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理学》课件(2007级,第六章:法律行为法律责任)
《法理学》课件(2007级,第六章:法律行为法律责任)
一、法律行为释义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1、行为 2、法学意义上的行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3、民法上的法律行为与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
是否同一?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 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概念
4、法律行为的认识误区
(1)将法律行为等同于合法行为 (2)将法律行为等同于民事法律行为 (3)法律行为是有效的法律行为? (4)法律行为中有中性法律行为?
引例 四川“见死不求案”
2004年12月8日清晨,詹某与其称为师傅的柳某约定到崇州市 南河大桥上游一家采沙场附近的河堤钓鱼。不知何故,詹某跌 进2米深的河沟,此时,站在河堤旁边的柳某,眼看着詹某在 水中挣扎,却没有进行施救。闻声赶到的群众虽然跳入河中进 行救助,但詹某最终仍溺水身亡。詹某落水后,柳某虽有不懂 水性的客观情况,但在不施救的同时却也不呼救,事后又以去 通知詹某的家属为由离开现场,但因怕找麻烦也并未将此消息 告知詹某的父母。詹某父母詹少林、徐新玉痛失儿子,遂于 2005年3月14日以柳某没有对其子进行施救为由而将其告上法 庭,要求被告赔偿各种经济损失3万元。四川省崇州市法院经 多次开庭审理后认为,因詹某是成年人,溺水身亡是自身不慎 落水导致的,柳某没有法定或约定的救助义务,也不是负有特 定职责的人员,不存在过错,因此对詹某的死亡不承担赔偿责 任。法庭驳回原告要求赔偿经济损失3万元的诉讼请求。但法 院同时认为,“救人于危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 为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柳某的冷漠之举和不 作为应受到社会的谴责。
法律行为的结构· 结果
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
(1)实际结果未达到预期结果; (2)实际结果超过预期结果。
自然结果与法律结果
一是行为者不希望发生的; 二是行为者虽然没有预期,但不反 对发生的结果。
法律行为的结构 · (二)内在方面 【案例】五岁儿童承担侵权责任吗
麦克和沙蓉住在同一条街道。麦克8岁,沙蓉5岁。一天,麦克 在街上骑自行车,而沙蓉和其他几个孩子也在街上。麦克不止 一次地将自行车骑到沙蓉身边,在沙蓉和其他孩子看来麦克是 想撞沙蓉。一个名叫比宁的12岁男孩告诉沙蓉向麦克的自行车 扔石块。沙蓉扔了一块石头,想击中麦克的自行车,这时,麦 克骑自行车到了大街的另外一边,距离沙蓉15英尺到20英尺。 那块石头击中了麦克的前额,有裂口,需要做手术。麦克的母 亲代表她自己和她的儿子,对沙蓉的父母及沙蓉本人提起诉讼, 称沙蓉故意和恶意地伤害了麦克,导致她儿子右眼处撕裂。被 告在答辩状中否定了伤害的指控,特别声称:沙蓉才5岁,她不 具备故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一审法院引用的法律是,未成年 儿童故意和恶意的行为导致了他人的伤害,假使她的行为像成 年人那样应该承认责任的话,那么,其父母要承担不超过750美 金的赔偿责任。根据这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法院的结论有:第 一,沙蓉没有想打击麦克;沙蓉太小也不太成熟,不可能认识 到向麦克自行车扔石块可能会发生的危险;麦克受伤并不是被 告故意或恶意的行为造成的。巡回法院认为原审法院的判决应 当维持。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案例】马加爵故意杀人案 被告人马加爵,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专业学生。2004年2月上旬,马加爵在昆明市云南大学鼎鑫学 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在打牌过程中 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杀害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搏4 人的念头。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马加爵采取“用铁 锤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杰等4 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4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马加 爵作案后于2004年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 3月15日晚,被告人马加爵被海南省三亚市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4月24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 治权利终身。6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 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经复核,云南 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 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 后,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5)混淆合法行为与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
与不违法行为划分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社会性 2、法律性 3、可控性/意志性 4、价值性
(三)非法律行为
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 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应将法律行为与纯粹的经济行 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 为等区别开来。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就是法律行为的客 观表现。包括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行动:行为者通过其身体或某一部分的 动作而影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活动。
法律行为的结构
手段:是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
体方式和方法,包括计划、措施、程式、技 术以及使用的器械等。
效果/结果:是行为的完成(结束)状态。 法律行为结果的客观性如何显现?
第六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法律行为、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行为
在任何法律制度中,关键的因素是行 为,即人们实际上做什么。否则,规则仅 仅是词句而已,结构也不过是一座被遗弃 的空城——没有生命存在的城堡。除非我 们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称之为“法律行为” 的问题上,否则就无法理解任何法律制度, 包括我们自己的法律制度。 ——【美】劳伦斯· 佛里德曼
浙江首例不作为故意杀人案
2003年3月,浙江省浦江县农民李家波和同在工厂打工的女青年项兰 临相识并相恋,不久项兰临就怀孕了。同年6月,李家波提出要跟项 兰临分手,并要项兰临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项兰临坚决不同意,几 次欲跳楼自杀。2003年9月5日中午,李家波与项兰临发生争吵,争 吵中,李家波还用打火机扔打项兰临。项兰临感到绝望,走到走廊 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敌敌畏”,又走进了李家波房间。此时, 李家波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 将房门锁上。李走后很长时间,项兰临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 救治无效死亡。案发后,李家波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003年12月,浦江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由浦江县人民检察院提起 公诉的这件罕见的见死不救案。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家波在发现项 兰临服毒后采取放任态度,将宿舍门锁上外出,致使项兰临在李家 波宿舍中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李家波作为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主观上希望并追求项兰临死亡结果的发生,以解脱自己的负担,这 与他不采取救助义务后造成项兰临死亡的严重后果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其行为已构成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鉴于李家波能够主动 投案自首,依法从轻判处其有期徒行5年,并向项兰临父母赔偿损失 3.5万元。李家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金华市中民法院经过审 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