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开题论证发言稿

课题开题论证发言稿

基于整合的“学习园地”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论证发言稿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坐在这儿聆听我的课题的开题报告,恳切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课题提出意见与建议,再次感谢!我的课题是《基于整合的“学习园地”教学的策略研究》为什么研究?萌发研究这个课题的念头,真的很自然,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和我有共同的体验。

一、“学习园地”教学的现状:1、教学的忽略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入,我们发现语文新课程的内容量大,但时间又很紧。

平时我们总是在交流相互之间的进度:“你课上到哪了?”“啊呀,我落后了,和你相差一个学习园地啊!”“这又不要紧,交流平台说什么呀,我不上的;日积月累就背背说说默默……一节课就上完了,很快的。

”在教学“学习园地”时,我们补作业,我们补听写。

不难发现:“学习园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成了节约时间的平台,成了紧张教学后的缓冲地带。

2、研究的空白点:再来看看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展示活动,专题报告会,可能是更注重出彩吧,课例的教学,作文的教学铺天盖地,但“学习园地”教学却难觅踪影。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习园地”教学成了一块无人注目,无人打磨欣赏的石头。

3、课堂的困惑点:发现这种现象后,在这学期安排教研课时,我们备课组讨论后特意让一位老师选择了“词语盘点”作为教学内容。

大致教案如下: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中的49个词语。

2、收集本单元的好词语。

3、正确地运用词语,感受词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二、读正确,写正确三、练习与运用1、课文好词推荐,摘录展示。

2、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3、交流积累词语的方法。

4、完成课堂本1-5题。

在课堂观察中,明显感觉到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教学内容单一、方法运用不得当,教师执教的热情不高,更何况是学生了,更重要的是课堂效率——拘谨而狭隘,拖沓而低效。

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观察平日的“学习园地”教学,由于意识上的不重视,对其应有地位认识的缺失,对“学习园地”教学的忽略,很多教师很困惑“学习园地”到底该怎么上?课堂教学存在以下现状:(1、机械教学:按部就班,教完课文教“学习园地”,两者的教学各自为政;(2、孤立教学:闭门造车,“学习园地”有多少就教多少,不进行辐射性教学;(3、拼凑教学:东拼西凑,虽然部分进行了组合,但不系统不科学,并非是有机整合。

二、“学习园地”的定位:“学习园地”是教学的忽略点,是研究的空白点,更是课堂的困惑点,尽管如此,“学习园地”却有其应有的价值。

人教社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构建,每个单元包含导语、课文和“学习园地”三块内容。

“学习园地”包括“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宽带网”“成语故事”均属于“回顾拓展”)三块内容。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学习园地”与整个单元是融为一体的。

“词语盘点”板块是课文中出现词语的汇总与分类。

“口语交际.习作”板块与课文中的人文主题相统一,课文重在欣赏、感悟,“口语交际.习作”重在实践、表达。

“我的发现”“交流平台”与导语相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巩固。

而“日积月累”、“宽带网”、“成语故事”“趣味语文”等栏目是单元主题的拓展、积累。

“学习园地”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与整个单元融会贯通,是整个单元的巩固与拓展。

教材定位中,“学习园地”应该有这样的价值,作用是明显的,地位是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却无应有的一席之地。

基于以上现状,我萌生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念头,如何发挥课题作用,如何实现课题目标,如何通过相关渠道带动老师体现“学习园地”应有的价值,这些是我研究此课题的迫切希望。

三、基于整合的“学习园地”教学的优势:那么研究此课题能带来一些什么呢?我想再通过刚才的“词语盘点”课来说明,第二次试教,我们整合了单元目标及内容,对过程进行了系统设计: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中的49个词语。

2、拓展收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词语。

3、正确运用相关词语描述民居文化、戏曲文化或节日文化等。

其中一教学环节:(正确运用相关词语描述民居文化、戏曲文化或节日文化等。

)1、说一说本单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文化?(节日、民居、戏曲、民族)2、哪些词语是描写这些文化的,分类说一说!3、充分利用平日积累,《词语手册》等,分类拓展这些词语。

