业技术、缺少人文底蕴。

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教育观念的误导,重科技轻人文,使高等教育进一步技术化、功利化,越来越失其人文意义,是“技术违背了人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