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论文

犯罪心理学结业论文题目论激情犯罪心理与心理预防姓名陈燕班级 10级应用心理学学号 100602010004摘要:情绪是行为的先导,往往会强烈影响甚至支配人的行为。

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做出错误的甚至违法的行为,也就是导致情绪型犯罪。

激情犯罪是一种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而瞬间爆发的强烈的情绪型犯罪,对社会危害极大。

积极的激情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消极的激情则十分有害。

激情犯罪可以分为主动型激情犯罪、被动型激情犯罪、事先引发型激情犯罪、事中引发型激情犯罪等类型。

激情犯罪心理来源于行为人的欲求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性,因而,具有需要满足的畸形型和急迫性、不良心理体验的急剧扩展性、情境刺激与反应的不对称性、犯罪决意形成的超坚定性等显著特征。

要预防激情犯罪的发生,必须根据激情犯罪的心理特征,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前犯罪行为人调节自己的需要结构,减轻不良情境的刺激,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

关键词:情绪激情犯罪心理特征心理预防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位年轻律师因排队问题与人起了争执,情急之下将对方打死。

作为律师,应该比普通人更懂法,发生这样的事情,惟一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管好自己的情绪,在冲动之下失去了理智,导致激情犯罪。

在不良的情感和情绪的作用下,犯罪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行为侵害客体不同,因而可能构成多种犯罪行为。

情绪型犯罪这一基本特征给该类犯罪的预防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与此同时,情绪型犯罪在不当前我国刑事犯罪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失败在青少年犯罪中该类犯罪数量较多。

数据显示,中国的情绪型犯罪案件已占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的70%—80%。

某市公安局对审理的婚姻、恋爱杀人案件的调查表明,该类案件占杀人案总数的45.7%。

这类杀人案绝大多数都是由男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所引起的。

情绪型犯罪也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之下所为的,任何故意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当然,犯罪心理的形成也不是天生或简单的外界不良因素决定的,它是外界不良因素的内在不良品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逐渐形成的,情绪型犯罪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激情违法犯罪心理成因分析从主体外因素方面分析,主体内外的积极因素可以使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弱化,主体内外的消极因素将使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强化。

主体外因素即主体外的各种刺激和情景。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有着复杂的社会、外在原因,受着违法犯罪行为人生活在其中的小环境因素与情景因素的影响。

但是他必然会通过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必然会通过内在的心理因素起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影响侵袭,就容易转化为内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从主体因素方面分析,制约与影响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很多,主要来源与内部主导性需要所产生的驱动力,同时也与其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因素有关。

主体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个体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主要是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良知与罪责感萌发;需要、满足与代偿;行为人生理、心理强制性条件限制。

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主要有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的需要、认识情绪、意志等。

(一)需要的强烈性。

需要是个体内部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身心方面的不平衡状态。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首先同主体的需要及其强度有关。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的需要恶性膨胀,导致非法欲望的产生和增强;异常的需要居需要结构的优势地位。

而与社会现实处于对状态。

如果主体某方面的欲求强劲而不可退,个体社会化又存在着严重缺陷,不良需求,“感情用事”一时激情冲动,自我抑制失控,就会不惜冲破道德、法律约束,决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桩桩件件的惨案发生。

(二)认识的片面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认识上的偏差倾向,容易引起违法犯罪动机的恶化和产生新的违法犯罪动机。

例如,1999年11月28日14时许,发生在山西大学的女研究生被强奸未遂,残遭杀害一案,犯罪分子杨文昌充学校管理干部将女研究生韩婕骗至一僻静地下室内,试图施暴,但遭到韩某拼死抵抗,丧心病狂的杨文昌害怕被人发现,顿生杀人灭口之念,将女研究生韩杀死。

③一名风华下茂的女研究生惨死在行为人的消极激情之中。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对事物的认识持有固执已见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情感,使它们具有消极性,甚至发生恶变,导致激情违法犯罪。

(三)情绪不稳定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多数情况下,烦燥不安、愤怒、嫉妒、恐惧、绝望等消极情绪,将会加速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和滋生。

