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孟子

认识孟子


无法实现抱负
提的口号不对——“克己复礼” 机会不对——天下大乱 没有政权——只是一介大儒
《孟子》概况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七篇
注: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2、 《汉书·艺文志》
《孟子》十一篇
注: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 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认识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 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 要代表人物。
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 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 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 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 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学说要点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 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 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 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 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 霸力服人。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 “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 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 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学说要点
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 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 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 “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 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 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对仁义的理解
什么是仁、义?
《孟子》概况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 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 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 《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 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 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 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 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 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 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 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学说要点
政治思想
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 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 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 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 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 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孟子简介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 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 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 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 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 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 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 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 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养气与成德
学说要点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 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 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 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学说要点
道德天——天人合一
学说要点
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 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 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 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 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注本-学习参考
《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 《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 《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孟子译注》今人杨伯峻
学说要点
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 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 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 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 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 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篇目
《孟子》章节
1、《梁惠王》上、下 2、《公孙丑》上、下 3、《滕文公》上、下 4、 《离 娄》上、下 5、《万 章》上、下 6、《告 子》上、下 7、《尽 心》上、下
《孟子》概况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 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 《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 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 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学说要点
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 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 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 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 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 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 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