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程论文《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课程名称国际传播学小组侯丹0918104003林斯帆0918104013刘紊汝0918104016牟秋萍0918104019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任课教师王琰开课时间1—18周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2年6月13日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香港《大公报》为个案,将1986年1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的这二十一年作为时间范围(注:由于无法找到1989年整年的相关的资料,故而取1986年代替之),以1986—1996年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7年一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8—2007年为第三个时间段,抽取每月的前五天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最终得到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3370篇,通过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的分析,继而通过与美、日、俄、澳等国的数据对比,最终获得《大公报》对于英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数据变化,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给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英国;国家形象;《大公报》;香港回归一、研究对象19世纪后期由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香港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而沦落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观点)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由当初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到今天作为中英两国经济、政治等多方合作的主要阵地,香港与英国渊源甚深。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公报》在香港回归前后二十年的新闻报道进行的多方调查探究,来探讨香港媒体笔下的英国国家形象,观察其中的变化和联系,得出一系列的数据结果并进行分析建议,本文数据均为真,然而分析结果会有个人的猜测以及主观因素掺杂其中,难免有失偏颇,望老师可以纠错指正。
二、研究方法本文将对《大公报》与英国相关的一系列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研究,得出研究的结论。
(一)报纸选取《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
《大公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是香港特区政府刊登有关法律性质广告的指定报刊,企业决策人士及商贸界人士是《大公报》的主要读者群。
而作为香港的代表报纸之一,《大公报》立场鲜明,作为曾经殖民于英国的香港媒体,其对于英国的报道在各方面都应有其不同之处。
(二)时间段选取为了全面了解《大公报》对英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情况,以及对比在香港回归前和回归后在对英国形象的塑造上是否存在差异,在分析单元时间段上,选择了1987年(香港回归前十年)到2007年(香港回归后十年)这二十年中的涉及英国的相关报道和文章,但由于我们无法在学校图书馆找到1989年整年的《大公报》报刊,故而,不得不将研究时间提前一年至1986年以确保数据对比的可行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1986—1996年的十年(除去1989年),香港仍隶属应该管辖范围,故而,我们猜想其关于英国的报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且将其划入香港新闻的一部分;而1998—2007年的十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对于英国的报道应更加处于第三方的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并将其报道划入国际范畴内;而1997年作为香港回归前后的中间分割点,有着其独特的代表性和与众不同的意义。
(三)分析单元的选取在《大公报》中,通过人工查找了从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共二十一年的文章,其中涉及到英、美、日、俄、澳五国的文章共17964篇;而在这二十一年中,标题以及正文中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共3370篇,占总数的18.76%,即每5.33篇报道就会有一篇文章是与报道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四)类目建构所分析的类目包括报道主题、报道立场与倾向、文章篇幅、版面、报道类型以及消息来源等内容。
1、报道主题将报道按主要报道内容划分成六类: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教文化和社会。
其中政治类的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家政治生活、军事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经济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国际关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外交关系以及国际之间关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科教文化报道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医疗、旅游气象等方面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社会类报道包括报道社会现象、社会岁月、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新闻。
2、报道立场与倾向报道立场分为正面报道、客观报道、负面报道。
区分报道倾向主要是看新闻报道的用词和内容,赞扬英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与做法的报道属于正面报道;批评英国政府或可能对受众在英国形象的认识上造成明显障碍、曲解或者误解,以及有可能对英国形象引起不利联想的报道,归入负面报道的范畴;其他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均被列入客观报道。
3、文章篇幅将文章篇幅按字数的多少分为短篇、中篇、长篇。
300字以下为短篇,300-1000字为中篇,1000字以上为长篇。
一般情况下,报纸对所报道的内容、主题越是重视,就越倾向于用较大篇幅的文章,所以,文章篇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报纸对所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
4、版面香港《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
《新闻》版包括世界要闻、香港、中国新闻、经济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对时事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
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多达十余个的《经济》版面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极具参考价值。
《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广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
《大公论坛》则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
此外,《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体坛长短镜》等专题版面,内容丰沛,各具特色。
5、报道类型按照常规的报道类型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四大类,此外,有一些报道的类型不明,无法明确划分入以上四类,故而将其余报道计入其他类。
6、消息来源本研究的消息来源是指提供资讯给媒体组织用以换取新闻报道的个人与团体,例如特殊利益团体、公开活动、或其他新闻媒体(如通讯社)。
《大公报》的新闻来源主要为本报、其他各国通讯社、新华社以及其他(包括读者来信和专家投稿)。
三、研究发现本次研究以《大公报》作为港媒代表,抽取了二十一年中每个月的前五天,《大公报》作为日发行报刊,二十一年人工筛选调查了1260份报纸(每年1月2日,《大公报》休刊,故而调查时间后移一日,即每年1月调查1—6日5份报纸),其中共有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3370篇,即每份报纸有涉英报道2.67篇,足够的新闻报道流量可以减少模式化的国家形象。
(一)涉美报道居高不上,英国报道比例回归后有所提升香港回归前、后十年各调查报纸600份,其中回归前十年的涉英报道有1380篇,回归后十年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有1830篇,即每份报纸分别有涉英报道2.3篇及3.05篇;而1997年,调查报纸共60份,每份报纸涉英报道2.67篇。
与均值2.67相比,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以英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多于1986—1996以及1997年。
表1 《大公报》1986—2007年间国家对比表格例最高,甚至是英国的2至3倍,平均每份报纸都会有以美国相关事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6篇左右,由此可见,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容小觑。
而相比而言,香港回归前的十年,以日本的报道比例居第二位,而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则以英国的报道比例为第二高;比例的变化时由香港与英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引起,在香港回归前,对英国的报道有所顾忌,故而数量上略低。
此外,香港回归后,中英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两国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对英国的报道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大公报》对英国的报道受到中英两国利益关系影响较大。
(二)报道态度以客观、纪实性报道为主《大公报》作为香港重要报纸之一,以其公正、客观出名,在对于英国的报道上,《大公报》也始终秉持着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以求报道的准确性。
比例均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大公报》有许多的消息来源于其它的外国通讯社,其本身的利益立场十分显著,未免有失偏颇,而来源于本报的消息大都处于中立态度,不偏不倚。
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更加有利于英国国家形象的确立。
(三)经济兴盛,与中国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公报》二十一年来报道的报道主题的总结对比,可以看出香港《大公报》对于英国的报道态度和方向,从而反映出《大公报》笔下的英国形象。
表三《大公报》1986—2007年间报道主题对比表格二十年以来均为比例最高,“经济”主要们描述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如股市的变化、币值的汇率。
经济举措等,由此可见,英国作为经济大国之一,对香港乃至中国的影响力最大。
此外,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的报道次之,二者之和超过了报道的1/3,对外关系主要记载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及其外交政策,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对于英国的政治及对外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也大,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报道更占有极大的比例。
由此可见,《大公报》将英国这一经济大国视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合作伙伴,与中国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以短篇为主的简洁报道短篇报道精炼直接,中篇报道详略得当,长篇报道清晰详实,针对于不同的报道内容,选择不同的篇幅进行报道从而使得报道达到最好的效果。
长篇最少,而短篇多以消息为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力求以最简短的文字传递即时消息,短小精悍,讲求实效性;而中篇、长篇则多以通讯、评论为主,以生动形象的手法描述事件或介绍人物,使得读者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版面相对固定通过对于《大公报》涉英报道的版面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和主题,如政治、经济、体育等,而其版面的划分也可以看出香港媒体对于英国的地位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