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作物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小麦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首先是施好底肥。

农谚说“麦收胎里富”,苗期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磷钾肥,使麦苗早生快发,冬前有一定数量的健康分蘖,并为春后生长成穗、增粒、增重打下基础。

底肥用量占施肥总量的60%~70%左右,一般亩施菌肥10-20公斤,尿素10公斤或碳铵25公斤,磷酸二铵15-25公斤,氯化钾5~7.5公斤,或者用10公斤菌肥、40公斤复合肥、10公斤尿素。

如果是盐碱地上种小麦就不宜施用氯化钾,需改施用硫酸钾或硝酸钾。

冬小麦需肥较多,每生产50公斤小麦,需吸收氮素1.4~1.6公斤,磷素0.5~0.75公斤,钾素1.5~2公斤,氮、磷、钾的比例大约是1∶0.33∶1,根据栽培的品种、土壤、气候等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

据小麦植株分析,亩产412公斤冬小麦,从出苗、分蘖到冬后起身拔节吸收的氮素约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磷素、钾素各占总量的20%,从拔节到扬花期约吸收氮素总量的48%,磷素总量的67%,钾素总量的65%。

根据冬小麦的栽培特点,需肥特性和农业生产实际,在科学施肥方面要把握几点:抓好三个环节用2.5公斤尿素作种肥,但碳铵容易挥发烧种,不宜用作种肥。

其次是巧施追肥,有利于增蘖、增穗。

北方冬麦区春天麦苗返青后,根据苗情追肥,对旺苗麦田(叶形看上去像猪耳朵)每亩追过磷酸钙15公斤,钾肥10公斤,而不追施氮肥,防止氮多麦苗徒长,造成后期倒伏减产;对弱苗麦田(叶形看上去像马耳朵)应抓紧早追肥,每亩施碳铵15~20公斤或尿素5~7公斤,最好开沟深施盖土,不宜撒施,以防挥发损失。

对长势较弱的麦田,小麦拔节时还要施肥,每亩可用尿素10~15公斤,沟施或穴施,有条件时并配合浇水;对于壮苗麦田(小麦叶形看上去像驴耳朵),拔节期要控制肥水管理,预防倒伏。

南方冬麦区,由于雨水多,光照少,麦苗容易旺长,一般少施或不施返青拔节肥,而是看苗酌情施用拔节孕穗肥。

小麦孕穗期某些田块可能出现后期脱肥的情况,此时需要偏施肥,应每亩施用5~10公斤硫铵或3~5公斤尿素作孕穗肥。

最后是小麦生长后期进行叶面施肥。

这时北方麦区常受干热风危害造成减产。

如果用聚天液肥在抽穗扬花期喷1~2次,两次间隔时间为10天半月,可以促进小麦灌浆结实,并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可使小麦增产10%以上。

提高肥料增产效益当作物缺肥时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施肥量增产不明显,施用每公斤肥料得来的增产效益反而下降,甚至造成减产。

科学的施肥量可以使作物产量增加多、效益高、肥料利用好,而盲目施肥容易造成浪费。

目前部分小麦高产田存在过量施肥,带来增产效益降低,造成部分肥料浪费。

按科学施肥量施肥会提高增产效益。

氮磷钾合理配比南方冬麦区配施氮钾肥或氮磷钾肥,北方冬麦区配施氮磷化肥,沙壤土上种麦也应注意配施氮磷钾。

在一些高产田应注意控氮、稳磷、补钾。

讲究施用方法氮肥施入土壤后作用较快,一般在播种前和拔节期分期施用,最好深施盖土。

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差,肥效较氮肥来的缓,很多是在播种前作底肥施用;钾肥在北方由于气候干燥,也可以作底肥施用,而在多雨潮湿的南方麦区,最好分次施用。

沙性土壤施肥,宜于分次施用。

玉米需肥规律及施肥方案一、玉米的需肥特点1、氮是生成玉米蛋白质、叶绿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部分;玉米需氮量大,缺氮时苗期生长缓慢,矮瘦,叶色黄绿,抽雄迟。

