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作文热点素材:文明、治理、功利等目录文明底色是情怀小烟头莫造冤大头 (1)“漂流瓶”正式下线,监管仍须加码 (2)对“银行卡倒卖黑市”要进行源头治理 (4)店铺招牌统一的背后是治理观念问题 (5)想要教育毫不“功利”,有点难 (7)“烧脑题”也是窥探大学精神的窗口 (9)文明底色是情怀小烟头莫造冤大头发稿时间:2019-05-08 10:35:00 作者:丁慎毅来源:中国青年网5月4日,郑州一环卫大爷在地铁口扫烟头脸被气得通红,他称附近烟头大多是黑车司机扔的,发现1个烟头他要被罚7块钱,他曾1天被罚260元,而1天工资才86元。
官方称没实施过这个规定,针对确实有人被扣罚这一情况将做再做核实调查。
建设文明城市,通过严格管理,减少烟头等垃圾落地,提升城市面貌,这样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要看到,文明的底色是情怀,如果管理失去了情怀,文明的含金量就不那么纯粹。
如果只顾末端不顾源头,别说环卫工,就是市长上街清扫,也不能保证没有人乱扔烟头。
就在去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环卫工张师傅,因为街道办事处在检查时发现路面存在烟头,按照“一个烟头罚一元”的标准,被扣去了900余元的工资。
此事一时引发舆论热议,之后官方公布调查报告称,对所有保洁员均没有扣款的情况。
但是却未对“每个街办随机抽取两条道路,沿道路一侧500米范围核查落地烟头数量”这种形式进行重审和反思。
室外乱扔烟头,是因为有人室外吸烟。
如果做不到室外也禁烟,可以先做到室外禁止乱扔烟头,先管住那些乱扔烟头的人。
比如乱扔一个烟头罚款100元,同时和个人征信挂钩,相信马路上的烟头就会大大减少。
此次郑州相关部门的核实调查结果如果确实是1个烟头罚7块钱,则需要有关部门反思,即使没有罚款而只是吓唬环卫工,那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形式主义,更不要说环卫工冒险在车流中捡烟头会带来生命危险。
烟头革命,不能到头来革了环卫工人的工资,不能给环卫工人制造焦虑。
城市卫生督查工作重要,不能靠罚环卫工人那点“馒头钱”来搞好,而是要把负激励换成正向奖励来提升工作积极性。
这就需要有情怀的制度来保障。
2019年1月1日起执行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广州市环卫行业用工的意见》,可谓带了一个好头。
“意见”依法规范了环卫用工管理和规范环卫用工基本成本,提出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奖金和技能岗位补贴激励性分配机制,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以及如何监督管理。
其中明确提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设置罚款以及没有法律依据的工资扣减规定,不得以罚代管。
”有了这样的“意见”,环卫工人的权益才能得到依法保障,也就不会出现小烟头制造冤大头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扫马路的没有环卫工身份,一些有身份的却不扫马路”这样的怪现象。
(丁慎毅)“漂流瓶”正式下线,监管仍须加码发稿时间:2019-05-08 10:23:00 作者:李秀荣来源:中国青年网5月5日,记者从“微信时刻”获悉,微信7.0.4的iOS版本上线,用户已经看不到“漂流瓶”功能。
2018年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漂流瓶”功能,传播色情内容,非法收取费用,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到年4月初,安卓系统的微信内测版里就已取消了“漂流瓶”功能。
(5月7日《中国青年报》)微信漂流瓶正式下线,得其所哉。
漂流瓶本来只是许愿瓶、倾诉瓶,让我们的心愿、心事通过它倾诉给世界另一角落的陌生人,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捡瓶子倾听别人的心愿、心事。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漂流瓶功能,传播色情内容,非法收取费用,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比如,中青报调查记者使用男性性别微信号,连续4天一共捡了25个瓶子,其中有7个瓶子中包含色情信息,如“扫码加看片群”的图片、“8.2日最新高清资源”的相关网址链接、“30元一小时裸聊”等内容。
据说,在微信扔色情漂流瓶还成了特殊的兼职。
这样的微信漂流瓶无疑成“色情导航”,污染网络空间,影响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这正是微信下线漂流瓶的原因所在。
不过,微信正式下线漂流瓶,并不意味着它没了传播色情信息的可能。
此前有报道称,通过微信“附近的人”及“摇一摇”功能定位,甚至能搜到“招嫖”信息,是不是也要将微信这些功能也永久下线,网络社交工具才会干净呢?显然不能,即便是漂流瓶仍是有存在理由的,许多网友还是有通过漂流瓶许愿、倾诉心声以及开展网络社交的需求,“附近的人”及“摇一摇”功能也是一样的。
问题关键在于,微信对各项功能传播的内容,首先要负起过滤之责。
据报道,微信曾经发布公告称,一直以来微信对损害内容生态的行为“零容忍”,一些账号违反规定,发布色情、低俗等违规内容,严重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将清理这类违规内容。
清理违规内容当然是必须的,但微信平台是不是要在其“附近的人”及“摇一摇”等功能上,设置更可靠的过滤关?或研究探索更有效的事前审查、网友举报等机制。
公安、工信等监管部门也要重视传播色情信息的新渠道,时刻敦促网络平台加强把关,并研究一些针对网络社交平台某些功能的监管举措。
正如江苏诺法律师事务所律师樊国民所说,较之于以前犯罪嫌疑人通过贩卖、传播淫秽影碟、录像带等物品牟利,利用互联网进行淫秽信息的传播更便捷、更隐蔽,并且是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因此社会危害性也更大,监管必须加码。
在此也要提醒用户,一方面,切莫将网络社交平台传播的色情信息当回事,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中,不排除有想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欺诈用户信息的可能,要做到不点击、不传播;另一方面,对于社交平台及其某些功能上出现的色情信息,一经发现,应主动截图或掌握其他证据,向网络平台、监管部门举报。
封禁纷繁的网络色情,必须依靠充分的社会力量。
