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选修3-1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高中物理选修3-1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精编资料高中物理选修3-1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解读高中物理选修3-1的内容包括两场(电场,磁场)一路(电路).对本模块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指导意见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再将...解读高中物理选修3-1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解读高中物理选修3-1的内容包括两场(电场、磁场)一路(电路)。

对本模块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指导意见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再将其中一些条目进行解读。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道电荷的种类和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课本中关于正、负电荷的规定不必要求学生记住,故不宜让学生解答如下习题:用___________摩擦过玻璃棒带的是__________电。

了解原子呈中性的原因教材中只说明原子呈电中性,没有特别指出物体带电和不带电的机制。

考虑到我省初中科学没有静电知识,所以,教学时需要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接触起电知识在课本中没有提及,但考虑到许多问题都会涉及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物体相接触,以及带电的物体与带电的物体相接触,电荷重新分布的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并用电荷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电中和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荷重新分配的现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接触到(例如电容器放电的过程就是正、负极板异种电荷电中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应用电荷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不要求了解正负电子湮灭现象和光子概念课本中介绍了正、负电子湮灭现象和光子的概念,考虑到光子、正电子等概念学生还很生疏,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分析正负电子湮灭现象。

第二节库仑定律知道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点电荷概念,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而不应在得出定律之后再来说明。

要把定律建立的过程设计成一个探究的过程。

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可能跟两个带电体的电荷量有关;可能跟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有关;可能跟两个带电体的形状有关;可能跟空间的介质有关。

简单化:不考虑形状:点电荷;不考虑介质:真空。

本节教学要突出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思想方法:(1)对问题的简化:点电荷;真空。

(2)类比猜想。

(3)巧妙的实验设计。

要启发学生:你想想,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与电荷量q1、q2以及之间的距离成什么关系呢?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两个质点之间的万有引力(平方反比)→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可能也遵守平方反比规律。

了解库仑扭秤实验及其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库仑实验巧妙的设计思想:(1)发明了库仑扭秤,将微小电力的测量转化为角度的测量,很好地实现了小量的放大;(2)利用两个相同金属球电荷等量分配的原理,很好地控制了带电体电荷量的成倍变化;(3)把装置放在封闭的容器里,防止外界的干扰。

利用库仑定律公式求解静力学问题,只限于运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利用库仑定律公式与其他动力学规律,求解力学与电学综合的问题,只要求所受各力在同一直线的情形这两条说明对涉及库仑力的静力学问题与动力学问题分别在难度上做了一些限制。

第三节电场强度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尺寸的要求试探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试探电荷研究电场的性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因为所有利用试探电荷的操作都只是在思想中进行的。

试探电荷是量度电场强弱的工具,跟其他量度工具一样,它的引入可能会对量度的对象产生影响。

教学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这一道理。

例如,将一根直尺插入杯内以测量水的深度,直尺的插入会改变水的深度。

为了使尺的插入不致于影响测量结果,应当要求尺子极细。

同样,要使试探电荷引入不致于影响原来的电场,应当要求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极小;为了能够精确地测出某个点的电场强度,试探电荷的线度要极小。

经历场强概念的建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以前也已有所接触,而在以后还要频繁接触。

例如,电势和电容的定义,电阻和电阻率的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等等,所以,应使学生有对这种定义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应使学生通过思想实验过程看到,在电场中某一个点放入不同的试探电荷,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但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F/q相同,比值F/q 的大小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无关;在电场中不同的点,放入不同的试探电荷,比值F/q 不同。

所以,比值F/q 反映的是电场本身的性质。

不要求了解电磁场的产生机理,本节不要求了解电磁场关于电磁场,教材是为了说明电场具有物质性而引出的。

但其实这种论证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

因为有限的速度,在空间传播,具有能量,机械波也是如此(关键是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介质,因为它本质是一种物质)。

考虑学生对这一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学时可以回避。

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本节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研究电场能的性质。

应使学生认识到,电荷放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我们从力的角度研究了电场,引出了电场强度概念。

同样,电荷放在电场中,具有与电场力相关的能,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这种能会随之改变。

所以,可以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

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的好处是:能是标量,其运算比矢量运算要容易些。

能在转化时总量是守恒的,能量守恒对于问题的解决会带来许多便利。

但是,能量是比力的更为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学时,要作三个类比,一是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进行类比——都与路径无关,因此可以引出势能概念;二是电势的定义与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类比——都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式具有相同的形式;三是等势面与电场线的类比——都有直观描述电场的方法。