生长盛期缺氮,叶的症状更为明显。

老叶从叶尖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V”形,叶缘仍保持绿色,而略卷曲,最后呈焦灼状而死亡。

在缺氮条件下,下部老叶中的蛋白质分解,并把它转移到生长旺盛的部分。

就单株玉米来看,缺氮症状首先表现为老叶先发黄,而后才逐渐向嫩叶扩展。

2、玉米缺磷症状,苗期缺磷时,玉米根系发育差,玉米苗生长缓慢。

玉米苗期缺磷,即使后期供给充足的磷也难以弥补早期缺磷的不良影响。

5叶期后明显出现缺磷症状如叶片呈紫红色、叶尖紫色、叶缘卷曲,这是由于碳元素代谢在缺磷时受到破坏,糖分在叶中积累,形成花青素的结果。

但是,叶上的这种症状也可能因虫害、冷害和涝害而引起,所以要作全面分析。

缺磷还使花丝抽出速度缓慢,影响授粉,并且果穗卷缩,穗行不齐,子粒不饱满,出现秃顶现象,成熟延迟。

3、玉米缺钾症状,玉米缺钾时,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缓慢,叶色淡绿且有黄色条纹,严重时叶缘和叶尖呈现紫色,随后干枯呈灼烧状,叶的中间部分仍保持绿色,叶片却逐渐变皱。

这些现象多表现在下部老叶上,因缺钾时老叶中的钾首先转移到新器官组织中去。

缺钾还使植株瘦弱,易感病,易倒折,果穗发育不良,秃顶严重,子粒中淀粉含量少,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二、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改套播为直播:传统小麦玉米轮作区,习惯小麦收获前套种玉米。

套播玉米,受小麦影响,日照不足,养分缺少,幼苗生长瘦弱,影响后期生长潜力;而且套播玉米苗期易感病,小麦收获时易伤苗,整体产量不高。

小麦收获后直播玉米,虽然播种期晚,但是苗期日照、养分充足,幼苗健壮,增产潜力大。

直播玉米可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2、合理密植:一般大田种植玉米,黄淮海地区每亩3500-4000株,东北春玉米区每亩3000-3500株。

行距60-70cm。

另外不同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也不同,在选择品种和种植过程中要看清品种说明。

定苗时如有缺苗可在相邻两穴间留双株,不要移栽。

3、合理施肥:传统施肥方式中,玉米底肥和追肥中大量使用尿素等氮肥,造成氮肥用量过高,苗期旺长,后期贪青晚熟,秸秆脆弱不抗倒伏,整体产量降低。

对此,要根据玉米需肥特性,适应不同栽培方式的玉米配方,为玉米提供充足合理的养分,保证玉米整个生长季节的养分供应,确保夏玉米高产,稳产。

4、适当晚收:夏玉米生育期为100天左右,在成熟后期,秸秆中的养分会转化到籽粒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适当晚收,可以提高玉米成熟度,明显提高产量。

三、几种常见的玉米施肥方案1、春玉米施肥方法:底肥可使用45%复合肥每亩10-20公斤、菌肥10-20公斤。

在大喇叭口时期追施高氮追肥:36%(28-0-8),每亩30-40公斤。

2、东北地区春玉米“一炮轰”:有些地区为减少用工,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应用高含量玉米配方肥54%(30-14-10)或控释肥等,每亩30-50公斤、菌肥10-20公斤。

播种时一次性施入。

此方法应注意两点:一、种肥左右隔离5厘米以上,避免烧种烧苗。

二、后期如发现肥力不足,应及时追肥,每亩地20-30公斤尿素。

3、夏玉米直播玉米区,种肥-追肥法:播种时种肥可以使用菌肥10公斤、40%(18-10-12),45%(18-12-15)或45%(15-15-15)等品种,每亩10公斤。

追肥:在小喇叭口到大喇叭口时期,追施高氮复合肥40%(26-5-9)44%(26-9-9),40%(30-5-5)等,每亩30-40公斤。

水稻的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据分析测定,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1.7~2.0公斤,平均1.85公斤;五氧化二磷0.7~1.0公斤,平均 0.85公斤;氧化钾1.6~2.6公斤,平均2.1公斤。

