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政策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
学分:1
参考学时:总学时:30 理论学时: 30 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课程是研究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做了详细介绍,法律规范齐全,教训案例丰富,分析透彻,时效性强,实用性高,对幼教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类学生的学习重在理论分析,他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着眼于学生对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关注教育法规、政策的发展与改革。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本课程的理论性
较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社会现实,学校环境和学生实际出发,便面空洞说教。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创设一些模拟场景,帮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过程中,做到两条线并举,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
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1、初步掌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和提高严格执法、依法治教的意识。
2、笔记哦啊系统的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培养和增强执行政策、法规的能力。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学前教育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工作,维护学前教育机构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提高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分析、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基本概念、理论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一学生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注意: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的形式
笔试+案例分析答辩
2.考核评价表
考核评价表
注意:
1.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2.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评价体系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选用教材:李红霞主编《幼儿教育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2、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1)孙葆森等《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北京师范出版社,1998年(2)张乐天主编《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五、编制说明
1. 本课程标准由教心教研室朱丹老师编制
2. 执笔人:朱丹
3. 审核人: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