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哲学≠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不能影响、决定世界观,二者也无先后之分,主次之分
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属于方法论,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但是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会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能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⑤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⑥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⑦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但是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⑧具体科学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哲学指导,但它在哲学的指导下会少走弯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b)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注意: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②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不是万事万物(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7.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强调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强调物质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意:
(1)诡辩论包括:绝对静止论(不变论)、相对主义
①绝对静止论(不变论):承认静止但是否认运动——如芝诺:飞矢不动;僧肇: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刻舟求剑
②相对主义:承认运动但是否认静止——如欧布里德:“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认识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所以是对的
8.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c)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任何物质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9.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
(1)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都不是规律,是现象,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水往低处流,春夏
秋冬四季更替
(2)规律≠规则: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制定、创造、发明、修改、改变、改造、突破、创新、废除、消灭;只能是发现、认识、尊重、利用、违背规律;同时注意规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②规则是主观的,是人制定出来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废除;
(3)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事物自身属性的变化和运动变化发展,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变化的
(4)我们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不能根据我们的主观需求、主观愿望利用规律(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而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不能认为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的本质
10.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b):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
①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
②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③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所有动物,电脑等都不具备意识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说“大脑”。
同时注意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⑤意识是对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说“意识起促进作用”的表述是错误的。
⑥正确的意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⑦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不能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不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人脑。
意识(认识、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客观存在
⑧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内容上是客观的
11.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赖意识。
所以说“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谁也离不开谁”都是错误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都是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的
二、意识的作用
1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c)(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
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也因此,我们只能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不能说“意识能够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②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在,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三个概念的范围不一样
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强调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