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相关指标

货币政策相关指标

第七章货币相关指标与货币政策1.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货币存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货币流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货币流量=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从K.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变换得出。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②金融市场发达状况③通货膨胀率④消费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因素⑤产业结构2.货币供应量的构成——货币层次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存款(包括国库券) ②美国(USA ) M 1=通货+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 2=M 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非机构所有)+隔日回购协议+隔日欧洲美元+合并调整 M 3=M 2+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机构所有)+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合并调整L=M 3+短期财政部证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③中国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信用卡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思考: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区别3.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①基础货币:是具有货币信贷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从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货币当局投放并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

从运用来看,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二是流通中的现金。

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扩张;若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给量将成倍地缩减。

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财政部发行通货;中央银行的应收款项;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政府存款;外国存款;中央银行的应付款项;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②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派生存款功能产生的信用扩展倍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货币乘数计算公式:k=(Rc+1)/(Rd+Re+Rc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RD:法定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率;RC:现金存款比MQP V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通货+活期存款;基础货币=通货+准备金。

4.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①货币需求的动机交易动机:个人或企业为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这部分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的数量以及从收入到支出的时间间隔的长度,但主要决定于收入的数量,且与收入的数量成正比。

预防动机:人们为了应付意外发生的支出、为了不错过意外的有利的购买机会以及为了偿付未来债务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这部分货币需求也主要决定于收入的数量,且与收入的数量成正比。

投机动机: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从事以债券的买卖为典型代表的投机活动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决定于市场利率,且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5.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收入状况;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公众的消费倾向;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货币的流通速度;人们的预期和偏好思考: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A假设r上升,而Y和P不变,货币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B假设P上升,但Y和r不变,货币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C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真实收入Y增加,货币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动?思考:对于下列事件:分析对产出的短期影响;分析央行应如何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稳定产出。

A政府试图减少财政支出来平衡预算B股市繁荣增加家庭财富C中东爆发战争,导致石油价格猛涨6.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英国(Libor)、美国(FFR)、日本(Tibor)、欧盟(Euribor)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在中国,普通民众把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银行则是把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采用报价制度,以拆借利率为基础,即参与银行每天对各个期限的拆借品种进行报价,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后,计算各个期限的平均拆借利率。

7.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一系列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促进特定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①货币政策通过中介指标的操作②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温和的通货膨胀;充分就业——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经济增长——GDP和人均GDP;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通常指除外汇储备项目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收支是否平衡。

③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资本流入,抵消紧缩效应④货币政策工具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C直接信用控制工具;D间接信用控制工具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a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机制数量机制: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价格机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性;规模可以比较精确地把握;容易对冲;时滞较短缺点:政策的告示性较弱;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要有相当的库存证券b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一种货币政策。

方式:数量(再贴现规模)、价格(再贴现率)作用机制:数量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价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预告效应优点: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较强的预告效果和告示作用;防止金融恐慌。

缺点:不能主动地影响货币和经济,能否成功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映和配合;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结构;灵活性较差,不具有强制性。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内容:规定缴存对象,规定缴存的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可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规定计提方法(时点数还是区间数),规定是否付息。

作用机制:数量机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影响货币乘数价格机制(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具有预告效应:影响居民与企业预期,使之配合或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需要优点: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具有较强的控制货币和信贷规模的能力,快捷有力。

缺点:效果过于猛烈。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容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难。

政策背景:贷款过度膨胀,部分领域投资过热,经济有出现局部性过热的苗头。

⑤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A证券信用控制(证券保证金比率)B消费者信用控制C不动产信用控制D优惠利率E.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⑥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央行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放款或接受存款的数量进行控制。

利率控制: Q条例;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直接干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特别存款⑦间接信用控制工具道义说服或道义劝告;窗口指导(Discount Window Guidence);金融宣传8.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主要环节: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渠道)和金融市场(利率)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9.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①利率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货币供给M增加——利率i降低——投资I增加——总支出E增加——总收入Y提高M↑→i↓→I↑→E↑→Y↑②资产调整途径(货币学派)货币供给M增加——总支出E增加——投资I增加——总收入Y提高M ↑→E ↑→I ↑→Y ↑③信贷传导途径A银行借贷渠道货币供给M增加——可贷资金增加——投资I增加——总收入Y提高B资产负债表渠道货币供给M增加——利率i下降——企业资产状况改善——银行贷款意愿上升——投资和产出增加④托宾的q理论M↑→i↓→PE↑→q↑→I↑→Y↑(q=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⑤汇率传导途径M↑→i↓→E↑→NX↑→Y↑10.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比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频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手段,增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随后的时间里,央行又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同时,中央银行对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也进行了调整。

信贷政策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适度发挥再贴现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加大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不断扩大就业;完善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普通住房消费信贷支持,提高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外汇管理金融危机发生后,央行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的监测;调整境内外资产结构,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同时实施了调增金融机构短期外债额度;加强落实调高企业出口预收汇和进口延付汇比例的政策。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QE):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四个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