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总复习1
Vein
1. 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 Lymph, Ag, & cells with captured Ag drained from tissues enters here
Medullary sinus
脾脏的结构
第三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功能
3.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 输出淋巴管胸导管 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 HEV 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Lymph node
4. Germinal centre (site of intense B cell proliferation)
3. Secondary lymphoid follicle
- B表位:构象性和线性表位,抗原表面,不需APC处理和 MHC限制,直 接被BCR识别(识别天然抗原)。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 抗原的理化性质:抗原种类,分子大小,结构复杂性和表位的易接近性;
-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异物性,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机体遗传因素。
佐剂的作用机制:
改变物理性状;刺激单核吞噬系统,促进抗原递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 和分化。
第二章 抗 原
1.概念: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半抗原、 表位、异嗜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非 胸腺依赖性抗原、超抗原、丝裂原、佐剂
2.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比较
3.TD抗原与TI抗原
4.重要丝裂原
5.超抗原的特征:直接结合TCRVb-MHCII; 激 活 多 克 隆 CD4T 细 胞 ; 通 过 分 泌 大 量 CK 参与病理过程。
LPS - - - +
SAC - + - -
————————————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能与多 数T细胞结合,并为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极微量蛋白可活 化多克隆T细胞,产生很强的刺激效果,故称为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6
3.耐受性
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决定基)刺激 →对特定抗原(决定基)产生特异性不应答
→免疫耐受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2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1996
20世纪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免疫学家
学者姓名 Behring Koch Ehrlich Metchnikoff Carrel Richet Bordet Landsteiner Theler Bovet Burnet Medawar Edelman Porter Yalow Dausset Snell Benacerraf Jerne Kohler Milstein Tonegawa Murray Thomas Doherty Zinkernagel
超抗原的作用特点:结合特征;多克隆激活;不需APC处理和MHC限制
重要的T/B细胞丝裂原
第三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1.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功能
免疫细胞产生 、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2.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成熟T/B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 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功能:参与局 部免疫应答、分泌SIgA和口服耐受
与TCR结合部位 α链V区
-
β链V区
β链V区
MHC限制性
+
-
───────────────────────
小结
Antigen, epitope,免疫原性,抗原性,半抗原,超抗原,异嗜性抗原, 丝裂原,佐剂
T表位与B表位的区别
- T表位:线性表位,抗原任意部位,需要APC处理,与MHC结合成复合 物,被TCR识别(识别加工处理的抗原);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的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
抗原的种类
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 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1. 概念:免疫、免疫学、免疫防御、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2.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 免疫应答的类型 4.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5. 了解对免疫学具有重大贡献的、获得诺贝尔奖
的科学家
免疫与免疫学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
2. Primary Lymphoid follicle (B cell area) Paracortical (T cell) area
5. Medullary cords (Macrophage & plasma cell area)
6. 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
Artery
普通抗原
超抗原
───────────────────────
物质属性
蛋白质、多糖
细菌外毒素、
逆转录病毒蛋白
应答特点
须被APC处理
无须被处理
然后被T细胞识别 直接刺激T细胞
反应细胞
B细胞、T细胞
CD4+T、gdT、B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合槽
非多态区
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学科。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指机体对外来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保护作用;
应答过强或持续过长→超敏反应; 应答过低或缺如→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 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网络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相对稳定; 自稳机制发生异常(应答过强或过弱)→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指免疫系统识别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的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异常→肿瘤发生或持续病毒感染。
特异性免疫应答特点
1.特异性
* 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仅能识别特定抗原(决定基); * 应答过程中形成的效应细胞和抗体仅与诱导其产生的抗
原(决定基)发生特异性反应。
2.记忆性
淋巴细胞初次接触特定抗原(决定基)→产生应答 →形成特异性记忆细胞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决定基)刺激 →记忆细胞迅速被激活,产生强的再次应答
免疫学考研复习(一)
考研复习参考书
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主编,第5版) 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主编) 免疫学考研复习及试题精解(科学文献
出版社)
复习方法
仔细阅读教材,并将重点加以总结; 将各个章节的重点及关键提纲列出来,
并熟记(反复2-3遍); 穿插做题,注意横向串联和总结。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简介)
免疫细胞产生 、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2.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成熟T/B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 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功能:参与局 部免疫应答、分泌SIgA和口服耐受
3.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 输出淋巴管胸导管 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 HEV 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概念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AD)
国家 德国 德国 德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比利时 奥地利 南非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阿根廷 日本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获奖成就 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 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器官移植 发现过敏现象 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 发现人红细胞血型 发明黄热病疫苗 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现人白细胞抗原 发现小鼠H-2系统 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第一例肾移植成功 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识别受体 MHC分子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T细胞决定基 TCR 必需
必须要加工处理 成小肽片段 8-12氨基酸(CD8+T) 12-17氨基酸(CD4+T)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B细胞决定基 BCR 不需
天然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氨基酸、5-7单糖 或5-7个核苷酸
免疫应答的类型
天然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长期种系发育、进化而成;出生时具备,泛特 异性,无免疫记忆,产生快,作用时间短。
获得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 后天接受抗原刺激产生, 高度特异性,具有免 疫记忆,产生漫,作用时间长。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