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学、系统组织学三部分。
胚胎学内容包括胚胎早期发育和各器官系统发育两个时期。
2.四大基本组织是什么?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3.石蜡切片技术的过程是什么?取材固定脱水(70%、80%、95%、100%酒精)透明(二甲苯和苯) 浸蜡包埋修整蜡块切片展片贴片烘干染色封固4.什么是HE,结果是什么?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苏木精可以将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等染成蓝紫色,伊红可将多数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
5.亲银性和嗜银性、嗜酸性、嗜碱性、异染性?亲银性:动物体内有些结构经硝酸银染色后可使硝酸银还原,形成棕黑色的银粒附着在组织结构上,这种特性叫亲银性。
嗜银性:有的结构不能使硝酸银还原,需要加还原剂使其还原,这种特性嗜银性。
嗜酸性:组织和细胞成分对酸性染料(如伊红)的亲和性。
异染性:有的细胞和组织,用某些碱性染料染色时,其染色结果与染料的原有不同,这种颜色的变异性叫异染性。
嗜碱性:组织和细胞成分对碱性染料(如伊红)的亲和性6.显微镜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基本技术.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发射器(电子枪)代替光源,以电子束代替光线,以电磁透镜代替光学透镜,最后将放大的物象投到荧光屏上。
第二章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磷脂脂质双分子层(膜脂)糖脂结构胆固醇蛋白质分子膜周边蛋白膜内在蛋白主要功能:1、作为界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
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有序进行。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可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3种:无丝分裂:一般原核细胞常见,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
细胞体积增大,合计和人形成哑铃状,中部断裂,胞质溢缩,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
无纺锤体的形成。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常见的分裂方式;可分为间、前、中、后、末期。
间期:DNA复制,以及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均匀分布在细胞两极。
末期: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重新开始分裂。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物中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4.简述周期路线:G1期:为DNA合成前期,又称第一间隙期。
此期,细胞一方面合成细胞所需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同时为DNA复制准备必要的条件。
当上述活动基本完成,在细胞质内某种调节因子作用下,细胞越过G1期末端“R点”,进入S期。
R点是细胞周期运转的一个阈值点。
S期:为DNA合成期,同时继续进行蛋白质合成,特别是M期所需要的微管蛋白。
S期持续时间比较恒定,为7~8h。
G2期:为DNA合成后期,又称第二间隙期,此时期为细胞分裂准备条件。
G2期持续的时间较短,平均1~数小时。
M期:为有丝分裂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运行情况不同。
5.M期可以人为的分成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前期:细胞外形变圆;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对中心粒彼此分离,两极之间在靠近核膜形成初步的纺锤体;核纤层瓦解,核膜崩溃,核仁消失(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纺锤体牵拉,使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着丝粒的分离和两侧微观的牵拉,使染色体向两极运动(点裂体增均两极)末期:染色体平均的分到两极;形成核膜,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重组;染色体去螺旋化,变成染色质;核仁重新出现(两消两现重开始)6.细胞骨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细胞周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细胞由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历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
细胞凋亡:动物的大多数细胞在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正常的自然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
第三章1.上皮组织的共同特点:答:一共五点:(1)细胞成分多、排列紧密、间质成分少,主要起连接作用。
(2) 大多数细胞有明显的极性。
(3) 上皮组织中一般无血管和淋巴管,细胞所需营养物质依靠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通过渗透而供给。
(4) 上皮组织内神经末梢较为丰富,能感受各种刺激。
(5)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感觉和排泄等功能,但由于其结构和分布部位不同,生理功能各有侧重。
2.简述被覆上皮的类型有哪些?单层上皮包括:①单层扁平上皮:又分为内皮和间皮,内皮分布在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
②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腺体、肾小管等。
③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道和子宫腔面。
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道内表面。
复层上皮包括:①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角化的〕、口腔、食道、阴道内表面〔非角化的〕。
②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在眼睑结膜。
③变移上皮:分布在泌尿管道、膀胱内表面。
3.掌握各种上皮的结构特点、功能及分布?单层:(一)单层扁平上皮 1.形态结构:为一层扁平的细胞,细胞的边缘呈锯齿状。
细胞体:呈扁平不规则形或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
细胞核:扁椭圆形,居中,并且凸向腔内;细胞质:十分少,在细胞核处略多。
分布: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内皮、间皮和其它。
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等处。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等处。
