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2003年度)二○○四年一月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2003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占地1200多亩。
有16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
有1个国家产学激光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
有10个本科教学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教授196人,副教授400人。
有全日制在校生16865人。
2003年,是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一年。
全校上下高度重视评估与建设工作,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2003年11月17日-21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这对我校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分六部分:一是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二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四是加强学风建设;五是教学质量分析;六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我校的定位是:“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到2008年,把我校建设成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结合北京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三个为主”(人才培养以本科为主,学科专业以工科为主,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为主)的办学思路。
坚持“两个优先”,抓住“一根主线”,用“两个轮子”走路,确保“一个中心”。
也即:坚持教学优先、育人优先;抓住人才培养这根主线;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
学校实行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学校实行干部听课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以身作则。
处级以上干部要每学期听课和参加学科部的教学研究活动。
学校建立了加强本科教学的激励机制,在评定职称中向本科基础课教学倾斜,从制度、政策、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我校的办学思路是与时俱进的。
学校一直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科学定位,使办学理念与时代要求符合。
我校的正确定位与快速发展,形成了与首都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校提出的‘三个为主’的办学思路,较好地处理了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学校以‘211工程’一期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本科教学平台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健康发展。
使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已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责任制和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学校明确规定: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处党政一把手是为教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各部门都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岗位聘任的首要条件并与岗位津贴挂钩。
各专业设责任教授,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及培养全过程负责;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均设主讲教授,对本系列课程的建设、改革和课程质量负责;所有被聘人员对所聘岗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按年度进行岗位职责考核。
强调晋升高一级教学系列职务时实行“教学一票否决权”。
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以校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为主要组成机构,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由主要党政领导、教学部门领导、学生部门领导、教师、专家和学生共同组成,形成了多渠道的信息收集网络系统,保证广大师生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形成了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了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方法与制度,建立了校院领导和责任教授参加第一周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巡考、随堂听课、教学环节检查的制度;通过校园网的工大广场论坛、知新园BBS、学生园地论坛、学生就业论坛、点点必答、教育空间、心灵之约等栏目,构成了畅通的网上信息收集空间。
通过听课,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反映进行分析并反馈。
在课堂教学方面,仅学校层面领导和专家随机听课每年就达1000余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层面每年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
此外,还采取每学期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成绩进行跟踪的方法,采取每学年随机抽调毕业设计(论文)送到天津大学评审等,对重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反馈,实施了有效的监控。
学校在注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并严格执行。
如近三年来,学校严格执行《北京工业大学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分类办法》的规定,严肃处理了各类教学事故,00-01学年17起,01-02学年16起,02-03学年9起,由于严格要求,使教学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位管理、考试管理、学风管理等方面,均严格执行了有关规章制度。
我校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评价方案》,该方案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根据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及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需要,还制定了有关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如: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的评估标准;专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评价标准;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考试试卷评价项目内涵及标准;申报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研究成果)等。
2003年初,学校又根据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从重点大学建设的角度,制定了我校的具体执行方案,在某些指标上提高了要求,执行效果良好。
我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坚持了严格与规范的原则,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以及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方法与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我校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均有明确的规定,通过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我校现有1064名专任教师,其中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入选国家、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53人,入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计划35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9人。
按学历结构:博士229人,占21.5%;硕士369人, 占34.7%;有研究生学历的615人,占57.8%。
按职称结构:教授19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7人,副教授400人,教授和副教授占56.0%。
按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343人,占32.2%;36-45岁的374人,占35.2%;46岁(含46岁)以上的347人,占32.6%。
按学缘结构:本校毕业的279人,占26.2%;来自外校或国外的785人,占73.8%。
有主要基础课专任教师262人,重点学科专业的专任教师409人, 覆盖了我校22个本科专业。
新办专业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8人,占新办专业教师总数的57.4%;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60人,占59.4%,2003年我校新办专业师资队伍中有两位教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
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实力比较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校2001年2月就出台了《关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试行条例》,近三年,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占96.9%。
近年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近三年,生均四项教学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2001年为1870元,比上年增长了33.00%,2002年为2270元,比上年增长了21.39%;2003年为3212元,比上年增长了41.49%。
近三年,我校投入图书购置经费总计2806.25万元,年均投入935.42万元,年均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平均约为6%。
现教学仪器设备值已达1.9亿余元,当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8804元,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当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了76.08%。
4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我校图书馆和图书资料室总面积28019平方米,生均面积1.66平方米。
现有印刷版图书96万余册,每年订购1800多种期刊,引进与自建多种电子网络数据库。
已正式引进30种电子文献数据库,包括SCI、EI、INSPEC、ISTP等9种网络版文摘数据主库,全文数据库能够提供外文学术期刊15565种,外文学位论文集10000余篇,中文学术期刊7000余种,中文学位论文集58357篇;2种电子图书数据库能提供西文图书280种,中文图书16417种。
目前我校图书馆已形成了以信息工程文献为重点,工科文献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并实行全方位藏、借、阅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
图书馆还依托校园网为教学科研用户提供实时的文献信息查询服务。
利用与首都图书馆光纤直连的网络优势和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域优势,在我校建立了首图分馆,进一步丰富了我校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5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我校面向首都社会经济,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近年新办了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法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软件工程、社会工作和广告学8个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的23.5%,涉及工、文、法3个学科门类。
新办专业不仅使学校增加了文学和法学2个学科门类,而且工科专业也有新的发展,扩大了学校的服务面向,为构建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学校将新办专业建设纳入学校“211工程”建设计划,已投入1235万元用于加强新办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目前新办专业的实验、实习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我校积极开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分三批组织了校内教改立项,并承担了北京市和教育部的相关教改立项。
在已结题的32项中,完成研究报告18篇,获省部级学术奖3项,其他学术奖9项;已出版31本著作;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8篇,在国内外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