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课程中文名称: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英文名称:Gam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课程代号: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秋学期)主讲教师:潘天群职称:教授、博导研究专长:博弈论、逻辑学、科学方法论所在院系:哲学联系电邮:tqpan@授课对象: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不限专业)一、主讲教师简介:潘天群,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6)。
曾于2001年9月-2002年2月在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从事“博弈论中的方法论问题”的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哲学、博弈论。
在《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约70余篇。
独立出版著作5部:《行动科学方法论》,《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博弈思维——逻辑使你决策制胜》、《社会决策的逻辑结构》与《合作之道——博弈中共赢方法论》。
其中《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为畅销书与长销书,已出版第三版。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弈论的哲学基础与应用功能研究”(2009)。
二、课程简介由于“他人”与“我”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研究冲突与合作的博弈论自上一世纪由冯•诺依曼等人创立与发展以来,对社会现象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通用工具。
迄今至少有五位博弈论专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研究与博弈论相关。
博弈论也也渐渐渗透到自然科学(如生物学、人工智能)之中。
本课程突破数理博弈论的框架,结合主讲教师十年来的研究工作,构建适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博弈论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功能,同时注重博弈论所涉及的哲学与方法论问题。
内容包括:博弈论基本知识、应用与最新发展,以及它所涉及的哲学与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理论科学性与客观性、社会科学中的实验、理论预测等等方法论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案例、少模型”的方法,深入浅出,力争做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学好该课程;同时注意发挥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
主讲教师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力图将本课程建设成高水平的精品通识课程。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使学生掌握博弈论基础知识与应用功能、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的学习,同时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四、教材及参考资源:主讲教师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安排课程内容体系。
下面为参考教材、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
(一)参考教材1. 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迈尔森:《博弈论——矛盾与冲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二)参考书目1.崔之元:《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2.潘天群:《博弈生存(第三版)》,凤凰出版社,2010。
3.潘天群:《博弈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潘天群:《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赢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三)各种网络资源。
如英文维基百科;及国外著名博弈论研究网站资源,如希伯来大学的互动决策研究中心网站等资源。
五、教学模式: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与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课堂讲授由任课教师完成。
博弈论是一个有完整内容体系的学科,且内容较多。
课堂讲授约占80-90%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2次的课堂讨论和1次博弈实验。
课堂讨论可采取分组、分专题,学生就教师已讲的相关知识课下准备、课堂讨论的模式。
博弈实验是当今博弈论发展的一个趋势,本课程设计1次博弈实验。
实验由主讲教师设计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本课堂讲授的特点:(1)案例多。
运用案例讲解原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内容跨学科。
教学内容涉及文史哲及社会科学,同时涉及自然科学。
(3)可应用性强。
博弈论本身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4)侧重博弈理论背后的思想。
讲授内容将与哲学、逻辑学相联系。
六、考试方式本课程采取“平时成绩、考试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考察的是学生参与课程的参与程度,约占30%。
考试测试的是学生对博弈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约占40%。
