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一、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一个车匠家庭,母亲是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他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熏陶。
海顿家境贫苦,六岁离开父母到维也纳,八岁被选入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
17岁嗓子变声,不得不离开唱诗班,流落街头。
虽然生活困窘,但他仍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艾斯特哈泽亲王的帮助,成为他的宫廷乐师。
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
海顿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这些性格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曾向他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其他还有许多歌剧、神剧、清唱剧、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室内乐作品。
代表性的作品有交响曲《惊愕》、《午别》、《时钟》、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他对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作品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如同优美的田园诗。
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而不象贝多芬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
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的作品,现通常使用霍博肯(Anthony van Hoboken)所编定的编号,简称 Hob 。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
1762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
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
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
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41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
1791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
他的遗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
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
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院也是以这位音乐大师的名称命名的。
莫扎特迁居维也纳之后,也曾多次更换过住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费加罗楼房。
在这座典型的维也纳老式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1784至1787年)。
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
莫扎特去世后,遗体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他的墓碑于1891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 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于1869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于观光的地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
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
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
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
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
三、贝多芬Luding van Beethoven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
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
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
不再孜孜于己利。
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
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五、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
父亲约翰·雅克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
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
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
13岁时在酒店里为人伴奏,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迫于生计,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写作了150多首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这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勃拉姆斯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起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
旅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
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舒曼发现了勃拉姆斯惊人的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
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
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他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耶稣受难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
后来专心从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
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几个阶段: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乐观、倔强、勇猛、有力。
60年代起开始研究民歌,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发个人精神世界的感受。
70-80年代是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于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889年之后的晚年又重新回归自我,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反映出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19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则倾向于古典主义,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在德奥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庄重严肃,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交响曲气势宏伟,抒情小品则优雅动听。
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因而被认为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癌症在维也纳逝世。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
一八二四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古典主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颠峰。
然而,同样由贝多芬所催生的音乐上的浪漫思潮,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欧陆。
一八三零年,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正式将“标题音乐”推上台面,时隔“贝九”不过六年时光。
接下来的三十年,浪漫美学弥漫欧洲,“贝九”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极致,是无法被超越的;它取得了一种神圣的地位,成了图腾。
年轻的勃拉姆斯,具备非凡的才华,扎实的对位训练,从小就被古典精神的捍卫者视为贝多芬的接班人,怂恿他写作交响曲的声音令年轻的勃拉姆斯耳根未曾有过一刻清静。
勃拉姆斯的钢琴室中,墙上悬挂着贝多芬的半身像。
勃拉姆斯如此承受着压力:你能想象,背后总是传来巨人的足音的压力吗?终于,在他四十三岁那年,他做到了。
勃拉姆斯的第一号交响曲诞生。
写作这首曲子,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的,过程中更是数度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