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制高跷模型的制作及试验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前言1.结构选型 (2)1.1方案构思 (3)1.2方案比选 (3)1.3关于构件的一些考虑 (9)2结构模型及主要计算参数 (13)2.1结构模型 (13)2.2主要计算参数 (14)3.受荷分析 (15)3.1人体作用分析 (15)3.2承载力计算 (17)3.3变形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在介绍我们结构之前,我们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参赛的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们有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我们也倍加珍惜这次机会积极参与其中争取取得好成绩。
在此,我们团队经过几周的讨论最终决定以“斜拉筒”为参赛模型,并用粗纸只做了简易模型以便参考。
本计算书是按照竞赛对理论方案的要求严密编排的,完整的包括了结构选型、结构建模以及主要的计算参数、受荷分析、节点构造、模型加工图等主要内容。
同时结合我们团队的实际研究过程,本书还增加了一些诸如结构优化、主要受力杆件优化、人体动力学分析等内容,各部分恰当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实践过程记录。
1.结构选型1.1方案构思本次比赛的踩高跷是较传统高跷有相同原理,但又更具创新,考研我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要求参赛队伍用竹材制作一对高跷,由本队队员穿上自制的高跷完成动加载和静加载。
参赛队员需要完成动静加载过程,所以,结构可靠度方面十分重要,其次,由于竹材柔软,抗拉性能和韧性较好,所以我们可以将结构尽可能的设计的既美观又实用。
由于个体重量不同,跑动方式的不同,不确定因素也不可避免,但我团队一直致力于减少不确定性,。
简约而不简单的结构:要体现我们结构的优点,主要从“重量”“结构可靠性”“美观”三个方面着手➢古代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人体与力学的1.2方案比选方案一方案构思:考虑到竹材的柔韧性,受到“刀锋战士”的启发,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结构,方案一采用多根竹条粘接在一起,并在外层粘接竹皮箍,来防止构件的层间错动,并且套箍作用,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
模型质量:方案缺点:但是通过实验证明,方案一不能完成动静载实验,实验时发现,应力集中在中间节点,使之率先破坏,导致结构失效,并且采用多层竹片粘接会使用胶量大幅度增加,无影中增加了模型的质量。
故放弃方案一的设计和制作。
图1 柔性提篮高跷方案二方案构思:通过方案一的实验,我们认识到有必要采取一种结构牢靠,刚度大的结构,竹材易于加工,可以很容易做出质轻高强的杆件,受到桁架桥的启示,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结构,杆件均采用箱形截面,并且等间距的粘接了横隔片,用来提高杆件的抗扭能力。
模型质量:方案缺点:由于杆件和节点数量较多,制作复杂,并且在绕标中提速较为困难,所以,放弃方案二。
图2 刚性桁架结构方案三方案构思:方案二刚性桁架结构中杆件较多,而且杆件受力不明确,所以基于桁架结构设计出了图示三角结构,此种结构受力杆件较少,而且解决了左右摇摆问题,整个模型全部都是有三角形,稳定性较好。
模型质量:方案缺点: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选手的行走而且没有从根本上使用竹皮的抗拉性质,所以此种方案放弃。
图3 三角架结构方案四方案构思:虽然方案二具有可行性而且模型质量较轻,但考虑到竹皮应该利用其抗拉性质。
而且人体行进间的冲击系数较大,所以应该采用缓冲装置,由此想到了设计到中间主要受力杆件为圆柱形,前后左右用轻质杆件固定。
圆柱形前后左右稳定性较好,而且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从效果来看,圆柱桁架结构稳定性较好,并且在速度上有很大的提高。
模型质量:方案缺点:模型本身十分笨重,静加载分数较低导致整体得分并不高,所以方案四放弃。
图4 圆柱桁架结构方案五方案构思:由方案四可以看出中间主要受力杆件为圆柱型确实有很好的稳定性,为了减轻质量,由此设计出方案五。
所用模型只有中间的一个圆柱型受力杆件,并且采用编织方式使圆柱型受力杆件的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编制可以不用太多的502胶水,质量可以大幅度减轻。
模型质量:方案缺点:但是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很差,无法解决左右摇摆以及前后摇摆等问题,所以方案五放弃。
+图5 单支圆柱形结构方案六方案构思:通过前面五个方案的探索,我们认为,如果单一的选择柔性或刚性结构,对于竹材的性能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对于刚柔并济的理念进行了探索,正如桥梁工程中的斜拉桥,制作了如图6所示的结构,由于竖向杆件在静载时承受绝大部分的荷载,所以需要作出更加高强度的杆件,同时在行走过程中斜向竹条会承受拉力,所以节点处进行了特殊处理。
实验证明,方案六能够完成动静载实验,而且在质量和速度方面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结构整体受力明确,充分利用了竹皮的抗拉性能,并且两次张拉可以降低主塔杆件长细比,刚度进一步提高,柔性降低。
因此有巨大的优化的潜质。
模型质量:图6 刚柔并济梁索结构1.3方案进一步优化处理优化方案一:方案选取:由方案六实验表明:通过竹皮张拉后,沿板长方向的刚度问题可以完全克服,但沿板宽方向刚度不足,使结构侧向垮塌破坏。
