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

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

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

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

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

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2.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史上两条翻译研究传统路线1)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它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以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2)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英国的斯坦纳等)的文艺翻译线,它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以完成理想意义上的文学文化交流。

此路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这条路线的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分析,他们还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2.1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1 西塞罗(Marcuss Tullirs Cicero,106-43BC)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

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

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

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2贺拉斯(Quintus Heratius Flaccus)主张活译,反对直译,主张创作和翻译中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3哲罗姆(St.Jerome)(罗马帝国后期)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认为在《圣经》翻译中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进而提出掺入自己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译作像原文一样优美。

翻译主张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4 奥古斯丁(St.Augustine)提出在翻译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读者,采用“朴素、典雅、庄严”三种不同的风格,翻译中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等。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本人被奉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的鼻祖。

中世纪5 波伊提乌(Manlius Boethius)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里中心人物。

翻译主张在西方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

两大主张:一是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二是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非优雅的风格。

为表达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译。

6 罗杰•培根(Roger Bacon)(约1214-1292)英国哲学家、博物学家,牛精大学教授。

抨击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随意增删和歪曲,提出只有认真研究语言和科学,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原文。

7 但丁(Dante)(1265-1321)在《餮宴》对翻译悲观看法,诗不可译。

这一观点的意义拉开了西方翻译史上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漫长争论的序幕,同时它使人们注意到诗歌翻译中诗与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对后世人们确立诗歌翻译的正确原则很有裨益。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借主人公堂吉诃德之口中说出相似观点。

文艺复兴时代德国16世纪由直译派占上风(以维尔为代表)到意译派显露头角8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36)主要贡献翻译的德语《圣经》,语言被奉为德语的典范,对德国语言的同意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强调译文要让读者能看懂,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7条翻译细则。

此时期德国其它翻译家理论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约翰•赖希林、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翻译内容除圣经和宗教文献外,欧里彼得斯、西塞罗、贺拉斯、琉善等古典作家作品。

法国翻译理论比同期英国更有建树9 艾蒂安•多雷(Etienne Dolet)(1590-1546)西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1540年在一篇题为《论如何出色地翻译》的论文中,列出了翻译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文虽然简短,却富有创见,所涉问题已与后世翻译理论家所提的一些原则问题相接。

2.2近代译论(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试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俄国缺个俄国18、19世纪被誉为法国翻译活动的黄金时代,译论上最有建树的首推巴托17、18世纪法国翻译高潮,文学史上著名的“古今之争”把法国翻译界分为两派:厚今派奉行自由译法;厚古派主张所谓准确翻译法。

自由译法占主宰地位。

10佩罗•德•阿伯兰库(Perrot d’AblanCourt)厚今派代表,翻译塔西陀《编年史》,翻译时为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惜对原作大肆删减,随意修改,任意发挥,翻译被认为是“漂亮而不忠实”,由于译笔潇洒华丽,颇得读者青睐。

11达西埃夫人(Mme.Dacier)(1654-1720),厚古派代表,翻译《伊利亚特》和《奥赛罗》史诗时,逐字逐句译,力图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风格,由于她的努力,被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荷马史诗在法国读者心目中恢复了原作应有的光辉。

但是当时主宰法国译坛的是不准确译法派。

这种风气到19世纪才得到扭转。

12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译莎士比亚全集小说家夏多布里昂翻译弥尔顿《失乐园》奈瓦尔用散文体翻译巨著《浮士德》(歌德)诗人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作品17、18世纪英国翻译界两位翻译理论家★13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主要译作有《伊尼特》等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明确提出全面而系统的翻译观:第一,翻译是艺术;第二,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第三,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第四,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直译、意译)的局限,翻译分为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