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弈论

博弈论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博弈在生活中的应用》专业:产业经济学课程名称:组织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郭晓曦开课时间:2012-2013年下半学期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摘要: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

每个人都在为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努力,在每个涉及到利益的领域,都需要我们运用博弈思维,提高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将博弈的原理和规则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在面对问题时作出理性的选择,减少失误,突破困境,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博弈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揭示许多日常生活中所发生问题的内在规律和根源,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认识其中复杂多变的关系,并指导人们进行最科学最有效的决策。

关键字:博弈实例运用一、博弈的概论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一些个人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各自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博弈方的得益(得益矩阵)、结果、均衡等.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策略及其得益函数等知识。

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是所有参与人的策略或行动的函数,这是每个参与人最关心的事情。

6、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均衡结果是指博弈结束后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一些要素的集合,如在各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作用下,各参与人最终的行动或效用集合。

上述要素中,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均衡。

博弈其实就是一种游戏,是如何做出对自己有利选择的游戏,但又区别于传统的如体育运动、下棋、打牌等游戏,同时又和这些有些有本质的共同特征,如都有一定的规则,都有一个结果,策略至关重要,同时策略和得益有相互依存性,游戏者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博弈本身的含义就是博弈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选择相应的策略以期获得足够的利益的过程,这和传统的游戏是相通的,如最常见的斗地主,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如连牌至少5张一连等等),选择如何出牌(出牌的组合以及出牌的顺序等等)而获胜(当然也可能输)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三方博弈的过程。

二、囚徒困境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甲乙同案犯,隔离审讯。

如果两个都不招,因为证据不充分,两人都只能判1年。

如果一方招了,属立功表现,功罪相抵,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则属抗拒从严,判10年。

但如果两人都招了,则各判 5 年。

结果大家都知道:两个人争先恐后地招了,结结实实地各判了5年。

两个犯人陷入的就是囚徒困境,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摆摊囚徒困境呢?答案是需要合作的约束。

严格的囚徒困境的前提是博弈各方不可以进行合作,也就是不能够制定有约束力的协议。

实际上,在重复型的囚徒困境中,并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很困难,困难的是这个协议对博弈各方是否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一个合作契约建立的困难在于任何协议签订之后,博弈参与者都有作弊的动机,这样作弊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

(二)囚徒困境在学生违纪调查中的运用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囚徒困境,比如:1.幼儿园小朋友互相分享玩具(给他玩,不给他玩)2.情窦初开的男女互相表白爱情(表白,不表白)3.公共走廊卫生的维持(不扔垃圾,扔垃圾)4.国家间的对抗(和平,战争)5.老板与下属的关系(信任,不信任)6.竞争对手打价格战(不降价,降价)7.商场上,生意伙伴的非正式合同,或君子协定(不违约,违约)虽然括号内前者都是大家想要达到的目标,自私(理性选择)的结果却是大家不得不接受后者。

小朋友仍在自己玩自己的玩具,虽然慢慢有点厌烦;韶华已逝的男女偶然发现当年对方暗恋的都是自己,徒呼奈何;你扔垃圾我也扔垃圾的结果是公共走廊难以找到下足之地;怕下属营私而事必躬亲的老板丧失了业务机会;怕对方违约的商人自己也没有做成买卖;怕竞争对手降价后独占市场的商家们竞相杀价,把一个又一个行业做烂;怕吃亏的国家之间也是永远战火绵连。

另外,在校园生活中,难免出现打架等违纪事件的发生。

在处理这类事情上,如果遇见胆小的学生吓唬就可以了,但是怕就怕在遇见自作聪明的学生,他们或者避重就轻,或者干脆来个哑口无言,让你干着急。

老师们对于这样学生的处理,囚徒困境博弈理论就大有用场了,而且是屡试不爽。

老师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中,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一理论撬开了学生的愚顽心灵:先是对最顽固的学生在办公室里进行问询,其目的不在于能不能问出什么。

此后将其支出,又将另一个学生进行问询,从这个学生嘴里问出蛛丝马迹后直挖到底,而后再把第一个学生叫进来问询,此时借助第二个学生的线索旁敲侧击,基本上就可以将他束手就擒。

(三)小结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合作可能是稳固的。

如果博弈无穷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

因为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在下一次博弈时的报复;而双方都采取合作态度会带来合作收益。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完全这样,人总是要死的,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不是无限次的,当一个人知道他终将退出博弈时,他就可能不再害怕此后别人对他的报复。

三、生活中博弈的实例在约翰纳什的电影中有一个较小案例的分析至今印象深刻。

片中纳什和他的同学们在酒吧里遇到了一个迷人的女郎,使得其他的女性顿时暗淡无光,于是在座的男性都将目光投向了她,大家各自蠢蠢欲动想要与那位女郎共舞一曲,但又没有勇气,于是怂恿纳什打头阵,然后他们一个一个地去试,在大家的观念里,这样的几率比较大一些,不管是谁,至少有一个人会赢得和她共舞的机会,可是纳什却提出了与大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提出,最好的方式便是首先谁都不去邀请那位女郎,理由是,当所有人挨个地去邀请那位女郎的时候,由于她本身的傲慢或其他因素,前来邀请的人必然会被他一个一个地拒绝,然后这些男性会转而去邀请别的女郎,可是谁会甘愿在别人的心里屈居第二的位置呢。

于是这些男性最终的结果便是惨败,没有人愿意和他们跳舞。

可是换一种方式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其他的男性都去邀请其他的女郎,由于她们认为自己被得到尊重欣赏而欣然接受,当大家都在欢快的跳舞而那位女郎被冷落的时候,这时最后那位男性再去邀请,那么便不会被拒绝,于是这时大家都得到了共赢的局面,也便是最好的结果。

这应该就是纳什均衡的一个小小的说明。

在生活中博弈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天24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

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

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因为在这个博弈过程中除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

“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

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

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

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

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就更为常见。

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

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

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四、生活中博弈论的有效运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

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

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

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在博弈中,人们经常采用威胁策略,但其他博弈方也会采取对威胁的辨别和反威胁策略。

经济学家泽尔腾就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剔除出去,解决了一个博弈中可能存在多个“纳什均衡”的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方便地预测博弈的结果。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父母不同意女儿所交的男友,威胁女儿说:“如果你再同他交往,我们就与你断绝关系。

”但这样的威胁往往是不可信的。

对爱情执着的聪明女儿会置父母的不可置信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男友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父母最后也会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喜欢的女婿。

这个结果便是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后的“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称其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博弈论”研究还发现,在重复博弈中,如果博弈的次数是无限的,博弈方会选择相互合作的策略。

在博弈中,人们掌握的信息经常是不完全的,需要在博弈进行过程(即动态博弈)中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知识、修正判断。

成语故事“黔驴技穷”实际上就包含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老虎吃掉毛驴的策略,在“博弈论”中就是所谓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人们常提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的一种描述,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上边的政策制定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政策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论,我们的生活跟博弈问题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博弈战场上,我们怎么能使得自己在博弈场上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