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简介第一部分归化与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the reader.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writer alon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the writer.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中提出异化的观点。

译者的隐身是指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即所谓“不可见性(invisibility)”。

译文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

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异化);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归化)。

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承认并且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形成文化差异。

抵抗式的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通顺可以看做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而异化是建立在不连贯性的美学基础之上的;不连贯性最能保留差异,保留陌生性。

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第一:异化翻译有利于发展多元文化,抵制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生态;第二:异化翻译可以促成目的语中外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推动目的语本土文学的变革;第三:异化翻译有提升译者和译文文化地位。

归化派认为1)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就是避免文化冲突与误解;2)不应把原语的语言与文化规范强加给目的语; 3)归化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4)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策略。

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异化和归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

异化和归化将语言层次的直译与意译讨论升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e.g.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十四回)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 (Yang)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Hawkes) rice-brea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Yang)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Hawkes) heaven-god第二部分奈达翻译理论奈达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圣经翻译家。

主要观点:1、翻译的性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2、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弱之分,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某一概念或意义在这一语言中用形式A来表达,而在另一语言中则会用形式B来表达。

e.g. white as snow1)white as frost;2) 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3)很白、非常白3. 形式对等内容为主,形式为次“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e.g.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You’re my --- mighty free with your fists! What right have you to hit my son?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为主。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

最小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

最大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奈达理论评价1)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译意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奈达:最好的翻译应该读起来不像翻译。

奈达的翻译理论多来自《圣经》翻译。

而《圣经》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因此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

文学翻译不同。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注重“表现了什么”,还有“如何表现”。

2)读者反应。

神学和文学对读者反应的期待也是很不相同的。

3)翻译是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

第三部分功能翻译理论1.功能论产生的背景对等论因其标准的单一性,难以对翻译实践作出全面,合理的指导与解释。

功能翻译理论提倡的是一种多元的翻译标准,比对等表现出较高的可操作性。

2.功能翻译理论包括;弗米尔的目的论;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翻译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

文本加工性翻译过程的角色原作者;原文;发起人;委托人;翻译纲要;译者;目标文本接受者:适当论:译文应当适合翻译纲要的要求。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应是“合适”的目标。

翻译目的决定了合适的翻译需要何种形式的对等。

e.g. 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翻译的功能层级在功能翻译中,翻译问题的处理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再分析原文的功能单位,然后考虑是否适合译文的意图。

翻译活动应遵循三个法则:1)目的法则。

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篇内一致连贯性法则。

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篇际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存在某种联系,也叫忠信(fidelity)。

其表现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

篇际一致可以是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模仿。

忠实性法则。

指原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篇际一致从属于篇内一致,篇际一致和篇内一致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适当翻译方法的首要因素。

通常以一定的翻译类型对应一定的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层级。

信息型文本通常文字简朴,所陈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

传递信息的语言特点是逻辑性强,其内容或话题是交际的焦点。

表达型文本指的是“创作性作品”,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

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引诱行为反应”,即感染读者或接受者并使其采取某种行动。

其焦点是呼吁或感染。

★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是一种有意图的人际互动形式,是一种文本处理行为。

与原语行为发出者的本来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诺德认为译者应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与作者意图。

译者对译文收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贡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贡献在于:为翻译研究,实践与批评提供了多元化,开放性和宽容性的模式,更贴近现实,操作性较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的重点是包括全译和变译在内的所有翻译现象的解释及翻译策略的制定。

此理论承认全译,改译,节译都是合法的翻译方法。

功能论的意义是对于译者翻译“意识”而非仅仅翻译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开拓作用。

批评功能理论损害了原文文本的权威性,不尊重原文,是一种“极端功能主义”。

功能学派将翻译与翻译的变体或摘译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了,无异于取消了翻译。

第四部分多元系统理论1.主要代表人物: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Polysystem理论是基于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是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对翻译的过程,产品和功能做描述性的研究2.多元系统概况“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系统的集合,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文本现象。

系统是有层级之分的。

多元系统理论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

3.翻译文学占主要位置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出现的?一是当一个多元系统尚未定型,即是说,文学的发展尚属“幼嫩”,也就是处于正在建立中的阶段;二是该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弱势”的阶段;三是该文学出现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阶段。

4.翻译地位与翻译策略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成为影响译者采取何种翻译规范或方法的重要因素。

5.如何产生影响?翻译文学处于边缘时,作品必须迎合读者的品味,因此倾向于可接受性;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读者的阅读动机很强,作品不必迎合固有的文化品味,甚至还必须带有异国风味才有吸引力,即译作倾向于充分性。

“充分性”指遵守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可接受性”则是遵守目标文化与语言的规范。

6.多元系统理论的贡献1)由于其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提高了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2)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同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他各种文本平等的位置。

证明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改变了文学界对翻译作品的轻视。

第五部分翻译研究学派1.主要背景翻译研究学派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欧洲。

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曼斯(Theo Hermans),玛丽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by),勒费维尔(Andre Lefevere),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等。

2.主要观点翻译活动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也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被接受。

它总是在一定背景下展开的。

这个背景就是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背景。

翻译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以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

与传统的忠实论不同,它是一种重目的语文本的翻译研究。

翻译就是对原文的重写(rewriting),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操控(manipulation)。

操控来自三个方面: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

它们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其使用的最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