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1期2016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27No.1Feb.2016收稿日期:2015 07 28作者简介:刘新静,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①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3期,第19 22页。
②新华社:《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年11月20日。
③单小亮:《雷人的“山寨版”城市排行榜》,《中国文化报》,2008年12月23日。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都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刘新静,张懿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40) 摘 要:北京、上海等12座大都市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人口、经济、生活质量、文化和智慧化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至2012年间12个大都市的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四点结论:第一,从整体看,12个大都市发展基本呈正向上升趋势;第二,从具体得分看,中国12个大都市的发展态势可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三,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的12个大都市在2009至2012年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十三五”期间,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国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团队将进一步扩容、集聚程度将进一步强化、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反复震荡期、生活质量会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文化建设上将会有更大作为以及人文型智慧城市将引领中国智慧城市的新常态。
关键词:大都市;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3060(2016)01 0069 09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获得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①大都市作为区域性竞争单位,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地位。
根据2014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②作为本文核心概念的“大都市”,在内涵上包括国家最新城市层级划分中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它们不仅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增长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引擎和中心地。
根据“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标准,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大都市共有十二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
本文以中国12个大都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人口、经济、生活质量、文化和智慧化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和3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大都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至2012年间12个大都市的竞争力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
一、关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的主要情况 以单体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为对象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由来已久,这些研究最终的成果往往以城市排行榜体现。
在新媒体、自媒体十分活跃的当下,相关的排行榜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8年,各类官方、半官方、所谓权威机构的‘城市排行榜’就有20余个。
”③这里所涉及的国内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排名系统仅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于正规机构出版,并基于较为严肃的学术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报告。
而相关缺乏客观理性分析,或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城市排名榜不在本统计和研究之列。
1.国内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城市本身是“一口煮开的大锅”,由于其各方面和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作用,导致城市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及差异化程度高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与排名层出不穷。
(1)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由政府部门或其与相关合作单位联合发布的城市评估排名,由于数据来源的充足性和城市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无疑是目前影响最大的排名系统。
在获取数据信息、把握城市发展方向、解读城市运作过程等方面,相比于其他学术机构和个人,不仅拥有很大的便捷性,其相关对策建议也容易被政府部门采纳,据此发布的相关评估与排名,自然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更大的说服力。
而其他部门和个人主持的评估与排名,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依赖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信息,作为自身开展评估排名的参考。
但政府部门主持研发的评估排名,也有明显的不足和缺点,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执着于各种数据的定量式分析,对社会和文化等“软实力”的关注不够,无法显现出内部要素之间的深层有机联系,这与其研究团队的主要背景是经济学、管理学密切相关。
二是“先有结论、再有研究”的问题。
由于研究团队和政府,特别是城市决策阶层的密切联系,相比于一般的学术团体和个人,更容易了解和掌握“领导的意图”,并贯彻于评估排名研究过程。
更有甚者,还会根据领导的“主观好恶和需要”修改数据、指数或权重。
这是一些由政府或其委托团队所做的研究报告与公众的“感受”存在明显冲突并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
(2)由学术团队及专业机构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同政府部门的评估排名相比,学术团队及专业机构既有突出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劣势。
其最大优势在于,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和团队成员良好的学术训练,可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方法和国外城市最新动态与建设案例,并可策动较多的学术资源,为其评估排名提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
而缺点则在于囿于学科分类或专业领域的分割,特别是主要借鉴和使用的是西方相关的标准与指数,尽管这在理论上可以自圆其说,但在反映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上与现实差距较大,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多无实用价值。
(3)由媒体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当今世界,媒介为王。
由于掌握了强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工具,各种新闻媒体也是较早参与城市评估排名的群体之一。
其主要特点在于:与学术机构相比,以新闻职业的敏感性和便捷性,容易捕捉到中国城市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并以最低的成本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舆情热点。
与政府部门相比,新闻媒体的相关城市评估排名,敢于直面现实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而不像政府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对有些问题有意回避甚至掩饰。
但媒体评估与排名也有明显缺点,主要是由于理论研究和现实介入的“不深入”和“不彻底”,也容易流为“不严谨”“不严肃”的“炒作”。
媒体评估排名的主要问题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直至沦为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排名游戏”。
(4)由企业主导的评估排名情况近年来,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为代表,一些大企业的研究院依据自身积累和掌握的数据资源也开始发布相关指数研究与排名报告。
其优点是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源,但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数据的性质和来源单一,缺乏总体上的比较和参照;二是由于其目的主要是为企业研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服务,所以显得比较狭窄和浅显;三是仅对其数据资源进行初步整理和简单排名,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数理模型。
上述问题束缚了其研究报告的深化和提升,尤其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言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中国城市评估排名的一个新生力量,既可以弥补政府、科研机构、媒体方面的不足,也可以为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一个视角独特、数据另类的参照系。
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与排名系统,目前仍以城市经济管理为主流,同时,在“宜居指数”“生活质量”“幸福感”等成为考07第1期刘新静等:中国大都市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量标准的背景下,一些指标体系和排名系统开始启用“文化”“社会治理”“城市生活质量”等“软性”指标。
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等不同要素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将“硬指标”与“软指标”进行恰到好处的逻辑切分,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真实性和关键性的指数级数据,最终以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排名方法进行科学展示,是中国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与排名系统在当下面临的核心问题。
2.国外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分析研究的现状与特点2007年以来,据保守统计,世界及各国有关城市或大都市竞争力评价排名的研究共有近百项,其研究和评价活动的主体包括了政府、研究和学术机构、媒体以及企业等。
在指标选择上,由于评估研究的标准和数据在多个地区很难取得一致,所以其总体特点是定量指标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定性指标仍偏多。
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关于国外城市和大都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综合性评价体系和单项专题类评价体系,前者如日本森纪念财团基金会的城市战略研究所,2014年其对全球4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采用了六大领域的70项指标,分别是经济、研究和发展、文化交流、宜居性、环境和可达性。
①后者如《福布斯》杂志2009年在200个大都市中进行了“世界最适宜商业和创业活动的城市”研究和评比,该研究采用了11个指标,主要集中在就业增长潜力、商业活动成本、生活成本、犯罪率和收入增长等方面。
②2013年,BAKBASEL研究咨询机构联合欧洲委员会开展了“世界最开放城市”的研究和评比,评价体系的设计包括国际化程度(大型外企个数、外国领事馆、外国人口数量和游客数量等)、可达性、交通连接性和教育设施等。
③2014年,美国Allstate保险公司在汽车事故频率的基础上评选出“全美十大道路最安全城市”。
④在国外相关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修订版)》指标体系、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的全球城市排名指标体系、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智囊机构联合西门子公司开展的“绿色城市指数”的评估研究等。
其中,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城镇化展望(2014修订版)》指标体系主要用于预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人口,但由于用于标识城镇地区的标准不尽相同,使得国家之间,甚至某个国家内部的数据源也不完全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一评价体系的难点在于如何对世界各地的城镇化地区进行界定,但由于世界各国在城镇化的概念、标准、统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并不容易解决。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全球城市排名评价体系以经济发展3T模型(技术、人才、包容度)为基准,主要增加了环境质量指标,因为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满足人才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的智囊机构联合西门子公司开展的“绿色城市指数”的评估研究,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选择了120多个城市进行评估和排名,评估的指标体系共有八个类别的30多个指标,分别是环境治理、二氧化碳、能源使用、建筑物、交通、垃圾和土地使用、水源、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