其它:肾小管细段及肾小囊壁层、唾液腺的闰管、肺泡壁上皮。
功能:物质交换、减少摩擦。
(二)单层立方上皮1.形态结构:为一层立方的细胞,从垂直切面看为正方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细胞体:呈棱形立方状,细胞核:圆形,居中。
分布:肾远端小管、卵巢表面、甲状腺等处。
功能:吸收或分泌等功能。
(三)单层柱状上皮1.形态结构:为一层棱柱状的细胞,表面看为多边形,垂直切面看细胞为长方形,核呈椭圆形。
分布:胃、肠、子宫的腔面和胆囊的内壁功能:吸收和分泌功能。
(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1.形态结构:1)为一层多种形态的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间质。
2)细胞可分为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细胞、杯状细胞四种类型。
柱状细胞的游离端具有纤毛的结构;以上各细胞大小不等、高低不等、形态各异,但均位于基膜上;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顶端可达游离面;由于各细胞的高矮不等,故各细胞的胞核所处的位置也不等;这在切面上似乎此上皮是一种复层上皮,因此称之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功能:分泌粘液,消除异物,保护呼吸道。
复层:(一)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1.形态结构:由几层~几十层不同形态的细胞所组成,细胞间含有少量的细胞间质。
基底层:1~2层矮柱状细胞组成。
中层:数层多面形细胞组成。
表层:由几层扁平形的细胞组成分布: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咽和肛门等部位功能:耐摩擦及阻止异物侵入等保护功能。
(二) 复层柱状上皮1.形态结构:深层:矮柱状中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的细胞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
分布:眼睑及男性尿道等处。
功能:润滑,保护等功能。
(三)变移上皮1.形态结构:为多层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间质。
深层:呈不规则形;中间层:多角形表层:细胞扁平或较大时呈梨形分布:泌尿管道的内表面。
功能:保护,可防止尿液侵蚀。
4.简述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有哪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相邻上皮细胞的侧面的细胞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化结构5.各种特殊结构的结构和功能:微绒毛:结构:长1.4微米,宽0.1微米,表面为细胞膜,内含微丝,穿出者参与形成胞外基质。
作用: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和分泌。
纤毛:结构:长5到10微米,粗0.5微米,中央有两条单独微管,形成“9*2+2”结构形式。
作用:许多纤毛同步向一个方向有力摆动,把黏着在上皮表面的尘埃颗粒或细菌推向一个方向。
桥粒:结构:在上皮细胞间呈不连续斑点状,相邻细胞对称分布。
基膜:结构:由基板(透明层和致密层)和网板(网状纤维和糖蛋白基质)构成。
作用:支持,连接,半透明,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质膜内褶:作用: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利于水和电解质的物质交换。
半桥粒:作用:加强上皮细胞与基膜的连接。
6.外分泌腺根据其分泌物的性质可分为哪些?浆液腺:分泌物稀薄轻亮,内含多种酶和少量粘液。
粘液腺:分泌物较粘稠,主含黏液。
混合腺: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共同构成。
7.名词解释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以及某些脏器表面。
接连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时存在。
浆半月:在唾液腺中,常见到由黏液性细胞构成腺泡,在腺泡末端附有几个浆液性腺细胞,切片中呈半月形排列。
第四章1.结缔组织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几种?结缔组织又称为支持组织,是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具有支持、连接、填充、营养、保护、储水、修复和防御等功能。
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淋巴。
2固有结缔组织及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3.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有哪些?并重点掌握各细胞成分和纤维成分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基质:呈无定形的凝胶状,填充在细胞和纤维之间,主要由生物大分子蛋白聚糖(由蛋白质和糖胺多糖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后者数量远高于前者,起到局部屏障的作用)、结构性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软骨粘连蛋白等,参与构成分子筛,并通过连接和介导作用影响细胞的附着、运动、生长和分化等)和水构成(P36)纤维:分为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纤维,新鲜状态下呈白色,故又称白纤维。
HE染色呈粉红色。
其在沸水、弱碱和较强的酸性溶液中易于溶解变成明胶,胃蛋白酶可将其消化,具有韧性,抗拉力强,弹性较差)、弹性纤维(新鲜状态下呈黄色,故又称黄纤维。
HE染色呈红色。
其富有弹性,能任意弯曲,分子间借共价键连接成网,与胶原纤维交织在一起,使得疏松结缔组织既有弹性,又富有韧性,有利于组织和器官保持形态和位置的相对固定,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网状纤维(银染法呈棕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主要分布在网状组织以及结缔组织和其他组织的交界处。
)细胞成分: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细胞核较大,卵圆形,可见1-2个核仁。
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聚糖,形成疏松结缔组织的三种纤维和基质。
在机体遭受创伤时,由静止的纤维细胞转化为活跃的成纤维细胞,能产生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增强,加速伤口的愈合,但是也容易形成瘢痕。
2、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胞质内有大量溶酶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能沿着淋巴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和细菌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浓度梯度进行定向运动,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那些物质被称为趋化因子,巨噬细胞主要功能有: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