了解电势概念及单位,知道它的定义式,理解φ与Εp 、q 无关在教材中,公式q E p虽然不像公式q FE 那样详尽地阐述其定义的过程,但两者的定义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的。

虽然电势φ与E p 、q 无关,但E p 却与φ和q 有关。

电荷在电场某处电势能的高低,不但该处电势的高低有关,跟电荷量的大小有关,还跟电荷的性质有关。

正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较大,负电荷在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较小。

理解电场线的方向与电势高、低之间的关系对电势的变化,可以从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变化角度,进行完全归纳推理,即:正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势降低。

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电势降低。

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场线方向与电势变化的关系推理:若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则正电荷电场的电势为正,负电荷电场的电势为负。

不要求用等势面去推断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等势面与电场线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来描述电场的,它们都可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电场线切线的方向就是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

等势面与电场的方向垂直,电势降低的方向即为电场的方向,等势面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

但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利用等势面判断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如:例根据图示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分布(同一图中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变化量相同),判断A 、B 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第六节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掌握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式要防止出现一些不适宜用公式U=Ed 求解的习题。

例在水深超过200 m 的深海,光线极少,能见度极低。

有一种电鳗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能通过自身发出生物电,获取食物,威胁敌害,保护自己。

若该电鳗的头尾相当于两个电极,它在海水中产生的电场强度达到104 V/m ,可击昏敌害。

身长50 cm 的电鳗,在放电时产生的瞬间电压可达()A .10 V B .500 V C .5000 V D .10000 V 不要求了解电场强度的方向就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这是对电场强度方向与电势变化的关系这一知识作出了限制。

沿着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势降低。

但电势降低的方向有许多,沿不同的方向降低的快慢并不相同,电场强度的方向正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考虑到这一知识在教学中有两个难处:一是要从匀强电场的分析中得出这一结论,再推广到一般的电场;二是这里所谓的最快是指电势相对于空间的变化率,即电势梯度,而不是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不要求计算感应电荷的场强和静电力不要求应用“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个等势体”解决有关问题根据这两条限制,以下习题都是不适宜的。

例 1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绝缘导体向带负电的小球A 缓慢地靠近(不相接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B.导体内部场强越来越大C.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在B 点产生的场强大于在C 点产生的场强·A ·BD.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在B 、C 两点产生的场强相等例2 在上题中,如果用一根导线将B 、C 相连,则A .有电流从B 通过导线流向C B .有电流从C 通过导线流 BC .导线上没有电流通过D .无法确定导线上有无电流通过例3 如图所示,一个不带电的球形导体放在一个正点电荷附近。

在下面的四个图中,电场线分布的画法没有明显错误的是ABCD第八节电容器与电容经历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因素的探究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控制变量等思想方法这是一条关于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要求。

要让学生认识到,本实验控制极板的电荷量不变,而这个条件的获得是近拟的。

这是因为,由于电容器的极板与静电计相连,静电计的指针偏角发生变化,表明静电计带的电荷量发生变化,也即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发生变化。

但由于静电计指针所带电荷量远远少于电容器极板所带电荷量,所以,可以认为电容器极板所带的电荷量保持不变。

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问题的分析与计算不涉及两个偏转电极同时加电压的情形解决带电粒子偏转运动问题只限于垂直电场方向入射且偏转电极加恒定电压的情形第一条限制使带电粒子的偏转运动限定在二维的运动;第二条限制要求的是“加恒定电压”,所以,有些在短时间内电极间的电场视作匀强电场的问题,也应不作要求。

例在真空中速度为v=6.4×107 m/s 的电子束连续地射入两平行极板之间,极板长度为l=8.0×10-2 m ,间距为d=5.0×10-3 m ,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束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如图所示。

在两极板上加一50 Hz 的交变电压u=U 0sin ω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值U 0超过某一值U c 时,开始出现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

(1)求U c 的大小;(2)求U 0为何值时才能使通过的时间(Δt)通跟间断的时间(Δt)断之比为(Δt)通:(Δt)断=2:1。

+ + + + +-----·l d第二章稳恒电流第一节电源和电流了解电源使电路形成电流的机制只要初步了解电源在在极积累了一定的正负电荷,使两极之间保持稳定的电压,于是在导体内部产生一个电场,从而使电荷在导体内部定向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