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33孟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李 萌(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孟子的德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尚志养气、立其大寡其欲、反求诸己和改过以及生于忧患等教育方法,以求实现“求放心”、“明人伦”,培养目标是君子、圣贤和大丈夫。
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出对个人道德完善的高度关注,对当代德育具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孟子;德育思想;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33-2一、孟子德育思想的源起 “性善论”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
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二三岁的幼儿没有不爱父母的,长大了没有不尊敬他兄长的。
敬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通行于天下。
因此,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天之所予我者”,是“我固有之”,“非由外铄”,由此证明人性是本善的。
但孟子的“性本善”,并不是指人性中纯粹的完全的道德,而只是人性的“善端”,即善的萌芽而已。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
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人之贤愚,还取决于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而扩充善端、保存和发扬天赋善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育。
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的善端。
同时,孟子还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认真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所以他说:“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圣人,与我同类者。
”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即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先把人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
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也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
因此,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完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不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一个人能否接受教育、将天赋善端加以扩充,还受到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影响。
首先,客观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他引用水之就下做例子,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水之所以能“过颡”、“在山”皆是形势逼迫使然。
人之所以能做出不善的行为,其本性的变化也犹如这样受到了外力逼迫。
比如“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同是子弟在丰年和凶年的表现不同,并非是其天性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客观环境造成的。
但孟子同时认为,虽然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人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今麰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种时节也相同,到了成熟之时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多寡和人下功夫的好坏有所不同的缘故。
在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两方面,孟子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主观努力。
他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舜处在深山之中,环境和深山野人几乎没什么不同,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在于他有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
而深山野人之所以为野人,正由于屈服于恶劣的环境、缺乏主观努力,致使其固有的善端不能扩充。
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自暴自弃,“言非礼义”,终使善端泯灭,走上“为不善”的邪路,这就是孟子说的“陷溺其心”。
所以孟子认为,虽然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但只要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教育、积极向善,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在“内外兼修”原则的指导下,孟子提出了扩充人之善端,修养自身的具体方法。
(一)尚志养气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作者简介:李萌,(1989- )女,山东济南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文化与道德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87.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 AL O FY UN N AN IN S TI T UT E OF SO C IA L I S M 334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这个志向即“仁义之志”,他认为人若能以“仁义”为志向,就能分清善恶是非,懂得时时约束自己,多做正事。
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把求生的欲望和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虽有片面性,但他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的观点还是很值得赞赏的。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即为修身而养气。
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和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孟子认为,普通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也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集义而生的”,集义即积善,也就是说,浩然之气要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出来。
孟子这一思想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立志、行善的重要性。
(二)立其大 寡其欲 人在社会免不了受食色利欲的诱惑,孟子将良心本心和食色利欲称为“大体”和“小体”,并主张以大体制约、决定小体,孟子称这叫做“先立乎其大。
”“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良心本心制约食色利欲,就是不为食色利欲所累,依靠良心本心的指引达成仁义。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寡欲的要求。
他说:“善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一个人要想达到“知天”的地步,除了“尽心”“知性”以外,寡欲是修身的功夫。
“寡欲”思想虽带有政治色彩,但从道德教育上看,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理想而不为物质享受所动,是值得肯定的。
总体看来,孟子对外界诱惑的态度是立其大,寡其欲。
(三)反求诸己和改过 孟子认为,自省是道德教育是中很重要的一点。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仁爱别人却得不到亲近,应反问自己仁爱是否做得够;管理民众却得不到业绩,应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是否足够高;礼待别人却得不到回报,应反问自己恭敬是否表现的真诚,任何行为只要没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
自身端正做对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向自己。
同时他又说:“万物皆备于我,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人莫近焉。
”认为如果能不断按照“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就能找到最直接的仁德之路。
同时,他鼓励有缺点错误的人改过自新,认为这样下去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
他赞扬孔子及其弟子“闻过则喜”的精神,并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日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识,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今日君子,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
”批评了掩饰错误不愿改正的做法。
此外,他还指出:“西子蒙不洁,行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强调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原有的美或丑,而在于他能否改过迁善,力求上进。
(四)生于忧患 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和才智皆由艰难困苦中得来:疢“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即只有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而能深谋远虑的人,才能通达事理,有所作为。
他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安乐的生活,要自觉的去锻炼。
“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他认为,只有经历过艰难的人才是超群的。
在这里,孟子告诉后人只有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获得真知。
在个人尚志、寡欲、反求诸己、于忧患中生的基础上,社会环境要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们的天赋善端在后天努力的基础上能日臻完善。
三、孟子德育思想的启示 (一)重视后天教育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后天教育,孟子认为通过教育,人可以实现“求放心”、“明人伦”,最终成长为君子、圣贤和大丈夫。
同时,教育也是提升人生境界,将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的重要工具:“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
一个国家的发展若没有强大的教育做支撑,那必定不能跻身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之列。
当前我们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的初衷。
孟子的德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为了功利性的求职、赚钱、改变命运,同时也为了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脱离蒙昧的动物状态。
所以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最终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的重点。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 孟子认为客观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会移其性情,甚至对其才智增长也有影响。
前文中也提到,在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两方面,孟子更看重主观努力。
他认为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只要人有一个向善的心,并且严格要求自己,那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同时人们也开始竞相追逐利益,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升。
利欲熏心的环境下毒奶粉、毒馒头、毒胶囊事件频发,老人“扶不起”、小孩“不敢抱”也似乎成了共鸣,这直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社会环境虽然如此,我们却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
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主动将天赋善端扩充并发扬光大,不惧外界环境的影响,努力帮助周围的人,那我们整体的社会道德水平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