论文写作测试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约占30%,本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做出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七、教学大纲:本课程按照每学期18周设计,每周3课时。
教学计划和大纲如下(*为难度较大考虑选讲的内容):第1课。
课堂讲授:博弈论的学科发展。
讲授内容包括:从冯·诺依曼1928年的工作讲起(冯·诺依曼试图成为社会科学的牛顿),介绍纳什、奥曼、谢林等人的工作;分析博弈论的学科性质及它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2课。
课堂讲授。
中国文化中的博弈思想。
讲授内容包括:孔子的“以直抱怨”思想(“以怨报德,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合纵连横术与联盟博弈理论,兵家理论(如《孙子兵法》)与非合作博弈理论等;《三国演义》中的博弈模型。
第3课。
博弈论的假定与博弈分类。
讲授内容包括:博弈的构成要素;理性人且是公共知识的假定。
什么是公共知识。
博弈分类:静态与动态;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合作与非合作;零和与非零和。
第4课。
课堂讲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其纳什均衡解。
讲授内容包括:纳什的贡献——突破冯·诺依曼的框架;纳什均衡及纳什定理;纳什均衡的判定;纳什均衡定理的证明。
求解纳什均衡的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方法及其局限。
混合策略与纯策略概念。
第5课。
课堂讲授:博弈案例及其均衡分析、其他均衡解概念。
讲授内容包括:*寡头垄断的古诺模型及其古诺-纳什均衡(需要利用微积分)。
案例:囚徒困境、性别之战、斗鸡博弈、石头-剪刀-布。
奥曼的相关均衡与谢林的聚点均衡。
第6课。
课堂讲授:囚徒困境研究专题。
讲授内容包括:单次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解。
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解:每次均不合作。
无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及其各种策略分析。
“一报还一报”策略研究。
各种实验分析。
哈丁的公共地悲剧(1968)。
文明新理解:文明是对不断产生的集体行动悲剧与克服。
道德的形成与变迁。
社会主义革命的博弈分析。
第7课。
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博弈论的假定。
各种博弈模型(包括囚徒困境、公共地悲剧):现实原型与理论指导意义。
钮科姆难题中的自由意志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困境与消解方略。
常和博弈中的分配问题:从分蛋糕到南沙群岛的划分。
第8课。
课堂讲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及其子博弈纳什均衡。
讲授内容包括:求解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方法:逆向归纳法。
*斯坦伯尔格寡头博弈模型与均衡(需要利用微积分)。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生物的进化稳定策略(ESS策略)。
动态博弈重要案例。
动态博弈中的威胁与承诺。
谢林的边缘策略:不合作中如何合作;核威慑为核恫吓思想。
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的博弈论解读。
蜈蚣博弈悖论。
第9课。
课堂讲授: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解。
讲授内容包括:完美信息与完全信息。
*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
案例。
第10课。
课堂讲授:联盟博弈及其解(特征函数、稳定集、核、夏普里值)。
讲授内容包括:联盟概念。
为什么有联盟?*联盟博弈的解:特征函数(冯.诺依曼),稳定集,核,夏普里值。
案例:《塔木德》中的遗产分配问题。
第11课。
课堂讲授:联盟博弈应用讲授内容包括:不完全信息下的联盟案例:拍卖。
各种拍卖规则(英式、荷式、第一密封价格、第二密封价格、维克里拍卖)及优缺点。
夏普里值在联盟博弈分配中的应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联盟博弈理论分析。
博弈论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剥削”概念。
第12课。
课堂讲授:自然界中的联盟博弈讲授内容包括:自然界的联盟案例(观看影片)。
自然界:完全是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自然界联盟的广泛性分析。
第13课。
课堂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什么是联盟中的共赢思维。
非合作博弈中的共赢问题。
讨论《自私的基因》(道金斯著),基因在计算吗?自然界中的联盟。
第14课。
课堂讲授:投票博弈论及权力计算理论与应用。
讲授内容包括:各种投票规则分析。
权力大小的计算理论:夏普利-舒比克权力指数、班扎夫权力指数。
权力计算的应用。
案例:联合国安理会权力分布计算;欧共体(1965)的权力分布分析。
*世界银行中各国的权力分布分析。
第15课。
博弈实验实验内容待定。
第16课。
课堂讲授:博弈中的认知问题与认知逻辑讲授内容包括:庄子与惠子的鱼乐之辩。
*博弈论的认知基础:模态逻辑。
知识与信念的逻辑。
互知逻辑与公共知识的逻辑。
弱公共知识概念。
言语博弈与认知变迁。
第 17课。
课堂讲授: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问题讲授内容包括:最后通牒博弈与协调博弈的实验分析。
博弈论中的实验与虽然科学中的实验比较。
博弈实验的作用:检验(证实、证伪)还是发现?什么是科学?划界问题。
理论预测性与客观性问题。
理论评价标准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社会科学是达到了作为科学的要求?第18课。
课堂讲授:博弈论中的“他者”:既是地狱又是天堂。
讲授内容包括:萨特的存在主义:他人就是地狱。
弗洛伊德:他人是(潜在的)奴役或性对象。
宗教:爱的对象,无“他”,只有“我们”。
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冲突性关系。
博弈论:他人是利益相关者——既是地狱又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