因此我们联想到跨海大桥“A”字型索塔结构(如图7),我们设计出如图8模型,使之整体造型简略,张弛有度,受力均匀饱满。
同时在竹皮张拉上,采用交叉张拉方案,可以进一步解决在转标是出现的扭转。
并且可以解决在板宽方向出现的刚度不足问题。
方案缺点:由于受力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之参赛队员在行走时走路不稳现象,安全性出现问题,需进一步调整。
图7 A字型索塔斜拉桥图8 A字型斜拉模型实际图优化方案二:受优化方案一影响,在保证长、宽方向刚度满足,并且在安全的前提下,受古代实木板凳(如图9)的启发,我们制作出与优化方案一模型相反的模型,如图10,图9 实木长条板凳图10该方案模型不仅可以解决板块方向刚度不足的问题,还使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队员在实际行走时的安全度。
整体造型优美简约,经济实用,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优化方案三:尽管优化方案二的模型在长宽刚度问题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在静载和动载的实际中,我们发现,张拉的竹皮拉条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如图11所示,出现了松弛卸载的现象,使主塔杆件在沿板长方向出现较大幅度挠度变形,与地板粘接处剪力增大,不利于结构的粘接处理。
因此,我们联想到桥梁在放置预制桥面板的前后,会有两次预应力张拉过程,如果我们在竹皮拉条上施加预应力,使之在动载加载过程中始终处于拉紧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主塔杆件的刚度,同时预应力张拉后扭动问题得到的大幅度改善,使在转标过程中,不因为结构的扭转使结构破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如图12。
同时,预应力张拉后,整体结构在主塔杆件中间处出现较大弯矩值,因此我们在中间增加一个衡量,这样不仅降低了杆件的长细比,同时减小了最大弯矩值。
最终确定了我们的结构模型结构——“三角之峰”。
拉条松弛图11 拉条松弛现象预应力张拉后,未出现明显松弛现象图12 预应力张拉后效果1.4关于构件的一些考虑受压杆件的截面如图13所示,截面为10mm×10mm的矩形,杆件中设置纵向十字肋,每隔10mm设置横隔板,如此增大了杆件的抗扭刚度,而且提高了杆件的受压承载力,同时还起到了防止构件局部失稳的作用。
中间横向杆件的截面为5mm×10mm的矩形,杆件中每隔20mm设置横隔板。
受拉竹条的截面为0.5mm×10mm的矩形。
1011050.5图13 主要受力杆件截面2结构模型及主要计算参数2.1结构模型模型效果图如图14所示,模型外围长度为400mm,宽度为150mm,高度为260mm,模型底面尺寸为420mm×150mm,满足赛题要求。
结构尺寸如图15所示。
图14 模型效果图图15 模型尺寸2.2主要计算参数结构的承载能力除了与结构形式有关,还与结构所用材料有关,本次大赛提供制作模型的材料规格见表2-1。
部件几何参数见表2-2表2-1 材料物理参数表2-2 部件几何参数3.受荷分析3.1人体作用分析通过相关资料可知,正常人的足部压力峰值在足跟外侧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对于静止中的人体来说,重心线处于胫骨形心线。
启动时,人体的重心会出现向摆动腿后外侧移动的显著特征,当足地作用力最大时,沿弧线加速移向对侧,跨步阶段,沿前进方向。
正常行走时,步长为69.0cm,通过观测和计算得到脚平面法线与地面的角度为75°。
3.1.1静力荷载根据以上分析静力荷载可简化为如图16和图17所示的两种工况。
F1F2图16 工况1F 1F 2图17 工况23.1.2动力荷载由于人体运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实时分析较为困难,通过实验录像分析出几种不利情况,因此动力荷载可简化为如图18至图21所示的拟静力荷载进行分析,并且考虑冲击效应。
图18 工况3F1F2图19 工况4F1图20 工况5图21 工况63.2内力计算结构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分析,通过自定义模型模拟竹材的性能,模型共有23个梁单元,32个板单元,23个索单元,56个节点,边界条件定义为A,B两点限制线位移,板通过弹性连接限制了x方向的线位移。
计算得内力图如图22~45所示。
计算结果见表3-1。
图22 工况1轴力图图23 工况1剪力图图24 工况1横向弯矩图图25 工况1纵向弯矩图图26 工况2轴力图图27 工况2剪力图图28 工况2横向弯矩图29 工况2纵向弯矩图30 工况3轴力图图31 工况3剪力图图32 工况3横向弯矩图33 工况3纵向弯矩图图34 工况4轴力图图35 工况4剪力图图36 工况4横向弯矩图图37 工况4纵向弯矩图图38 工况5轴力图图39 工况5剪力图图40 工况5横向弯矩图图41 工况5纵向弯矩图图42 工况6轴力图图43 工况6剪力图图44 工况6横向弯矩图图45 工况6纵向弯矩图表3-2 计算结果4.模型制作、节点构造及模型试验4.1模型制作制作流程如下:(1)绘制竹皮裁剪轮廓(2)裁剪竹皮(3)制作构件(4)粘接杆件(5)施加预应力,粘贴拉条。
1.绘制竹皮裁剪轮廓绘制竹皮的尺寸是制作模型最基本的一步,尺寸精确程度将会对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绘制尺寸线由一名同学来完成。
2.裁剪竹皮对绘制好的轮廓线进行复查,误差不超过0.5mm,否则返工,当精度满足要求后使用美工刀进行竹皮的裁剪,剪裁之后的竹皮使用砂纸进行打磨。
3.制作构件受压杆件采用0.5mm的竹皮,制成10mm×10mm的箱形截面,并在箱形截面对角线添加贯穿整个杆件的十字肋,此处十字肋沿杆件长度方向每隔10mm粘接三角形横隔板。
制作杆件的过程中,使用中性笔在轮廓线上反复划过,然后先折出三面的箱梁,接着在其中粘贴纵向肋和横隔板,待胶水强度满足,再封闭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