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 />
2011年度十大事件<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 href="#">一、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8月9日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9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在新闻出版系统深入持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通知》。
按照五部委部署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精神,各新闻单位积极响应,给新闻媒体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
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走乡村、进社区、到厂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普通劳动者中间,体察国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集中推出了一大批来自一线、感人至深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
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率先行动,主要领导带头走基层采访报道,刊载和播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新闻。
如《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当500强更要500年》、《湘西新盼》等报道,《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霸州有个西粉营》,《经济日报》发表的《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北大仓今年粮满仓》等。
期刊界也行动起来,由传媒杂志社组织的“全国知名期刊昆明行”活动,20多家知名期刊的主要负责人,到昆明考察采访,是期刊界一次大规模“走转改”活动。
回望历史,许多革命领袖都办过报刊,都成为深入基层,坚持好作风、好文风的表率。
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立意高远,倡导社会革新,影响很大。
周恩来早年办的《觉悟》真实反映现实,深入群众和社会基层,反映人民群众疾苦。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中国当代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自身规律和行业特点的重视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为有源头活水来”,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
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厦、走出书斋会场,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以朴实的文风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是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推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市2011年9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
浙报传媒鸣锣上市,以极高的效率结束了这一年来多家报业集团问道“上市”却“黯然泪下”的历史。
2011年10月31日,借上市的“东风”,它又凭借“传媒梦工场”项目的启动正式吹响集团进军全媒体的号角。
动作频频,一石激起千层浪。
1949年,浙江日报社诞生;2000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全国第八家报业集团;2002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出资创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尝试以报业集团和强势传媒群体为依托,统筹运营报业经营资产,确立了报业经营的独立法人地位……此后,它确立起“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首创“一媒体一公司”的运作模式;它坚持以报为本,又注重多元发展,培育了资本经营、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三大重点多元业务;它秉承“全媒体、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将脚步迈出浙江,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合作,积极探索报业“三跨”之道……今天,投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目光中有太多的羡慕与赞许,然而若不是浙报人将低调、苦干、踏实、严谨、前瞻等优秀品质融入了发展的血液,也许再多的“足智多谋”、再多的“机遇青睐”也不能成就这番业绩。
三、《新华每日电讯》发行破百万今年年初《新华每日电讯》高调宣布发行量突破了100万份,达到105万,这一数字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党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克服党报发行这一“天下第一难”。
并且,在百万发行量实现的同时,《新华每日电讯》通过对“白话新风”理念和“为读者做新闻秘书”办报宗旨的贯彻与实施,已经成功地在各类读者中塑造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深受读者欢迎与喜爱。
这是一份有着大起大落和坎坷历史的党报。
1993年元旦创刊的《新华每日电讯》,初期设置有8个版面,第一年发行7万~8万份,内容必须照搬新华社通稿,版面设置完全按照《人民日报》的模式;2000年,随着新华网的横空出世,甚至要面对可能被“停刊”的命运。
然而,2002年,它竟意外地获得一道“赦令”――此后,再不必模仿《人民日报》的形式,拥有了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权。
于是该报借此东风,开始改版,从进一步加强通稿处理、扩大稿源到2005年大胆提出“新华大文摘”的概念,再到此后不断坚守与磨合“新闻秘书”的发展理念,作为一张出身国家级通讯社旗下的报纸,2011年它迎来自身发展的“最高点”。
业内学者曹鹏曾这样评价它,“这种逆势上扬的发行奇迹,固然有赖于报纸的内容,但强大的渠道营销力量无疑发挥了作用。
长期以来都有党报发行难之说,甚至有人称为‘天下第一难’。
现在的事实却显然在颠覆这样的成见”,的确如此,2011年《新华每日电讯》为国家级大报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虽然记者“黑名单”最终并未出炉,但该事件的发生客观上足以起到警示媒体的作用。
尽管大部分新闻从业者都能自觉秉承职业操守,舆论监督时做到揭恶扬善、以正视听,可是也不排除一些记者缺乏职业道德,为了引人眼球对所获信息未做调查核实就大肆渲染。
殊不知,在传播渠道如此之多、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一条“危言耸听”的报道很快就会将当事者推上风口浪尖。
这样的报道一旦爆出,再经过各媒体纷纷转载,有可能瞬间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给当事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新闻记者应当时刻谨记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
归根结蒂,舆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要加强自我约束,依法自负其责,在权力与职能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在责任与义务之间构成良性互动,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重庆卫视改版成为中国首家公益电视频道2011年3月,重庆卫视向中国传媒界发出嘹亮呐喊,将通过改版转变成为中国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此举还意味着此后它将全面停播商业广告,切断电视媒体一直以来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改版后的重庆卫视,以建设“主流媒体、公益频道”为目标,着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自办精品文化栏目。
作为省级卫视中的第一个红色频道,它有着“铁肩担道义”的可敬品格,但面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前路,如何维持与创新也是现实给予它的沉重命题。
重庆卫视是一家有着20余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卫视,早在1998年,它就已在25个省(直辖市)、32个地级市和22个省级市落地,其所创办的《三峡大移民》、《巴渝风》、《雾都夜话》、《龙门阵》等优秀栏目深受电视观众喜爱。
2006年,重庆卫视在秉承巴渝叙事的麻辣风格基础上,确定“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频道定位,用“故事化思维”的方式来制作节目,以人文关怀来升华信息,提升了卫视的传播价值、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
同年,重庆卫视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编播季”的理念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引发了全国卫视的“编播季”风潮。
此后几年,它通过调整频道定位,做强内容产业;深挖本地资源,拓展文化底蕴;加强制度管理,进行量化评估;不断细分市场,提高观众忠诚度等措施,将自身提升为西部一流卫视。
五、《辽沈晚报》转企改制5月30日,《辽沈晚报》整体转企改制暨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举行。
这标志着全国首家晚报都市类报纸先行完成了整体转企改制,也标志着辽宁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全国率先迈出了采编、经营整体转企改制方面的实质性步伐。
《辽沈晚报》历经19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区域市场最具实力的都市类报纸之一,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报发行量100强的平面媒体。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在辽宁省委领导下,先行试点推进《辽沈晚报》整体转制改革,成立由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绝对控股的现代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看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辽沈晚报》创刊于1993年1月1日,是辽宁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以综合新闻为基础的省级晚报。
一直以来,它秉承“让政府和市民都满意”的办报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办好晚报、都市类报纸的新路子。
2008年3月,《辽沈晚报》与《铁岭日报》成功实施战略合作后,2009年初又实现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省市两级报业的资源共享及采编、经营业务的互利合作,《辽沈晚报•铁岭版》、《辽沈晚报•本溪版》、《辽沈晚报•阜新版》、《辽沈晚报•抚顺版》等报业集群基本形成,拉开了我国区域报业资源整合的大幕。
六、大众报业集团年度中国新闻奖喜获“大满贯”2011年10月20日,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新闻竞赛――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报业集团一举抢得七席之地,一等奖更是“花开两枝”,实现评论、消息、通讯、摄影、网页、论文等各类体裁的“大满贯”,涵盖了党报、都市报、杂志和网站等媒介形态,被业界称为“大众日报现象”。
1939年1月1日,大众报业集团的母报《大众日报》创刊,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
然而,悠久的历史并没有成为他们懈怠的理由。
近些年来,《大众日报》及其系列子报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新闻改革、提高舆论影响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众报业集团坚持“围绕主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为主业”的基本思路,发展报业经济,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初步培育起以报纸为依托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物资、酒店等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同时,集团不断深化人事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队伍素质,在用人机制改革、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学习体系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