(李秀荣)对“银行卡倒卖黑市”要进行源头治理发稿时间:2019-05-06 09:04:00 作者:戴先任来源:中国青年网近年来,金融、公安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倒卖银行卡、支付账户等行为的整治力度,但“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此类违法交易仍然活跃,银行卡“四件套”上千元、微信账号几百元、单位银行账户近万元……这些被买卖的账户被犯罪分子用来实施网络赌博、洗钱、电信诈骗。
(5月5日新华社)倒卖银行卡、支付账户等行为,是一种违法交易,很多买家都是通过买来的银行卡、支付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现在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甚嚣尘上,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变得越来越严重,倒卖银行卡、支付账户等不法行为就是最大“帮凶”。
不法分子通过购买来的银行卡、支付账户进行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变得很为常见,这滋生了地下“黑市”,倒卖银行卡的不法分子帮助网络赌博、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团伙洗黑钱,通过大量使用个人银行卡转移赃款,还频繁交替使用第三方支付账户、单位银行账户。
据了解,一套银行卡能卖上千元,正因为这些银行卡往往能够帮助不法分子获得大量不当得利并能逃避法律制裁。
倒卖银行卡的不法分子与利用这些买来的银行卡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不法活动的犯罪团伙沆瀣一气,让银行卡倒卖地下“黑市”的供需两旺,让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更难遏制。
要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击倒买倒卖银行卡的地下“黑市”就是源头治理,这样才能让犯罪团伙不再能够不断变换逃避打击的马甲。
而打击非法买卖支付账户,也需要提高个人与单位非法买卖账户的违法成本,这也才能达到对非法买卖支付账户“地下黑市”进行源头治理的效果。
但现实中,非法出售账户的个人与单位,往往并没有得到相应惩处,违法成本几乎为零,难以让人们吸取教训,并对法律有所敬畏。
对此,有必要将非法出售账户等行为与个人和单位信用绑定,从而提高非法出售账户者的违法成本。
如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不法分子利用买卖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转移赃款、逃避打击等问题加大惩戒力度,非法出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人员征信记录将受影响。
要将这一通知落到实处,让非法出售账户的个人与单位付出应有代价。
另外,公众也要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不能为了小利出租或出售个人名下账户,这样可能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让自己得不偿失。
遏制非法出售账户、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都需要强化法制手段,要对不法行为、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也需要加强源头治理,要双管齐下,打击不法交易的供需双方,这样才可能斩断背后的黑色利益链,缴了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端了他们赖以进行犯罪活动、侵犯他人利益的“饭碗”。
(戴先任)店铺招牌统一的背后是治理观念问题昨天(3月25日)有媒体报道说,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被统一换成了黑底白字,沿街望去,一长条统一宽窄的黑色面板像带子一样悬在每个店铺的上方,没有任何装饰的白色店名再配以路边摆放的开着白花的盆景,更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感觉,这就难怪此种店铺招牌的风格被吐槽为“墓地风格”。
对此,静安区有关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经现场核实了解,因区工人文化宫在外立面整治过程中,对店招店牌设计的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已“责成区工人文化宫及时整改”。
上述这种“考虑不够周全”不独在常德路可见。
并且,类似种种“不周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简单、单调和呆板。
但是,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为什么这种简单、单调和呆板能够呼啦啦铺将开来,成为一统。
就如常德路,如果黑底白字只是一个、几个店铺的招牌,或者哪怕还允许几个多少不一样一点的店铺招牌点缀其间,给人的观感也不至于是“墓地风格”。
实际上,这种基于“不周全”的简单、单调和呆板,之所以能够推行开来,自成一统,成为一景,就在于其背后的推行力量,就在于这种审美观所附着的强制命令所具有的权力。
这种审美观,实际上是权力的审美,其所在意的是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由此就可以不经复杂程序而一目了然地发现其命令之下的审美观不一致者或者不服从者,同样也就可以将执行之力集中在不多的几个特异审美者身上,因此也大大增加了权力行使的效率。
而这种权力的行使者已经习惯了简单、单调,并且因为效率而越发地偏执于此,已经不习惯甚至不能容忍姹紫嫣红和争奇斗妍,其可能的结果之一,就必是死气沉沉,“墓地风格”。
然而,人们也不禁要问,类似店铺招牌的样式和风格这种事情,难道不是店家自己的事情吗,难道不是店家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吗?市政相关部门除了规定一些基于公共安全的限制、审查招牌安装以及安装之后的安全性以外,其权力所及的边界难道还可以扩展至店铺招牌的颜色上面?所以,店铺招牌统一风格,看似审美的问题,其实是权力的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观念问题。
而类似决定店铺招牌风格的权力,是本应属于店铺自己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权力与权利的边界得到了多重界定。
许多权利回归于公民个人,乃是因为权力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
店铺招牌风格,其实正是典型的“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