4、配乐欣赏中国民居图片,并运用相关词语写一段话。

也可以用相关词语写一写本单元的另外内容。

5、交流展示,并体会用词的准确与贴切。

6、欣赏美文,感受并学习名家用词的传神。

第二次试教,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习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教学目标也较为落实。

所以<<基于整合的“学习园地”教学的策略研究>>一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正确解读教学目标并定位,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并优化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培育。

二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期待性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坚定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学生所乐之事。

三能完善语文课程体系:“学习园地”教学是语文综合课,是语文课程价值的体现。

同时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

研究什么?那么这个课题研究什么呢?一、研究内容:“目标设置,内容重组、策略优化”这三个方面。

二、研究关系:首先是目标设置,只有先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着手解决内容重组与策略优化的问题,所以目标设置显得尤为突出。

就比如旅行,你首先要考虑自己旅行的目的是散心欣赏,是体验生活,还是考察学习。

之后你才会选择旅行的地点,才会安排旅行的方式。

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整合设计后,才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才能显示出“学习园地”应有的价值来。

三、研究方法:例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要求很宽泛,既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大自然的一员”,又可以“走进音响世界写作写感受”,还可以写“暑假难忘的一件事”。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我结合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以及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A、通过课外实践,能静心观察和体验大自然;B、能写出体验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展开联想和想像;C、在表述中注意详略得当。

目标设置研究:从整个单元的目标入手,兼顾一学期的目标,进行单元不同内容之间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完善,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单元“学习园地”的教学目标。

例子:教学目标设置完成后,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我发现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大自然的,所以我选择了“把自己想像成大自然的一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发现“学习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关于交流“联想与想像的”,可以为课堂习作奠定基础,所以把这块内容也整合其中。

而本单元的日积月累是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展开联想,抒发感受。

最后本次习作课融入了“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三块内容。

内容重组研究:实现教材的再创造再组合,使资源利用更优化。

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种形式有机进行重组。

每个单元“学习园地”的重组方式随内容、目标、呈现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例子:如何在目标的引领之下,有效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进行了如下课堂实践:A、课前先让同学们利用假日充分地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魅力。

再让学生收集一些“能充分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文章,学习并体会。

B、回顾课文的写法,结合课外美文,交流学习的体会与收获。

C、课堂中创设情境:播放大自然的声音以及大森林的片子,模拟让同学们走进大森林,把自己想像成森林的一员,可以是一种植物或动物,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如何生活或变化,想像自己眼中的世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D、欣赏古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思想感情,告诉学生不仅仅写自己的生活变化过程,而是借大自然表达自己的一种理念与人生体验。

E、学生尝试习作。

策略优化研究。

从资源利用的全息性,鲜活性,针对性来进行整合,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情境教学,在丰富的情境中深入地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环境与实践机会。

怎么研究?这一课题立项后怎么展开研究呢?一、主动学习作引领1、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课余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为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利用语文教研时间,保证每周一次的课题组专项学习。

2、自我消化与专家指领相结合定期组织相关老师以及专家讲座指导引领。

借助区课题培训班:每周整理课题研究中的疑难、困惑,向专家请教学习。

二、研究备课以蓄势1、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整理研究语文教材:研究学段、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学期八个单元“学习园地”教学目标,并设计八个单元的学习园地教案。

结合暑假备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教材,分工设计“学习园地”教案。

2、课题常规与教研常规相结合课题常规管理可与我集团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既有针对性又高效。

三、课堂教学为尝试常态课与教研课相结合依托学校四个平行班,保证每单元四次的相互听课。

结合教研活动,保证每周一次的开课活动。

利用9月份的启航杯活动开展“学习园地”教学比赛同课异构与异课异构相结合四、教学反思促提高讨论交流与网络互动相结合我集团是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有网络互动的平台与实施的充足经验。

课后反思与二次教学相结合五、网络平台推进程我集团有专业的课题实施管理平台。

六、积累经验试推广我的困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指导:1、如何去确立这种课型?2、如何实现这种价值,如何把这种价值变成教学的有效途径?结束语:在课题研究方面,我是一个零起点的摸索者,刚才的汇报肯定有很多纰漏之处,请各位老师与专家给予指导和引领。

感谢大家的聆听,更感谢大家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