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摘要: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的探讨。

本文主要是以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社会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等心理治疗的经典理论作为依托,构建了既独立又依附于这些经典理论的关于心理疾病产生的机制,并且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持浅谈了心理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主要结论是心理疾病源于自我产生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关键词:基本焦虑、基本敌意、心能、积极关注
1、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而关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家做过不同的论述。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强调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无意识的愿望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所引起的根治于内部的问题,而心理治疗要尝试找到问题的无意识根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强调心理疾病源于转嫁或实现过程的阻碍。

客体关系学家克莱因则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精神分析社会学家霍妮则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

本文便是依据这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两个概念,并创造性地提出“心能”这一概念,来构建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及治疗。

2、产生
2.1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在正式阐述本文的观点之前,有必要先对两个名词作出解释: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

这两个概念最先是由霍妮提出,霍妮认为,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和满足的需要,或者说儿童与父母的人际关系失调,儿童便会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而对基本敌意的压抑和防御则导致了基本焦虑,也就是一种“在知觉可能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体验到的一种孤独和无助感”,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

然而在本文中,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被视为产生于自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而不单单产生于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自我产生于儿童与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自我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当婴儿感到饥饿时,本我要求即时的满足,如果得不到,就会产生挫折感,而婴儿克服挫折的努力可能是导致成长的最初契机。

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正产生于婴儿即时的要求第一次的不到满足的时,也就是说,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随着自我一起产生的。

这里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平行的,不同于霍妮的解释。

基本焦虑是向内的能量,它是婴儿认识到自身的弱小与无力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感,而基本敌意的能量是向外的,他是婴儿不能接受来自来自外界客观世界的拒绝与否定而产生的不满与愤怒。

这两种论述是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这种假设类似于克莱因对于婴儿
刚出生就拥有活跃的幻想生活的假设。

她认为婴儿拥有“好”与“坏”的潜意识表象,这些表象是本我潜意识本能的心理表象,与成人有意识的幻想是不同的。

2.2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的作用机制
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机制并不复杂。

当基本焦虑的能量大于基本敌意的能量时,也就是说婴儿感受到的不安与恐惧超过他们对外在的客观世界(婴儿时期主要是指母亲)的不满与愤怒时,消极的能量更多的投射到婴儿自身,为了消除这种不愉快感,婴儿会采取防御机制,也就是寻求支持。

婴儿首先会将这种消极力量外投寻求外部的客观世界的支持来消除自身的无力感。

比如,当婴儿感到饥饿而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会一直哭泣直到母亲出现,但这是由于时间上的延迟其自身的无力感并没有完全消失。

有一部分仍然被压抑下来。

反过来说,当基本敌意的能量大于基本焦虑的能量时,婴儿将消极能量更多的投射到了外在客体上,为了消除外界客观世界带来的深深的无助,婴儿会采取两种防御机制,一种是认同,一种是内射。

认同也就意味着婴儿默认了当前没有外在客体支持的状态,他会假装自己不需要支持,而诸如饥饿这种本能冲动最终会使这种认同瓦解,从而加深婴儿的无助感;当婴儿选择内射时,他假设母亲就在身边,这种幻想会暂时消除他的无助感,但同样会因为时间的延长而被重新激起。

由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引起的无力感与无助感便构成了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本质上还是
来源于自我发展过程中与本我的不断斗争,这种斗争本身就是个体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但是个体逐渐将自身与外在客体区分开来,为自我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因为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不总会满足婴儿(或成熟个体)的要求,因此,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婴儿自我的保护。

这里并不是否认了两者的消极影响,因为虽然他们在客观上推动了自我发展的进程,但却是个体产生心理疾病的来源。

虽然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在婴儿时期产生的,但其消极影响并不会因为婴儿的成长而停止。

当自我发展成熟,尤其是婴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建立并发展成熟的时候,婴儿期被压抑的不安全感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唤醒。

这里可以联系霍妮的观点做出论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对儿童表现出支配、忽视、过分保护、拒绝或溺爱的行为,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们安全和满足的需要,婴儿期被压抑的无助感与无力感会被对个体有意义的事件唤醒,对父母(外在客体)产生愤怒与不满,体现为基本敌意,对自身(内在自我)产生不安与恐惧,体现为基本焦虑。

这种感觉就像“置身在一个充斥着虐待、欺骗、攻击、羞辱、背叛、嫉妒的世界里,而经验到一种渺小、微不足道、无助、被人遗弃、危机四伏的情感”(霍妮,1937)。

当然这两者也并不会止步在个体的童年,他们自产生起便将贯穿一个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全程。

无论在个体成长的哪个阶段,两种消极力量被某些对个体自身存在意义的事件刺
激唤醒时,就会呈现出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的症状。

3、治疗
3.1心能
上文主要提到的是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是如何作用与个体(主要是在婴儿期)而运作的,而这两种力量对个体的意义主要是消极的。

为了更好地构建心理疾病产生与治疗的机制,这里将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即心能。

婴儿一生下来是十分脆弱的,他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一生下来就被赋予用来攻击的尖利的爪子或强健的四肢,因此他会本能性的寻求外界的支持(主要是母亲),而激发这一本能行为的便是心能。

心能是一种本能性的能量,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对个体起保护作用(?)。

上文中所提到的对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的防御机制主要就是心能在起作用,而在婴儿阶段心能没有积累到强大到可以完全应对由本能需求引发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因此其在婴儿时期对自我的保护是暂时性的的不彻底性的。

心能的主要来源是诸如爱与关怀类的积极关注,因为这种积极关注可以增加婴儿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感,而这恰恰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本我对本我最原生的需求的满足。

心能在理论上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然而由于不同的父母及客观环境,这种状态基本上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同一年龄段的不同个体心能基本上都是不同的。

当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被唤醒时,心能会同时发生作用,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提高感”(奥尔波特,1995),心能作用的实质
是积极关注给个体带来的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弥补了由基本焦虑
与基本敌意作用带来的不安全感所产生的心理空白,而这种空白在实质上是自我的缺失,也就是说心能的根本作用是使自我得到整合。

3.2治疗及预后
从上文可以看到,理想的健康的个体是拥有完整、统一、稳定的自我的个体,那么,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自我状态,则需要治疗师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来访者重塑或完善自我,而这里所采用的方式便是积极关注。

罗杰斯将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作为心理治疗的三个基本条件。

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意味着治疗师要对来访者“抱着一种热忱、积极和接纳的态度”(罗杰斯,1961)它也意味着治疗时要毫无保留地接受和赞美来访者,而不对其作出评价,不让其产生防御倾向。

从上文的论述出发,评价治疗结果的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来访者是否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

治疗的关键在于来访者能认识到自身有强大的心能与完整的自我,并且来访者能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知,并能认识到自身有解决问题的潜能。

第二,来访者能否与他人建立更协调的人际关系。

因为上文提到,心理疾病从根本上在于自我发展过程中,具体说就是自我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这也就意味着来访者要更容纳别人,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
期待,并且不因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能够建立起能够促进其成长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茹傅文青译.人格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4、robert d nye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