愤怒是针对来自外部对自己或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生命、身体、名誉、权利、财产等侵害,为保全自己或者有亲密关系的人不受侵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由于愤怒是在急剧又强烈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很难控制,很容易表现为冲动的行为,当这种情绪一旦变的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行为(伤害或者杀害)。

恐惧是对来自外部的侵害以消极的维护自己而产生的情绪。

恐惧的念头极度高涨时,为了想从侵害者的势力下逃跑出来,有时也会不假思索地在消极情绪支配下施行暴力。

例如,因盗窃潜入人家被发现后,由于过于恐怖,便伤害或者杀害被害人逃路。

歇斯底里性严重的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站的住的根据,然而却有二般激烈燃烧着的嫉妒心。

当情绪特别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克莱奇马所说的原始反应。

将极度亢进的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的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活动发泄出来。

有时,某种强烈的情绪也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了违法犯罪的实施。

例如对被害人的同情可怜而骤然中止违法犯罪行为。

(四)意志薄弱性。

一个人能否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性格意志特征。

人的不良意志特征与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如冲动性、盲目性、放纵性、依赖性的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等。

如果意志薄弱,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及行为,特别是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容易暴躁发火,产生激情,导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通过对激情违法犯罪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与常态违法犯罪比较,激情违法犯罪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具有以下特征:(一)没有预谋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心理品质虽处在不良阶段,但却没有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力定势。

违法犯罪行为人主观意识只处于间接、被动的违法犯罪阶段,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具备了客观刺激性条件,为满足某种需要迅速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从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理论分析,激情违法犯罪行为并无预谋。

(二)情境刺激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境刺激,内有在不良心理只处于潜流状态,心理尚能保持平衡,行为人不置过激。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的头脑“内化”的结果。

人的心理一经形成后,就会对外界环境影响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行为。

行为是人的心理外化表现。

一旦情绪产生强烈刺激,损伤和破坏了某种个人需要,就会产生情绪体验。

由于负诱导作用,在脑皮层间产生满情绪体验。

由于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间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情绪高涨,由此引发激情违法犯罪动机,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自我失控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由于没有预谋,情境刺激瞬间突发,打破了行为人的不良心理的潜流状态,受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刺激下,自控能力和理智感降低,自我抑制失控,在情境强烈刺激下产生违法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有的行为在情境刺激下暴力行为在达到目的后马上中止,而是要持一段时间,甚至酿成更大的惨案,如有的杀人犯杀红了眼,在杀“仇人”之后,还伤及无辜。

上述3个特征,在激情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三.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

因此,歇制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作起。

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化教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做好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净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外界不良因素来诱发和自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用,要是激情违法犯罪形成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净化社会环境,消除外界不良诱发因素,是预防、控制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

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的诸多诱因都可能“内化”为个体心理内素,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环境决定的。

两种因素彼此消长,决定了个全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如果消极因素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时,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或者违法犯罪机遇,即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控制诱发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不良因素,消除隐患,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的发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要加强对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增强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个体品德的优势与个体道德和法制意识健全与否紧密相连。

就个体社会行为而言,是否遵纪守法,主要靠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予以调控。

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使其明白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形成遵纪守法心理,摈弃违法犯罪诱惑,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开展社会化教育,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过程。

要普及社会学知识,使全体公民受到良好的社会学教育,把人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老年社会化成为人生自我适应社会。

预防和减少社会越规行为的有效措施。

公民经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对外界环境与主观愿望,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思索、区分、鉴别、选择、控制、调节的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思想意识的最高调节器,对其心理活动起支配、统率作用。

如果社会适应出现障碍,将直接影响心理各因素的健康协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必然出现病态心理和不健康人格,构成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潜在隐患,因此,加强公民社会化教育,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防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出现缺陷,引发激情违法犯罪,提高公民自我抑制能力势在必行。

(四)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公民健康的心理品质。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和道德修养,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对其是否能够自觉抑制不良环境的侵蚀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