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由勤奋讲授走向智慧导学武海素魏县教师进修学校——深度转型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自新课改以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面”和“质”问题。
“面”是指真正取得改革成功学校的数量还十分有限,需要全面推动和发展;“质”是指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深度不够,需要全面提升质量和内涵。
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观念跟不上,教师教学行为转型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课堂改革分进程和速度。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型是个“隐形”的工程,改变人的认识、思维习惯,着无疑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最难改变的。
长期的传统传递式教学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的改变,许多教师经过多次培训后在“形”上实现了转型,但是没有实现“心”的转型。
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思想,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新,使我国的教育真正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内容课堂教学思维转型教师指导策略转型教学艺术策略转型第一篇课堂教学思维转型二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思维1.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2. 内容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教师的教学重点要从知识教授走向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走向问题学习,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学习问题化。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学会“问题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那些“黄金般”的素质。
3、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4、态度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5、角色思维:从“接受学习”到“体验学习”6、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Part 2 中篇教师指导策略转型:由教师“主动型”走向学生“驱动型”1.传统行为2.新行为要求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二、转型策略策略一: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的潜在能力。
策略二:“放手”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扶学生上路”。
教师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策略等方面要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第三,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兴趣和厌烦第二章如何指导合作学习:由“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学习二、转型策略开门三句话第一句话:提一个假设请问:假如,一车黄沙从上海金茂大厦顶层倒将下来,地面该是什么状况?周围的人有什么感觉?再如一车黄沙和水泥铸成的混凝土块跌落下来,地面的损坏程度如何?人们的惊恐如何?这说明什么?说明一粒粒黄沙,运行起来是散乱的,力量并不强大,人们通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它;巨大的混凝土块,同样是一粒粒沙子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其力量就强大无比,难以战胜。
第二句话:举几个例子团队就是一群人“以十当一”的合作。
什么样的合作,才称得上“以十当一”?下面将列举实例,来看看动物和人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的具体表现吧。
⑴例:蚁群效应画面Ⅰ:说的是自然界,当洪水到来之时,凶猛的洪水撕开了江堤,平地成了一片汪洋。
人们发现一个黑球正顺着波浪漂了过来,虽然一沉一浮,但这个黑球最终还是向着岸边漂来。
原来这是一个小足球大小的蚁团,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抱在一起。
蚁球靠岸了,然后一层层分开,它们奇迹般地战胜了洪流,逃过了一场劫难。
蚁群效应(续)画面Ⅱ:草原上,一群羚羊在奔跑,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狮子来了;一群狮子在奔跑,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象群发怒了;羚羊、狮子和象群同时都在逃命,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蚂蚁军团来了。
蚂蚁是缈小的,但又是强大的。
强大的动物却害怕渺小的群体,就因为这个群体能够“以十当一”!有人称为“蚁群效应”。
⑶例:威猛的黄蜂有人曾做过另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打开木箱,发现木箱的四壁多出了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峰,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已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黄蜂一个个死了。
这是因为黄蜂虽然强大威猛,但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只会各自为阵,各自拼命奔逃,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以个人的力量去与危险抗争,当然无法化险为夷,难逃厄运。
参考理论动车理论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依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只有机车(火车头)有动力,拖车没有动力。
而动车组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
传统列车一般时速都在一百公里左右,提高到160公里以上就很难了,而京沪高速铁路采用动车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公里,宽度理论拓宽教学宽度,首先要拓宽教学的容量,课堂上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精雕细刻,要加大教学的密度。
如河南南阳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以一带多”的教学策略,即课文中的一篇文章带出同一类型的课外的多篇文章。
同一作者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题材的文章以一带多,同一主题的文章以一带多,统一对象的文章以一带多……这应该是增加宽度的很好的例子。
增加教学的宽度还包括要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几个学生。
车道越多,速度越快。
过去的满堂灌是“单车道”,教师单个提问也是单车道,在一个时间内只有一辆车在行驶,效率当然低下。
可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宽度,增加了车道。
道路宽了,通过的车辆自然就多了。
4、唐僧团队请问:唐僧团队的四种角色3、大雁团队:当我们举目望见南飞的大雁,发现它们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队形异常整齐,声音非常洪亮,是一个完美的集体,重点体现在合作上。
这种团队可以随时调整队型,任何一只大雁都可以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能力被推荐为头雁。
大雁团队的合作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雁会共同“拍动翅膀”。
这是大雁的本能,但只要排成人字队形,就可以提高飞行效率, 雁群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比一只单飞的大雁增加超过70%的飞行效率。
2、所有的大雁都愿意接受团体的飞行队形,而且都实际协助队形的建立。
如果有一只大雁落在队形外面,它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越来越落后,便会立即回到雁群中。
3、大雁的领导工作是由群体共同分担的。
虽然有带头雁出来整队,但是当它疲倦时,便会自动退出,另一只大雁马上替补。
4、队形后边的大雁不断发出鸣叫,目的是为了给前方的伙伴打气激励。
5、如果一只大雁生病或被猎人击伤,雁群中就会有两只大雁脱离队形,进行救助。
大雁团队的启示:5、团队沟通:积极沟通才能有效合作故事:司机的误会说的是一个卡车司机,驾车飞速沿着山坡向前行,突然,前方有一位美女驾车急速开来。
卡车司机说时迟,那时快,赶快摇下车窗,对这美女司机大声喊了一声:“猪”!美女司机非常生气,毫不示弱地骂道:“流氓,你才是猪”!话音未落,在拐弯处,汽车撞上了正在过路的一群猪的身上,一场车祸在所难免。
启示:人们往往来不及沟通,结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转型策略策略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策略二、指导探究学习方法1、教师首先相信学生有探究能力2、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运用逻辑、系统、条例语音来表达。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
策略三、安排探究时间和环节P53过菱形对角线交点的一条直线,把菱形分成了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是全等的吗?为什么?策略四、搭建探究成果展示平台案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p56Part 3 下篇教学艺术策略转型:由教师“控制型”走向教师“分享型”一、传统导课行为导课,又叫导入语、开场白、开讲语等,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是教学初始阶段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称。
传统的导课行为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传统的导课行为故事导入法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初中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
因此,若能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物理小故事,一定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导入“机械运动”时,给学生讲一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法国飞行员在空中伸手抓住了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的故事,学生听了这故事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奇并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讲速度….案例钱梦龙老师在讲知识短文《词义》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付钱的阿訇,先是给他剃了个光头,然后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给了他,那人虽气,但又不好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过“要眉毛”的。
阿凡提接着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那人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哗哗两刀把他的那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地问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人上当的?”学生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捉弄阿訇的。
案例:光的全反射设疑引入师:夏天,在我国山东蓬莱市的海面上多次出现一种奇特景象,站在海滨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山、船舶、楼阁等各种景象出现在空中。
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叫做蜃的怪物吐出的气结成的,所以命之为“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蜃景现象不仅在海上能看到,在沙漠也能看到。
多媒体演示:中央电视台记录在长江源头处拍下的“海市蜃楼”图片。
师:戈壁上真的有波光粼粼的湖水?在海面上真的有远山楼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解开心中的疑团。
设疑导课如有个物理教师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一开始,他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两队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却肯定地说:“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愣住了。
“这是作用和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所要说的问题,我今天就讲这个问题。
”3、转型策略1.课前准备策略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观念,使学生适应自我导课的模式。
策略二:让学生对导课有个基本的了解。
策略三:对学生导课提出具体的要求,(导入要简单明了,要切合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要有趣味性)策略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可采用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较直观通俗比较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