因为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特性、施肥和产量不同,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有所不同。

制订施肥计划时,必须根据当地条件、品种特性考虑。

水稻分蘖期以前,由于苗小同化面积较小,于物质积累不多,因而吸收养分也较少。

这时期吸收的氮占一生总吸收量的1/3:磷占1/6;钾占1/5左右。

分蘖至抽穗期是养分吸收最多的时期,这时期吸收的养分占一生总吸收量的一半以上。

抽穗以后到成熟阶段,吸收的氮占总吸收量的1/6、磷占1/3、钾占1/4。

各生育期吸收养分具体数量,同样受品种特性、栽培条件和肥料供应能力影响。

施肥时应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去考虑,切不可生搬硬套。

水稻秧苗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6.0,而石灰性土壤pH值在7~8以上,这种土壤早春育秧,地温低,秧苗生长不好,易感染霉菌产生青枯病,烂秧严重。

如将土壤pH值调到5.5~6.0,则霉菌生长受到抑制,烂秧现象很少。

为此,石灰性土壤作为育秧床土,调节酸度非常重要。

根据日本经验,我国已改用硝基腐殖酸作为调酸剂。

硝基腐殖酸为固体粉末,运输、使用方便,有较强的缓冲性能, pH值降低后不易回升,而且培育的秧苗素质比用硫酸的好,现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得到推广。

各地可根据具体的土壤条件,最好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含硝基腐殖酸的旱育秧专用肥。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三个需肥的重要时期:返青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因此施肥应该注重施基肥、面肥、蘖肥和穗肥。

应施足基肥,并注意早追肥。

营养生长期间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44.5%,生殖生长期间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51%~56%,根据这些特点,一季水稻的施肥,应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着重追肥,其中以穗肥为重点。

水稻田基肥以菌肥为主亩用20-40公斤,并配合施用25~30公斤高浓度复混肥和30~50公斤碳铵。

追肥:分别于返青期、分蘖期和穗期叶面喷施聚天液肥2-3次,返青期追施尿素10公斤,孕穗期尿素10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

棉花施肥技术棉花施肥与其他作物不同,要求次数多、数量适宜、时间准确。

高产棉田必须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肥料运筹必须围绕“早、稳、足、长”的原则,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适施安家肥,补施发棵肥,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增施长桃肥”。

真正做到“早期早发早期蕾,中期稳长搭长架,后期劲足增桃增铃重。

”棉花属喜硝态氮作物,其产量受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品质受氮、磷比例的影响。

棉花一生都需要磷,其中出苗10~25天及开花结铃期是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开花后60天需要相当多的磷。

根据目标产量和需肥特点,棉花基肥应用10-20公斤菌肥,亩施30-40公斤复合肥作基肥,花蕾期亩追施15公斤硝酸磷肥,花铃期亩追施硝酸磷钾30公斤。

中低产田用量酌减。

棉花现蕾以后,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而仍以营养生长为主。

这个时期要给棉花丰产搭起一个架子,养分的供应,既要满足棉株发棵需要,又要防止施肥过多过猛,造成棉株旺长。

对于基肥用量少的棉田,可在蕾期施些腐熟人粪尿、饼肥,或混施少量速效氮肥,开沟深施,使肥料逐渐分解,到花铃期发挥作用。

对于常年施肥量较大的肥沃棉田,棉株长势偏旺的,蕾期可以不施,或可推迟到初花期施,做到“花施桃用”。

对于麦套夏播短季棉,由于它的生育期短,苗、蕾期生长速度快,为了促苗早发棵,7月中旬(盛蕾期)每亩施复合肥45%(15-15-15)25~30公斤。

合理施肥是提高棉花产量的关键,通常氮磷钾肥用量比例为1∶0.65∶1。

一、棉花的营养特征和需肥规律:出苗到现蕾期,棉花一生中的含氮水平以这个时期为最高;现蕾到开花期,这时如氮素供应过多,常会引起棉棵徒长,导致蕾铃脱落。

增施钾肥可提高茎叶中含钾量;开花盛期到始絮期,生殖器官中磷和钾的含量迅速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